前言
太子奶、北冰洋汽水、银鹭八宝粥、哈尔滨啤酒......这些曾经风靡全国的民族品牌,正值热销时,却都突然消失不见。
这些被外资收购的民族品牌,有的直接被“雪藏”,从市场上消失不见,有的被外资打着“国货”的幌子,利用国人的情怀,疯狂捞金。
更可怕的是,国家竟然还出现了“内奸”,勾结外鬼,使民族品牌“背腹受敌”,最终瓦解,令人心寒!
中华牙膏
中华牙膏创立于1954年,到今天已经拥有69年的历史,中华牙膏得益于“中华”二字,听上去就是一个爱国的品牌,这款牙膏“系列多、功效全、质量好”,一经推出,就深受广大用户喜爱。
20世纪70至80年代,中华牙膏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期,在推出新产品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中华牙膏作为国内牙膏品牌的标志性品牌,几乎走到了我们每一个家庭,几乎占据了全国牙膏产量的半壁江山,曾一度稳居中国牙膏市场第一位。
这样一个被中国用户力捧的一个品牌,本应该成为民族品牌的佼佼者,可如今,中华牙膏在市场上的份额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中华牙膏沦落至此,到底经历了什么?
1994年,英国联合利华盯上了中华牙膏,应该说是看上了品牌“知名度”,于是以“技术投资、租用”的名义,与上海牙膏厂一起成立了“上海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出资1800万美元的联合利华,顺利的取得了这家合资公司的“控股权”,还获得了中华牙膏品牌的“永久租赁经营权”,条件是每年要交一定比例的品牌使用费。
想“以资本换市场”的联合利华,利用中华牙膏的销售渠道,迅速将自己旗下的产品“洁诺牙膏”推向市场,并不再对中华牙膏进行宣传。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即使没有推广,中华牙膏靠着之前积累的人气,依旧卖的很好,销售额远高于联合利华的产品“洁诺牙膏”。
眼看此办法不行,联合利华立马调整策略,把自己的产品退出市场,将重心又放在了中华牙膏上,对牙膏的包装、功效等进行更新后,利用“中华”的商标,又重新走向了市场。
在联合利华的经营下,中华牙膏虽还存活,但市场份额已微乎其微,如果中华牙膏能够被国人重新收购回来,说不定也能够再现上个世纪的辉煌。
哈尔滨啤酒
我国今啤酒品牌众多,青岛、重庆、燕京,当然还有哈尔滨啤酒,这些啤酒品牌以“地方名”命名,让很多人以为这是中国品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哈尔滨啤酒就是典型的例子,作为中国最早的啤酒制造商,如今已经是一家外贸公司!
1900年,俄国商人在哈尔滨建立起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几经易手后,在1932年改名为“哈尔滨啤酒厂”。
1950年,俄罗斯将“哈尔滨啤酒厂”交给中国政府,从此这个以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命名的啤酒开始了他的百年企业!
