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贺:汉武帝连襟,任丞相无政绩卫青的姐夫,七出匈奴无战功

平民历史 2024-05-31 09:54:42

汉武帝时期,丞相公孙贺在任上涉嫌巫蛊被满门抄斩。他既没有做到韩安国幸运地“假摔”避免出任丞相,也不像公孙弘、石庆谨小慎微终老颐养。

公孙贺是个特有故事的人。公孙贺的信息被司马迁隐藏在众多传记中,将碎片化信息杂糅一下还原公孙贺的故事。

01为将无功

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公孙贺为追随卫青十四副将之一。公孙贺未像李广一样专门传记,司马迁也给保留了一席之地。

“将军公孙贺”,司马迁明确公孙贺拥有将军身份,但并不意味着能征善战。“贺七为将军,出击匈奴无大功”——公孙贺七次为将率军出征匈奴,却没有立下像样的功劳。

这七次出征分别是:

元光元年(即前134年),马邑设伏,“当是时,汉伏兵车骑材官三十余万”,“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韩长孺列传》)此次设伏,御史大夫韩安国统帅诸军,由于伏击圈外没有百姓,导致单于怀疑而“引去”,最终此次出征“皆无功”。

元光五年(即前130年),茏城大捷。当时,共四路大军出击匈奴:“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每路大军“军各万骑”。(《卫将军骠骑列传》)然而,最后仅卫青取胜。“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斩首俘虏了数百人而已。“(公孙)贺亦无功”。

元朔五年(即前124年),车骑将军卫青率四大将三万骑兵出高阙攻打匈奴。而“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出右北平”联合攻打匈奴。(《卫将军骠骑列传》)此次出击大获全胜,“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骑将军公孙贺从大将军,以千三百户封贺为南窌侯”。

元朔六年(即前123年),大将军卫青统率六路大军出定襄攻打匈奴,“斩首数千级而还”。“后一岁,以左将军再从大将军出定襄,无功。”——当年两次出征均无功而返。

元狩四年(即前119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将各五万骑”围堵匈奴单于,“颇斩首虏万余级”。左将军公孙贺再次无功而返。

“后八岁(针对元狩四年而言,即前111年),以浮沮将军出五原二千余里,无功”。

02其父犯罪

“贺,义渠(甘肃宁县西北)人,其先胡种”,司马迁明确公孙贺具有鲜明的匈奴血统。“将军公孙敖,义渠人。”公孙敖与公孙贺虽是同乡又同姓,却未必是同宗祖。

那么,“胡种”是否为司马迁鄙视之词呢?

“贺父浑邪,景帝时为平曲侯”——公孙贺的父亲为公孙浑邪,在汉景帝时被封为平曲侯。

查阅《惠景间侯者年表》平曲侯的“侯功”,“以将军击吴楚功,用陇西太守侯,户三千二百二十。”这意味着公孙浑邪在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时立功,于是在陇西择地封侯。

在《景帝本纪》中如此记载,“六年(前151年)春,封中尉绾为建陵侯,江都丞相嘉为建平侯,陇西太守浑邪为平曲侯”。此时,七国之乱已过三年才封赏。再对比“南窌侯”与“平曲侯”户数,公孙浑邪的功劳比公孙贺大得多,“南窌侯”仅仅一千三百户罢了。

爵位可以子孙承袭,很明显南窌侯公孙贺并未继承父亲的平曲侯。再看《惠景间侯者年表》,“六年四月己巳,侯公孙昆邪元年”,汉景帝六年,即前151年。根据《史记索隐》注释“公孙浑邪”又写作“公孙昆邪”。“中四年,侯昆邪有罪,国除”,汉景帝中四年即前146年,公孙昆邪所犯何罪以至于取消了爵位?

“中四年三月,置德阳宫。大蝗。秋,赦徒作阳陵者。”《景帝本纪》记录中四年仅此而已。而根据《汉兴以来将相功臣年表》记录,此年“临江王征自杀,葬蓝田,燕数万为衔土置冢上。”根据《景帝本纪》记载,临江王栗太子刘荣受征召并自杀于中尉府,却是“中二年三月”(即前148年)。

唯一值得联系的是,“中三年”,功高震主的条侯周亚夫,丞相离职后,因为“怏怏”而“莫名”入狱死去了。既是平叛功臣,又拥兵自重的公孙昆邪太守,其罪名可以联想了。

03哭谏景帝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史记·李将军列传》

司马迁将公孙昆邪安排在《李将军列传》出现,哭谏汉景帝调迁李广,其真实意图值得揣摩。

李广在平叛七国之乱立下大功,但因私自接受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信而受猜忌,回到长安并未获得应有的封赏。

汉景帝把李广从骑郎将调任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李广到上谷任职,天天与前来侵犯的匈奴交战。“合战”意味着双方打斗激烈,交合在一起。“日以”又表明天天如此,没有停歇。

于是,公孙昆邪哭谏汉景帝:“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但他仗恃自己的本领,屡次和匈奴交战,我担心会失去这员良将。”

“典属国”为公孙昆邪的官职,主要负责归附国和民族事务。公孙昆邪当时应主要负责接洽匈奴。何况“其先胡种”,公孙昆邪不仅有血缘优势,或许还有语言优势。

那么,公孙昆邪哭谏,究竟是出于爱才心切,还是出于对匈奴的维护呢?

