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进过程中总有一股力量在推动。它虽无时无刻存在着,却又无影无迹难以发现。
而今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司马迁曰“夫为将三世者必败”,看似有一定道理。然而也未必如此,从赵氏灭晋立国,再到田氏取代姜齐,承续数十代努力,虽路径有别,却异曲同工。
司马迁无法解释历史传统的作用,于是归结为上天意旨。
战国七雄中,秦与赵关系非同一般。“赵氏之先,与秦共祖”,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开篇点题,秦赵两国有共同祖先——飞廉(蜚廉),这属于真正意义的兄弟之邦。对于赵氏始祖的追溯,《秦本纪》比《赵世家》更久远一些,毕竟没有必要重复。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秦赵共祖”所以秦国的祖先即赵国的祖先,为颛顼帝的后世子孙叫女修。根据司马迁的记录,女修后世子孙一步步跻身于诸侯立国就像司空见惯的故事……
01凭御技受聘用女修在纺织时,有一只玄鸟(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雷同。)下了一个蛋,女修就把它吃了,生下了儿子大业。
大业娶少典之女为妻,名叫女华。女华生下大费,和禹一起治理水患。成功以后,帝舜赏赐大禹,同时也赐给大费黑色的旌旗,并许配给大费一个姚姓的美女。
大费叩拜并接受赏赐,从此辅佐舜驯养鸟兽。大费就是柏翳,舜赐姓嬴氏。大费育有二子,大廉与若木。
到了大廉与若木的玄孙,秦赵祖先从训练鸟兽的专业特长,仅剩下一项专业特长了,即御——也就是驾车。
若木的玄孙叫费昌,在夏桀统治时期,费昌离开了夏国而投奔到殷商,“为汤御,败桀于鸣条”——费昌给商汤作驾车人,在鸣条附近打败了桀。这也就是说费昌为商朝的开国功臣。
“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大廉这一脉传承才是司马迁要讲述的重点。此处“孟”如同“伯”为次序,“中衍”即为“仲衍”。“鸟身”则是孟戏、中衍信奉的图腾,类似于印第安人头上装饰的羽毛。
“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商帝太戊听说孟戏、中衍在民间的传闻,经过卜卦预测,非常吉祥。“遂致使御而妻之”——于是太戊决定聘用作为专车司机,还嫁女给他。孟戏、中衍不仅成为驸马,还通过政治联姻走上权力层。
《秦本纪》中此记录与《赵世家》“至中衍,为帝大戊御”记叙相吻合。
“御”被孔子列为六艺之一,同读书学知识并重的技术能力。驾车技术过人在春秋时期乃至秦汉颇受重视,帝王聘用还得通过嫁女联姻以巩固关系。
02贵为殷商诸侯“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从太戊之后的帝王,中衍后世子孙辅佐殷商历代君王而屡立功劳,所以嬴姓出现了很多显贵之人,逐渐成为诸侯。
“其玄孙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中衍的玄孙名为中潏,生活在西戎地区,保卫西部边疆,他生养一子叫蜚廉。司马迁明确从中潏开始秦赵之祖迁移到了西部边垂。
“蜚廉生恶来”——蜚廉又生了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恶来力大无穷,儿子蜚廉擅长跑步,父子都凭借自己的勇力供职于殷纣王。
根据司马迁记载,恶来是力大无穷的勇士,而蜚廉应为指驾车技术娴熟,所以深受殷纣王的垂青。“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在《殷本纪》中商纣王同样具有“材力”特长,所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商纣王自然对恶来、蜚廉格外器重亲近了。
然而,“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周武王伐纣时,恶来因辅佐纣王而一并被杀。
“恶来者,蜚廉子也,早死”——蜚廉之子恶来属于英年早逝,但这一枝血脉并未因此断绝。“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恶来之子女防,孙旁皋,曾孙太几……大骆、非子,恶来后世子孙便是延续嬴氏的秦人了。
在《秦本纪》中,司马迁脉络清晰,内容详尽,其中不乏传奇故事。在《赵世家》却非常简洁,“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名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
03周赏赐赵氏城对于赵氏一族的延续,司马迁好像并不担心重复,无论是《秦本纪》,还是《赵世家》都极尽可能的详细。
“蜚廉复有子曰季胜”——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季胜。季胜生下孟增。孟增受周成王的重用,这就是宅皋狼。宅皋狼生下衡父,衡父生下造父。