1995年哈尔滨啤酒的产量超过了15万吨,位居全国前列,东三省第一。
随后的几十年间,哈尔滨啤酒飞速发展,销量更是名列前茅,尽管新生品牌不断冒出,但依然无法撼动哈尔滨啤酒在东北,甚至在中国的地位。
直至2004年,哈尔滨啤酒厂的资金出现了危机,美国百威英博“仗义相助”,以55.8亿港元收购了哈尔滨啤酒99.66%股权,这就意味着哈尔滨啤酒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彻底成为了外资的“傀儡”
被收购之后,百威集团并没有将先进的工艺,运用到哈尔滨啤酒的生产上,反而将哈尔滨啤酒的价格大幅度提升,顺带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百威啤酒”。
对此,有的消费者说:“哈尔滨啤酒被收购后,品质真是一言难尽,最重要的是民族品牌也丢了。”
哈尔滨啤酒作为国产啤酒的骄傲,它见证了旧中国啤酒发展的艰难起步,也引领了新中国啤酒的强劲势头,如今却逐渐走向落寞,没有了往日的风光。
更严重的是,之后的时间里,百威又相继出资,将珠江啤酒、南昌啤酒、唐山啤酒收购,变成外资品牌。
这些品牌被外资收购后,要么被“雪藏”,要么被扣上“国货”的帽子,借此消费中国人民对品牌的情感,供这些外资企业在国内疯狂捞金。
太子奶
1996年,李途纯在湖南株洲创立了“太子奶”,为了营销,他曾花费8888万元,买下了央视广告的黄金时段,一度成为央视"标王",名声大噪后,“太子奶”成为了中国乳酸菌饮料行业的"龙头"。
2006年,董事长李途纯计划将太子奶上市,于是引入了“英联、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三大投资银行,并向这三家投资银行借款7300万美元,之后又分别向6家国际银行借款5亿元。
2008年,正当太子奶准备上市之时,国际银行突然提前催债,导致太子奶资金链断裂,陷入危机。
在此危难时刻,株洲当地政府设立“高科奶业公司”,对太子奶进行托管,高科奶业从三大投行手中"要回"李途纯所持的61.6%股权。
然而,万万没想到,太子奶不仅要承受被外资催债,还要受到“自己人”在背后捅刀子,表面上,高科奶业是在“救”太子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当时株洲某地高官文迪波,担任高科奶业的董事长,接管太子奶后,想据为己有,于是动用手中权力,“六次软禁李途纯和太子奶其他高管”,逼迫他们放弃太子奶股份。
据说文迪波曾威胁李途纯的舅舅,要他作伪证,举报李途纯犯罪,无奈之下,舅舅在除夕夜割脉自杀,李途纯的母亲哭瞎了双眼,弟弟因脑血管爆裂全身瘫痪。
而文迪波只是陷害太子奶的“元凶之一”,在这背后推波助澜的另有其人,她就是湖南省株洲市公安局副局长凌娅,当时还担任太子奶刑案组长。
凌娅多次将李途纯与家人逮捕入狱,还参与强迫威胁李途纯的舅舅,间接导致其死亡(据说就是凌娅下令的)。
不仅如此,她还威胁太子奶的机要文员唐夏燕,要她交出李途纯的秘密文件,已经怀孕三个月的唐夏燕,受到惊吓,最终流产,事后凌娅把自己所有作恶证据清除干净。
2013年8月,在李途纯的举报下,事情终于水落石出,这件事前后共揪出“五位凶手”,他们都是当时株洲政府的高管,一直被太子奶视为“自家人”。
然而谁也没想到,他们竟为了一己私欲,作为内奸勾结外鬼,对自家民族品牌下黑手,让人不寒而栗!
银鹭
提起银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银鹭八宝粥和花生牛奶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销量遥遥领先,
曾在中国创下了占领80%市场的神话,成为市值百亿的行业巨头。
然而现在,银鹭却被外资“贱卖放弃”,重新回归民族品牌的银鹭还能否东山再起?
陈清水一手创办了银鹭,在他的经营下,银鹭的销量一路上升,2010年,银鹭年销售额高达54亿元,在全国有7300多家经销商。
银鹭公司的市值不断飙升,想扩大中国市场的雀巢,盯上了这块“肥肉”,没多久,雀巢就对银鹭下手了。
据说陈清水本不想让雀巢加入,但由于自家其他产品销量不佳,而雀巢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又有着全球化经验,或许可以帮助银鹭进行创新,甚至推向全球,深思熟虑之后,他同意了雀巢的入股。
2011年,雀巢宣布以15亿元收购了银鹭60%的股权,银鹭只保留了一小部分的股权,自此,一个中国品牌正式变成中外合资品牌。
2017年开始,雀巢前后分两次,将银鹭所持有的40%股权全部收购,银鹭彻底沦为外资品牌,又一个民族品牌不复存在!
