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铁骊口述1:我家世代住在淮阴城,两淮地区人的性格都比较温和

航语的过去 2024-09-23 02:08:29

1925年12月27日(旧历11月12日)我出生在江苏淮阴城,出生时已经接近旧历的年底了。我的名字是长兄为我起的,铁骊,是黑色的经过锻炼的铁马,取向前奔腾的意思。

关于我的名字,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个笑话。"文革"开始不久,要重新户口登记,那时我住在西交民巷,登记户口户籍的是位女同志,她文化水平稍微差一点,我的骊字她写成谢铁炉。户口不能这样啊,我老伴就去找她了,告诉她是个马字旁一个美丽的丽,那个女同志可能也没听清楚,后来拿回来一看,改得更坏了,把火字旁改成马字旁,成谢铁驴了。

我家世世代代都住在淮阴城里。我小时候的家在淮阴城官园坊里,这个巷子清代是官宦住宅,巷首有"官园坊"碑坊。那年,淮阴的一个工人俱乐部电影院,邀请我到淮阴放映《红楼梦》的时候,回去过一次,官园坊石碑还在。听说最近为了开拓马路,拆掉了。

我的曾祖父是个手艺人,做盖房子用的篱笆的,叫"谢笆匠",就是过去盖草房时用荆条竹篾编的篱笆,曾祖父是干这个的。所以当时我母亲嫁过来的时候,好像还有些顾虑,两家不是非常门当户对。因为我母亲出身大家,几个舅舅都是掌管开挖运河的导淮工程的。

我的爷爷号谢云川,做过苇荡营的营长,也叫守备。因为在我们江苏东北地区,临近东海,是产盐区。爷爷的工作就是维持秩序并捉拿贩私盐的。他个子很高大威武,人比较忠厚,虽然是当官的,但是他对待穷民比较好。他管的苇荡一带穷人比较多,如果有人向他诉苦,他就给人家一些钱。听祖母说,他有时候回到家,连棉袄都脱给人家了。那时家里还挺富裕。但到了我父亲这一辈,家运就往下走了,慢慢家道中落。这也是跟着清朝没落而没落的,连河运总督都不行了,粮食也不大运过去了。运河也时断时通,这和国家的水备有关,家庭也跟着衰败了。

那时我们家里房子还挺大,有一个院子,前后几十间房子。家里有匾,虽然房子不好,是草房,但是挺大。上头有个匾,匾上头四个大字,叫"德衍东山"。"德衍东山"四个字什么意思呢?我祖父的道德是遗传下来的,衍是传嘛,传自谢安、王羲之,谢安的名誉很好,就是恭维的意思。字写得很好,台阁体。我们家院子中间有一口井。井水都是用来洗衣服的。吃的水都是从运河里挑来的,一担水几个铜板。水运回来后用矾澄清一下就可以煮食饮用了。

我父亲有弟兄两个,没有姊妹。听说我的伯父谢宝树结婚的时候蛮排场的,因为爷爷在当地算是小有权力。伯父琴、棋、书、画都通一些,但是不太务正业,一直没有正式职业,让他到营房里做过文书,他又吃不了这个苦。在我伯父20岁左右的时候,靠近我们家附近有一个小广场,经常有聚会、耍把戏的在那里,很热闹。我的伯父看到几个女孩趴在墙头上看热闹,他看中了其中的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回到家就跟家里人提起那个女孩,家里人知道她是哪家的,觉得还门当户对,就去女孩家提了亲。等到结婚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他看中的是那家的二女儿,但娶的是大女儿,姐姐不如妹妹漂亮。结婚以后,他们感情始终不好。伯父经常外出,很少待在家里,弄得伯母有点精神分裂,就投井自杀了。听家里人讲,她自杀以前,穿上出嫁时的衣服,化了妆,才投井的。后来没过多久,伯父也就病死了,他是疟疾转成伤寒病死的,我们当地俗语说"疟转病,没得命"。

我的母亲谢王氏,出身大家,我一共有7个舅舅。外祖父是管导淮工程的,从前叫理河厅,厅长是周总理的舅舅。周总理从前住在他们家里,跟他的婶婶住到8岁,回到淮安恐怕有十一二岁了。我的大舅舅家住在运河北边的十里长街,不在城里。他家在当地还是很有身份的。在我没有出生以前,大舅舅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我的大舅舅有个女儿,跟家里年轻的雇工私下恋爱上了。后来家里有所发觉,我的表姐就跟那个雇工私奔了。大舅舅就觉得很丢人,绝不外传,也绝不寻找。大概过了一年多,他们在外面日子过不下去,几乎要讨饭了。表姐没有办法硬着头皮回到家里。后来,这个表姐被我大舅舅家活埋了。我从小就听母亲讲大伯母跳井,大表姐被活埋。这是我出生以前的事,虽然已经是民国初年了,但是还是封建社会。

