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乡亲故旧说往事:国民党陆军中将丁治磐先生家世及轶事

航语的过去 2024-09-29 05:34:51

在浦南常会听到一些老年人谈起丁治磐先生的往事。谈起他,乡亲们总是滔滔不绝。我们将乡亲们的这些传说搜集起来,整理成文,以表达故乡人民对丁治磐先生的怀念之情。

家世

丁治磐先生的原籍是海州,家住东门外。后来迁到东海县浦南乡富安村。他的父亲丁祖孝,曾在清朝海州县衙作下人(公差),每天听任上司的差遣,东跑西走,一年的辛苦也挣不了几个钱,因此养家糊口非常困难,全指望捞点小费,维持家中的生活。丁先生的母亲李氏,自从嫁给丁祖孝,也是吃尽辛苦,她为了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丈夫的负担,不得不去当靠背娘(即奶妈)。丁先生排行老大,有两个弟弟,大弟叫丁介和,二弟叫丁加兵。家境贫寒,父母劳累,使丁先生幼小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刺激,他决心奋发图强,出人头地,以此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求学

为了维持家中生活,丁治磐先生在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父亲做差夫,卖豆腐,养家度日。同时他也抓紧点滴时间利用各种机会求学。他的家乡有一所私塾,丁治磐每次外出卖豆腐,都要路过这里,一听到学堂里传出学生们的琅琅书声,他总是轻轻地放下豆腐挑子,静静地听,久久不愿离去,以致好几次误了卖豆腐。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更加吃苦,更加珍惜时间。为了既能帮助家里挣钱,又不误听课,他只得每天赶早,卖完豆腐以后,马上来到私塾门外,坐在窗口认真地听先生讲课。日子长了,便被先生发现了,先生被他这种求知精神所感动,于是免费收他进私塾堂里学习。丁治磐再也不用蹲墙角了。他的学习成绩比别人好得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很快学完私塾规定的课程。知识使他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勇气,他便下决心出去闯一闯。不久,便告别了父母,告别了乡亲,告别了故乡,开始踏上他的奋斗之途。

订亲

早在丁治磐十多岁的时候,父母亲便给他订了娃娃亲。当时男女双方,两小无猜,感情很好。但丁先生不为柔情所牵扯,忍痛离开家乡,一连五、六年没回家。这期间,他的未婚媳妇便跟着他的母亲一起过,丁的母亲对她很好,就像亲闺女一样。但好景不长,时隔不久,由于时代的变动,加上丁治磐一去杳无音信,家庭生活更难维持。为了能够挣扎着活下去,丁治磐的父亲只好忍痛割爱,把自己贤惠的未婚儿媳妇送给了别人,以改变家庭难以维持的困境。为这件事,丁的父母之间闹得非常厉害。又过了几年,丁治磐回来了,听说媳妇被送走了,心里很难过。为了表达自己对未婚妻的真挚感情,他到处寻找,终于在海州东门城门洞里找到了她。当知道她已与别人结婚时,丁治磐内心痛苦,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时,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给了她一些钱,让她好好地过日子。这件事,使他在精神上,受到一次很大的打击。丁先生一直到三十多岁才结婚。

改名

丁治磐,原名丁介石,字似庵,后改名丁治磐。说起他更改名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那时,南通有一个状元,名叫张謇,是我国有名的民族工商业者。时人都以能攀附上这样的人物而感到荣幸。为了寻找立足之地,站稳脚跟,丁介石即拜他为干爹,而当时蒋介石也是他的干儿子。据说收丁为干儿子时,张謇还专门出题考他呢。张謇其人,非常爱惜有才之士。他命人取来笔墨纸砚,要丁治磐当面书画。他边看边点头称赞,认为丁治磐是个大才人,于是欣然收丁作为爱徒。以后,张謇写信给蒋介石,把这件事告诉他。同时叫丁介石改名为治磐。意在不与蒋介石同名,更有希望于丁治磐,以后在治理国家上做到志坚如磐石。丁先生几十年戎马生涯,才略过人,曾任国党第六军少校参谋,一九二八年任第十军少校参谋,兼第四十一师师长。一九三一年入国民党陆军大学深造,一九三七年毕业后仍任第四十一师师长。一九四0年任第九战区第二十六军军长,一九四二年升为中将。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任青岛市警备司令。一九四七年兼任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官。一九四八年冬任江苏省主席,后兼任第一绥靖公署司令。一九五0年到台湾,担任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

丁治磐先生到台湾以后,时刻怀念故乡的山山水水;十分想念家乡的亲人,由于他威望高,被苏北同乡会推举为主席,每年同乡会召开会议,丁先生都亲临讲话,使同乡会成员深受鼓舞。另外,凡是苏北同乡之中,不论谁家喜事,他都前往祝贺,使喜庆日子更加欢乐。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三日,丁治磐先生和成合吟,以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云:"曲水崇山一碧潭,流觞雅不计图南。多君细说兰亭事,几许乡愁助客谈。"现在丁先生已经九十四岁高龄了,但仍身体健康,满面红光。一九八四年,我县浦南乡富安村的刘洪举先生到台湾定居。当丁先生得悉此消息后,曾派专人前往邀请,(但因刘先生腿部跌断,未能应邀),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深切怀念。

(丁开达、刘永香口述,东海县文史资料,1989年2月)

0 阅读:3

航语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