雀巢在收购银鹭后,业绩一路下滑,为了遏止这一情形,雀巢还为银鹭更换了新领导孙亦农,他曾在可口可乐、雀巢公司有丰富快销品经验,但他也未能力挽狂澜。
究其原因,还是雀巢未对银鹭的产品做出创新,没将新技术用在银鹭产品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越来越多其他品牌诞生,银鹭渐渐被市场淘汰。
2020年,眼看银鹭发展不起来了,雀巢决定将银鹭以10亿美元的价格“贱卖”,巧的是,这时一家名为food wise的公司买下了银鹭的品牌,而这家公司的老板,就是当初创立银鹭的陈清水。
兜兜转转,银鹭最终又回到了陈清水手里,或许他不忍心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就这么消沉下去,然而如今的银鹭,虽然已经回归民族品牌,但能否东山再起,谁也不敢保证。
北冰洋
如今饮料界的两大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席卷了全球,成为了碳酸饮料的“榜首”,然而中国早在之前,也有可以与之媲美的品牌,那就是“北冰洋”。
对于有些人来说,北冰洋不仅仅是一种碳酸饮料,更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符号,是内心深处对同年的记忆专属。
这些曾经在中国响当当的品牌,被外国品牌收购后,在其运作下,渐渐消失在市场上,取而代之的是,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横行霸道、不可一世。
短短三年间,北冰洋公司产值超过一亿元,利润更是高达1300万元。
据北冰洋公司的员工说:“最火的时候,在北冰洋食品公司等货排队的汽车,排队两三百米,而这样的景象,每天都可以看到,工厂里的机器一天连轴转都供不应求。”
就在大家以为,北冰洋会成为中国碳酸饮料的“巨头”时,北冰洋却做出了重大决定,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北冰洋的“灭亡”。
1994年,正值招商引资的热潮,许多外企纷纷潜入中国市场,与中国人合伙做生意,北冰洋也没能逃过外资的觊觎,于是选择与百事可乐合资,成立了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
遗憾的是,百事并没有给北冰洋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要求利用北冰洋的名气,推出自己的产品,起初,百事的销量并不好,于是便开始和北冰洋捆绑销售,想买北冰洋,必须搭配百事才行。
渐渐打开中国市场的百事,夺走了北冰洋的控股,直接将北冰洋饮料踢出市场,霸占了北冰洋的生产线,几乎全部用来生产百事可乐。
1999年,北京市整体规划,要求企业外迁,北冰洋公司也在其中,2000年,北冰洋公司开始外迁,合资公司也随之垮台,北冰洋汽水从市面消失,很多人说北冰洋倒闭了!
实际上,北冰洋又被重组启动了,2011年,停产15年的北冰洋又回归了,经过10年的努力,于2021年成功上市。
并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如此幸运,百事可乐还曾于本土品牌“亚洲汽水”、“天府可乐”合作,也是直接将其逼上死路。
活力28(洗涤产品)被美国美时洁收购,乐百氏(食品饮料)被法国达能收购,太太乐鸡精(调味品)被瑞士雀巢收购,南孚(电池)被美国吉利收购,小护士(化妆品)被法国欧莱雅收购,华药集团被荷兰DSM收购,徐工集团(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被美国凯雷收购......
这些曾经在中国响当当的品牌,被外国品牌收购后,在其运作下,渐渐消失在市场上,取而代之的是,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横行霸道、不可一世。
如今,许多中国品牌仍在夹缝中求生存,一直难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结语
品牌的敌人是品牌,外资企业不动声色地,将一个个中国老品牌悄悄收购,然后雪藏,直至这些中国品牌无声无息的灭亡,被彻底埋葬。
这些海外巨头花钱买来中国品牌不用,目的也只有一个,让中国品牌彻底消失。
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国产,作为中国人,购买国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有过对国内企业保护吗?都是内外勾结搞本国企业
这些没有科技含量的企业,随着时代的脚步,其实就是糟粕,国之脊梁的企业是才应该好好保护
这都是品牌人自己的问题跟外国人无关!都是想套现的结果[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去你大爷的说的与事实不符合,谁告诉你中华牙膏销量不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