如说李广“自负”,确实如此。“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李广后来又被调迁为边境郡守,最后迁任上郡太守。曾在边郡太守任上调来调去,每地都留下了作战勇猛之名。

李广见匈奴就打,公孙昆邪哪里有机会与匈奴和谈并促使归顺呢。

04姻亲讨封

公孙贺获封“南窌侯”,大概率为卫青向汉武帝索讨。

元朔五年,卫青出击匈奴大获全胜,汉武帝脑门一热,不仅加封卫青六千户,立号为大将军,还顺手将卫青三个儿子也给封了侯。

卫青坚决推辞,三个孩子无功受裂地封侯,无法鼓励将士杀敌立功。后来,汉武帝又下诏,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跟随卫青的将校一并获封。

此次出征仅两位将军未获封赏,分别是:游击将军卫尉苏建(苏武的爹)、岸头侯张次公。

“卫尉”是负责皇宫宿卫的官职,相当于皇帝的贴身保镖;“太仆”是掌管宫廷车马事务的官职,相当于皇帝的专用司机,两者都位居九卿行列。

卫青为何如此偏向公孙贺呢?

再看《卫将军骠骑列传》,司马迁明确“孺为太仆公孙贺妻”——卫孺是太仆公孙贺的老婆。

卫孺与卫子夫均为卫青的姐姐,也就是说卫青是公孙贺的小舅子。这样公孙贺与汉武帝关系就比较微妙了,两人为“连襟”关系。

在成为“连襟”之前,“贺,武帝时为太子舍人”,“舍人”为家臣,这意味着公孙贺在刘彻做太子时就是贴心人。

汉武帝即位为帝,公孙贺擢升为御用司机——“太仆”,这个车夫的职位可是九卿之一,且必须是相当信任的关系才能担任。所以,“南窌侯”有沾亲带故的奖赏因素。

然而,南窌侯公孙贺的爵位并没有维持几年。

元鼎五年(即前112年)“坐酎金失侯”。“酎金”,是指祭祀太庙时诸侯助祭时所供奉的金子。由于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汉武帝以“酎金”成色不足或者缺斤短两,削减了106个侯爵,而公孙贺就在其中。

从前124年到前112年,仅仅持续了十二个年头。

05坐蛊丧命

“后八岁,以太仆为丞相,封葛绎侯”,参阅《汉兴以来将相功臣年表》,于“太初二年(即前103年)”,公孙贺由太仆升任为丞相,并再次封侯。

前任丞相石庆于正月去世,直到三月份公孙贺才出任丞相。从太仆到丞相,在“三公九卿”权力体系中已达到了顶端,然而公孙贺极不情愿走马上任,不然不至于纠结了三个月。

关于丞相石庆,司马迁在《万石张叔列传》中如此评价:“文深审谨,然无他大略,为百姓言”,意思是石庆擅长细扣法律条文,做事周密谨慎,但无所作为。“在位九岁,无能有所匡言”——任丞相九年,毫无建树。

其实,这根本不怪石庆。汉武帝时,丞相只是个摆设,“至九卿更进用事,事不决于丞相,丞相醇谨而已”——九卿轮流掌权,政务处置权并不取决于丞相,丞相只负责忠厚老实罢了。

所以,上任丞相之后,公孙贺谨小慎微地伺候着汉武帝,在丞相位置默默无闻地摆设了十二年。

在《张丞相列传》中,“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司马迁说汉武帝时代丞相不过是摆设,毫无建树可言。武帝时代,丞相多达十几个!除公孙弘、石庆寿终正寝,其他命运多坎坷。

而公孙贺终究没有逃脱厄运。

“坐子敬声与阳石公主奸,为巫蛊,族灭,无后”,公孙敬声绝对坑爹,仗着小姨是皇后,姨父是皇帝,有点肆无忌惮了,竟然与表姐妹通奸,还在暗中进行迷信活动,被汉武帝满门抄斩了。

在《汉兴以来将相功臣年表》记录为“征和元年(前92年),贺坐为蛊死”。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