“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造父因为擅长驾车而受周穆王重用,得到赤骥、温丽、骅駵、騄耳等骏马,于是驾车到西方去巡视,乐而忘返。
“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以救乱”——徐偃王趁周穆王西游造反作乱,造父为周穆王驾车,从遥远的西赶回周朝平叛乱局。所以,“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自蜚廉到造父经过五代繁衍,赵氏才分出住在赵城。“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因为造父受周王的宠信,(秦赵两支后人)都得以住在赵城,姓赵氏。
恶来被周武王杀害时,司马迁在《秦本纪》中介绍了蜚廉的命运,“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当时蜚廉镇守在外故免遭战乱。“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商纣已死,蜚廉返回没有人报告使命了,于是在霍太山筑坛祭报。
“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蜚廉祭报后,上天为他的忠诚所感动,赐他一个石棺,上面刻有文字:“天帝念你未参与纣王乱政,赐你石棺让子孙昌盛。”蜚廉死后,被安葬在霍太山。
司马迁无法解释秦赵成为诸侯立国的原因,所以用类似的谶语佐证是上天赐福。
04赵氏崛起于晋“赵衰其后也”,“赵衰”并非指赵氏衰落,而是赵氏后世子孙之名。相比《秦本纪》简略,《赵世家》则更详尽。
“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时伐戎,为御”——造父六世孙为奄父,奄父号称公仲,周宣王讨伐戎狄时奄父为专职司机。“及千亩战,奄父脱宣王”——在千亩之战,奄父曾救周宣王一命。
“奄父生叔带。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周幽王昏庸腐朽,奄父之子叔带率领全族离开周王朝到了晋国,供职于晋文侯。赵氏逐渐在晋国立足扎根。
“自叔带以下,赵宗益兴,五世而至赵夙”——从叔带往后第五代到了赵夙,赵氏宗族人丁兴旺。赵夙于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79年)在征讨霍、魏、耿时立功,“晋献公赐赵夙耿(今山西河津)”。
“夙生共孟,当鲁闵公之元年也”——赵夙之子为赵共孟。“共孟生赵衰,字子馀”——赵共孟之子为赵衰,字子馀。
因从龙有功,赵衰的地位如日中天——“任国政”,成了晋国手握重权的大臣。赵衰之所以受重用,是因为在重耳流亡、返国,以及称霸诸侯,“多赵衰计策”。
“赵盾代成季任国政二年而晋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少”——赵衰死后其子赵盾代替把持晋国政务。二年后,晋襄公死,年幼的太子夷皋又在赵盾扶持下继位,是为晋灵公。
“灵公既立,赵盾益专国政”,一个“益”字表明赵盾逐步掌控晋国朝政。到赵盾第六代孙赵鞅、第七代孙赵毋恤,“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俟于诸侯”,直到公元前403年,魏、韩、赵三家均为诸侯。
结束语:“夫为将三世者必败”(《白起王翦列传》)——一个家族祖孙三代是带兵打仗的武将,那么这个家族一定会衰败。
司马迁接着自问自答解释其中原因:“必败者何也?以其所杀伐多矣,其后受其不详”——因为武将杀伐过多,对后代不吉利。
《史记》中诸如此类的颇多:蒙骜、蒙武、蒙恬,王翦、王贲、王离,以及项燕、项梁、项羽,李广、李敢、李陵等等。似乎都能佐证司马迁此话的确定性。
而今民间还有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俗语源自孟子,“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赵氏自蜚廉到赵毋恤衍续了二十多代,大概是孟子所谓的“道德传家”了。然而,赵氏施受“道德”的对象始终围绕着一个人,即最高掌权者。
田齐代姜与赵氏灭晋类似,只不过田氏与赵氏明显不同,“行阴德于民”——收税于民以小斗而贷粮予民则以大斗。正是因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心思田氏”。
赵氏、田氏成为诸侯继而立国,这种推动力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即历史传统的作用。
而赵氏灭晋、田氏代齐虽说实现途径或者说手段不一——即施“德”对象不同,但是其动向和趋势却是一致的,这又是造就历史必然的个性差异。
大费是不是就是伯益,就是大禹禅让给他,然后启又夺位的?
对平台追责
古代的马夫可不是现在的司机,地位只低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