我的父亲名字叫谢宝锟,字剑秋,可不是萧涧秋(笑)。爷爷、奶奶死得也早,我都没有见过他们。

我的父亲是个很温和的人,个子不高,很瘦,经常穿着蓝布长衫,整日在外面做事。父亲小时候读过私塾,小楷字写得很好。他人很宽容,温顺,凡事忍耐。我母亲很能干,性格有个性,做什么事情很有毅力,这一点我受我母亲的影响。我的童年时代对我们家庭的和睦,印象很深。我的父母亲两个人相处得一直很好,从来没有见他们两个人吵过架,虽然他们是所谓封建包办婚姻。我们家人的性格都很温和。这有个地域关系,两淮地区,人的性格都比较温和。

家里还有长兄谢冰岩和小姐谢静娴。长兄谢冰岩比我大16岁,长兄如父,我一直很尊敬他。我的小姐姐谢静娴晚上的时候喜欢到街上逛逛,总带着我。我们家在我之前还有6个孩子,都因为患白喉症夭折了,叫烂喉痧。我是最后一个,父母亲就给我扎了耳朵眼,男孩子一般是带一个,我带了两个金的八角锤的耳坠子,坠住。从生下来一直就带着,大一些时候,家里人经常跟我讲,如果有生人跟你讲话,你千万不要上当,不然人家抢你的耳环,把你的耳朵拽豁了。有一个春天,我在我家北边一个小广场上看别人放风筝﹣我们淮阴的风筝也是很有名的﹣﹣这时有一个人走到我跟前,说你要看风筝我带你到北门城墙上去看风筝,那个地方看得清楚,能看得多。当时我一下想起家里人的话,就扭头跑,跑回家里以后,把这事告诉我母亲,母亲就把耳坠取下来了。那以后就不戴了,不过我现在还有耳朵眼。我也有小伙伴带鼻咀,鼻子上有个小环,像小牛一样。意思是说像牲口一样牵着,好养活。

家里的生活都是父亲在维持,他在外边做事维持家用,总是失业。开始是在一个钱庄管账,他算盘打得很好。在拍《林家铺子》的时候,我做副导演,拍到一个钱庄的时候,当时我父亲在北京,我还问我的父亲,钱庄的匾额是怎么挂的。他就告诉我,在柜台的顶头。因为水华同志那个人很细致,美工师就按我说的样子做了。后来,钱庄倒闭了,父亲也失业了。父亲还在一个开挖运河、疏通河道的一个水利部门叫"导淮"的里面,也做过管账。后来他就到离我们家七八十里地的灌云去工作,那时找工作也很难。他还去过江西,都是小职员,那时候叫书记,就是文书之类的。在外面做事时,科员要包饭,每次没几个人吃,其他人根本不屑于吃这个饭,父亲总是在那儿吃。一个月12块大洋,他拿给家里6块,自己生活用6块。他以前工作的钱庄,我们家有股,钱庄破产以后,有许多小债主,经常上门要债,还得自己出钱买点小点心招待人家。我印象中,我们家欠人家债,债主一年总要来两次。一个老太太,很胖,已经白痴了,嘴里流水,她儿子把她背过来,一背过来我母亲就慌了,说过两天我就还。人家就往那一坐,也不能说话。母亲就拿出几十个铜板,说你先拿去吧。每到大年三十债主要账,有个旧规矩,三十晚上用财神封门,所以我们家就早早用个假财神封门,债主就不能来要账了。

据说我小时候很调皮,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玩爆竹把右边的耳朵震聋了。因为还有一只耳朵能听见,当时就没有在意,到现在我还是一只耳朵有听力。印象中小时候过年最好玩,年三十晚上可以玩花灯。我有小兔子灯,就是一个小兔子下面四个轮子可以拉上走的,还有西瓜灯,西瓜在地上滚,里面的蜡烛不会翻下去。就是《包氏父子》里面演的那样的,这都是我生活中所得。小时候还玩滚铁环。

谢铁骊小时候是一个精力过剩的小男孩,顽皮聪明,他曾经把陀螺甩到屋顶上,陀螺掉下来又砸到自己的脑袋。说到童年的这些事情,谢导深陷在竹椅中,脸上一片又是得意又是欢喜的表情。

原来我们家里还有佣人,一直用了二三十年。我们家庭经济越来越差的时候,佣人不能用了,后来她就离开我们家了。我们家前面有瓦房,租了出去,后面是草房,我们自己家住在里面。家里经常要买米,只有我姐姐和我去买,因为父亲又不在家,长兄在监狱里,母亲小脚,弄不动。我姐姐就让我扛,白天我怕碰到同学不好意思,不想干,但是雇人又要花钱,家里的经济又不宽余。我就到晚上的时候掮。那时10岁左右吧,晚上扛着一袋米很吃力地走着,胡同里有一点灯亮,路灯光线很微弱的,慢慢地走回家去。人小的时候虚荣心很强,现在,我脸皮反而厚了,不怕了,劳动光荣嘛,现在家里一些掮米掮面的家务活,我还干。这就是参加革命以后,在党的教育培养中,革命生涯中锻炼出来的。

