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工作群从当初的高效工具变成了现在的“负担”,方便了领导,麻烦了员工。领导有什么事情要安排,随时随地扔在群里就可以了,他们才不管下属有没有时间、在不在单位、是不是休假。有的单位还规定,微信群里的消息,任何时候都要回复,假装看不见要被罚款。
小林刚入职就听说单位领导喜欢在微信工作群里转发各种鸡汤文章。话音未落,领导果然在群里转发了一篇文章,离开单位你啥也不是。小林习惯性地点了一个赞。没想到领导立即艾特他:你看了吗就点赞?这是典型的敷衍应付啊!小林直接懵圈了,傻傻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领导喜欢在群里转发文章,占有公共资源,浪费工作时间,固然不对。但是,下属看都没看就点赞,这种行为属于典型的“马屁赞”,不但令领导反感,也让同事鄙视。可是,这事也不能完全责怪员工,员工已经非常厌烦这种行为了,给领导点赞成为例行公事,见到转发文章就点赞,早点完早轻松,早完成“规定动作”早去忙自己的事情。
行走职场,何处不是江湖?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人情世故,见微知著。细节决定成败。情商、态度和人品,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比如,领导在群里转发文章,傻瓜(没头脑、缺心眼)才立即点赞,职场高手从不干这6种事情(从不点这6种赞)。
【1】立即赞。
领导在群里发了一篇文章,没头脑的员工立即点赞,而且形成羊群效应,不到三秒钟,点赞已经排成了“队形”。你们以为这是对领导的恭维?其实,这让领导感到很悲哀。员工都是“机械化”给他点赞,你以为他心里不清楚,都是在敷衍、应付他。所以,职场高手看一眼文章,挑出一句“金句”发出去再点赞,就能显得高人一筹,被领导高看一眼。
【2】马屁赞。
凡是领导转发的信息,不论主题、内容或质量,一律“先赞再看”,甚至“只赞不看”。这种盲目的“马屁赞”,领导不喜欢,同事瞧不起。比如,有一次,领导转发一篇批评“迟到早退”现象的文章,小李看都不看,立即狂赞。领导心里说,我发这篇文章,敲打的就是你,你还点赞,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领导瞧不起,同事背后耻笑。这种没头脑的一律点赞,试图通过点赞来拍领导的马屁,对明眼人来说,这无疑等于“缘木求鱼”。
【3】势利赞。
有的员工天生就是势利眼,只要是领导发的信息,一律点赞;别人发的东西,先看此人有没有利用价值,有利用价值的人,一律点赞;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发的东西质量再好,也懒得点赞。这种人看起来,不被别人注意,其实,久而久之,大家都能看出来,认为此人就是“势利眼”,从而对他敬而远之。
【4】被动赞。
领导发了一篇好东西,大家都点赞,唯独小李不点赞。小李平时喜欢潜水,不爱冒泡,有时候看大家都点赞了,自己不点赞说不过去,被动地跟着点一个赞,敷衍了事的“表态”跃然纸上。比如,领导上午发了一篇好文章,员工纷纷点赞,到了下午1点就没人再点赞了。小李等到下午5点快下班的时候,才不情不愿地点了一个赞。这样做了几次之后,领导对小李就有看法了。
【5】敷衍赞。
公司群里,经常有人发信息,有的员工采取一种策略,不论是谁发的,只要看见有信息一律点赞,试图给人留下一种“积极、阳光、团结”的好印象。这类员工,看上去关心公司、关注每一位同事,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得热情、主动,久而久之,也暴露出缺点:此人的点赞,没过脑子,也不走心,缺乏个人立场,喜欢“打太极、和稀泥”,一看就没有出息。
【6】吝啬赞。
公司里还有三种人,基本不点赞,非常吝啬自己的点赞。第一种:自恃清高,看不起任何人,别人转发的东西,一律看不上眼,从来不点赞;第二种: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始终潜水,不好意思冒泡,恨不能自己在群里没有任何存在感;第三种:不关心公司,对公司有怨气,见不得人好,嫉妒积极发言的人,谁发言也不点赞。
其实,混在职场,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人的秉性也各有不同。大多数员工都是低调、务实、沉默的,干多少活给多少钱,不喜欢做其他的事情,不喜欢参与这种心理活动,不愿意在工作群里发言,更不愿意为给谁点赞不给谁点赞而纠结,一律只看信息,不随声附和,不拍马溜须,不搞亲疏远近,不想搅进这个“信息染缸”里,干脆只潜水不冒泡,活得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
职场如江湖,工作群也是一个“小江湖”。有城府的领导和同事,都能从点赞这些细节里品出别人的人品。比如,只给领导点赞不给同事点赞的人,别人有利用价值就给点赞,别人没有利用价值就不点赞,此人可能就是一个势利眼。当你取得成绩时,反而没人给你点赞,说明没人希望你比他们优秀,没人希望你过得比他们好。有人点赞不看内容,只看关系,关系好就点赞,关系不好就忽视,说明此人没有原则立场,等等。
你愿意做那种普通员工吗?只潜水,不点赞;即使点赞,看内容、看心情,而不是看利益、权力、关系、地位和价值。其实,作为普通人,给别人点赞要看心情,对别人是否给自己点赞,保持“不期待、不在意、不上头、不走心”的理性态度。您觉得,您喜欢做哪一种人呢?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