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纯电动车型一度占据主流位置。但是,插混车型的销量近年来开始快速增长,增速大幅跑赢新能源汽车销量“大盘”——纵向对比,2023年中国市场插混乘用车规模较上一年大幅提高;横向对比,2023年中国市场插混乘用车增速是纯电动的3.4倍。这表明插混乘用车已成为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名副其实的“黑马”和“潜力股”。
个中原因其实很简单,很多消费者既想体验燃油车的驾驶感受,又对节能、环保并具有高效补能的新能源汽车有需求。同时,尽管中国的充换电基础设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相比较燃油车的补能途径,纯电动车企依然存在充电、续航焦虑的痛点。插电混动,恰好“两全其美”。
汽车走向全面电动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可电可油”的插混车型也已经证明,自己并非“过渡技术”,而是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中的重点技术。目前,中国车市中占据插电混动领先地位的是自主品牌,而在未来几年间,自主品牌或许会感到焦虑了——自2026年起,并跨越2030年,合作开发多款插电混动车型、纯电车型……上汽与大众在昨天签署了新的合作协议,未来将在中国开发更多新能源车型。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插电混动成为研发重头。
2024年是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之际,6月27日下午,大众汽车集团、上汽集团、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众在上海一口气签署了多项有关上汽大众新产品项目的技术合作协议。内容包括自2026年起,在中国开发三款插电混动车型以及两款纯电车型的技术合作协议,中德双方共同为合资企业“技术赋能”——在外界看来,一年左右的时间便推出新车型,本次技术项目调动大众汽车及上汽集团的所有资源,能够缩短决策流程和时间。
目前,上汽大众主推的新能源车型是以ID.家族为主的纯电车型。刚刚过去的6月,上汽大众ID.实现单月新车交付10,572辆,同比提升170%;1-6月累计订单61,051辆,同比激增148%。其中,ID.3订单量同比增长300%,截至6月初,其自2021年底上市以来的累计销量已突破15万辆。
而此次新的技术协议签署后,上汽大众将更加明确“燃油+插混+纯电”三线并进的新能源战略,而背靠着大众的强大技术实力和上汽同样优秀的研发能力,上汽大众的新能源未来值得被看好。
在高端新能源层面,上汽大众也已加速。一个多月前的5月20日,同样在上海,上汽集团与奥迪汽车也签订了新的合作协议,正式启动上汽奥迪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数字平台的联合开发,全新智能数字平台的生产基地也同步启动更新换代,新车将于2025年下线。上汽大众在新能源领域的产品布局、技术能力也将更为完善,产品型谱已规划到2030年后。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大众汽车及其强大的合作伙伴将进一步加速上汽大众的转型。我们正拓展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阵容,并着力在持续增长的插电混动汽车领域加速布局。”这番话,可以说表明了大众对于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野心,也是对自主品牌插混车型的挑战书。
“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完成从‘跟跑’向‘并跑’再到‘领跑’的角色转换。”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在签约当天表示,在中国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上汽将与合作伙伴一起持续不断技术赋能上汽大众,坚持市场导向、坚持技术创新、坚持合作共赢,秉持长期主义,不断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制定“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后,大众集团开始加速自身及合资公司转型,以应对激烈的中国车市竞争。此前,上汽大众在推出新途观L Pro上已区别于海外版车型,率先导入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系统和与大疆车载联合研发的IQ.Drive辅助驾驶系统,提升其在智能化方面的竞争力。而在插混技术方面加速后,上汽大众有望在电气化、智能化层面都实现反超。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车企成为新技术的输出方,已成大趋势。去年,大众与小鹏、奥迪与智己、Stellantis与零跑相继达成合作;丰田也将在华3家合资公司(一汽丰田、广汽丰田、比亚迪丰田)研发中心的本土研发团队整合至丰田在华统一设立的研发中心,希望在电气化方面加强所有电动车型(纯电动、插电式混动、混动燃料电池)的本土化;前不久,捷豹路虎也宣布将采用奇瑞的电动平台研发新款神行者车型。此番上汽与大众的新合作,同样再一次体现了中国车企在全球汽车工业中地位的提升。
结语
上汽与大众的再次携手,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合作。通过全新的技术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插电混动和纯电动领域进行深入研发,推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上汽大众将依托大众的技术优势和上汽的本土化研发能力,实施“燃油+插混+纯电”三线并进的战略,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此举不仅是对自主品牌的有力挑战,也是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