我15岁参加革命,在少年时候,没有沾染上社会上一些坏的东西,那个时候社会上有坏的习气:土匪、流氓、妓女、暗娼。我从小就养成节约节省的习惯。因为在家里有这个习惯。在部队,更是艰苦了。在艰苦的锻炼之中,这个对我来说已经是习惯了。

我的故乡淮阴城当时叫清江浦,是京杭运河上的重要枢纽,战国的时候属于楚地。清江浦是个码头,明清的时候十分繁华。你看前一阵电视上放的《天下粮仓》里的清江浦就是说的我们淮阴了。运河上的船非常的多,货船、客船都有。

淮阴城现在属于淮安市清浦区。我小时候居住的淮阴城,北边城墙临着里运河边。运河上有一个北门桥,木结构的。那时的淮阴城也算个中等城市。主要街道有两条,一条是南北街,从南门一直通到北门外,过桥就是东西贯通的十里长街。周恩来童年时候在淮阴城住过一阵子,就是住在十里长街的陈家花园。街上有卖各种小吃的,还有清真寺、耶稣教堂、爱德女子学校、仁慈医院。城内最热闹最繁华最古老的街是一条东西街,叫中市镇。街上就有一点像《林家铺子》里面那个店铺。街面有瓦房也有草房。我们家就住在这条街边上的胡同里。

淮阴城是古城,韩信居住的地方,所以城内外有胯下桥、韩信钓台、漂母岸、漂母墓、韩母墓等古迹。我从小就听大人和老师讲这些传说。

有意思的是,姓谢的,在淮阴城乡里只有我们孤门一家,没有第二家。我们家只有少数的亲戚,没有同出的人,也就是没有同宗同出的姓谢的人。农村里姓谢的也很少。据祖母讲,我们家是从安徽迁移过来的。这个有可能,"王谢"不就是在南京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在南京夫子庙那里。东晋在南京,西晋在西安这一带,淝水之战就是谢安、谢玄、谢石打的,谢安指挥,就是在安徽。所以,我祖母说从安徽来,还是有根据,可能是移民或者是逃避战争过来的。后来我了解到安徽姓谢的很多,浙江姓谢的也很多。谢家是大家,在长江的北面,洪泽湖的东面,道路比较难走,所以迁移过来的都是穷民。逃荒或者战乱过来的,哪个年代过来的不知道。

淮阴城始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次年秋竣工,当时叫清河县城。淮阴之名源于秦代建置的淮阴县,县治在今淮阴县码头镇。1914后改清河为淮阴。县城城门有四座,东为安澜门,西为登稼门,南为迎熏门,北为拱辰门。据史志记载,袁棠筑城费白银十二万余两。淮阴城多水系,城南京杭大运河笔直而过,一条里运河从大运河分出穿城而过,在北面形成一个三角形将淮阴城包藏起来。北边,是黄河呈蛇形逶迤而行,再向北是盐河。明清之际的史学家谈迁《北游录》中说清江浦"居人数万家,夹河二十里"。清政府总理衙门有个叫张德彝的,1868年路过清江浦写道:"是处街市繁华,仕商云集,晚间灯火烛天,管弦盈耳,洵天下之第一名区也。"

据史料记载,运河在明中叶以后称里运河,为了节制水位,还在清浦上建了四座闸。清江闸到扬州瓜州闸长约170公里的这段运河称里运河。淮阴向北至台儿庄称为中运河。运河走的是沙河故道,最初是由宋代乔维岳所开,到明永乐年间,这河早已淤塞,闸坝湮废。这一段水流特急,每船往往要用上百个纤夫拉,故"逾淮达清河,劳费甚巨"。为了免过坝及风浪之险,平江伯陈伯(王宣)治督漕运之初,实地勘察,于永乐十三年,循宋乔维岳所开沙河故道,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20里,导引湖水由鸭陈口入淮,这条漕河命名为清江浦。

两淮地区属苏北地区,气候温润、交通便利、富庶,当地人性情温和。

【谢铁骊(1925年12月27日—2015年6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市。导演、编剧,毕业于淮海军政干部学校。1959年,独立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无名岛》。1963年,执导剧情电影《早春二月》,该片获得第12届葡萄牙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1964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千万不要忘记》上映。1970年,执导戏曲电影《智取威虎山》。1975年,担任剧情电影《海霞》的编剧。1980年,执导战争电影《今夜星光灿烂》,他凭借该片入围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84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清水湾,淡水湾》上映。1988年,凭借古装剧《红楼梦》获得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91年,执导奇幻电影《古墓荒斋》。1994年,执导反腐倡廉题材电影《天网》。2000年,执导惊悚电影《聊斋-席方平》。2005年,获得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客串剧情电影《旋律》。2011年,获得第2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杰出贡献奖。2015年6月19日10点40分,谢铁骊因病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90岁。】

0 阅读:0

航语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