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涅槃说史
“我从成都乘车到峨眉, 在途中遇到某些军官坐滑竿从我车旁经过, 仰卧倨傲, 毫无革命军人之仪态, 形象甚为难看, 可见毫无教育。”1935年蒋介石在办峨眉训练团时愤慨地说。
“连外国人都知道, 四川军队素质之差, 国内外有名, 同中国优秀的部队相比, 相差甚远!”素来以治军严厉著称的陈诚训斥川军。
“这种景象真是有趣极了, 叫人看得发呆, 令人捧腹。他们沿着马路, 通过郊区,成群结队, 毫无秩序, 有的穿着军装, 戴着军帽, 其余的服装则随心所欲, 任意穿戴。。。。我明白, 像这种吹吹打打的喜剧般的中国队伍, 现在只有在传奇故事中才有了。”1937 年, 一位美国观察家对出川抗战的川军如此描述道。
在近代的四川,护国战争以来, 由于南方孙中山政权和北方袁世凯政权的对立, 四川许多军阀都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抢占地盘。据粗略统计,从1912年成都“省门之乱”起到1935年蒋介石势力入川时止,大小战争高达四百次以上。其中,规模较大的战乱就有二十九次, 平均不到一年就一次。
搞笑的是,四川军阀打仗还特别仗义,大家多多少少都沾亲带故,战场上打归打,但事后绝不赶尽杀绝,这也让混战更难结束,30万人混战20年到头谁也没真正做到统一四川。
据说这些军阀还规定了五不打“农忙不打、收割不打、庄稼地里不打、红白喜事不打、逢年过节不打”。往往是前面两军对垒,后方的军属还坐在一起搓麻将。双方队伍里面都有亲戚,打到下午突然想起还有正事,扯起嗓子朝对面战壕喊一声,表哥,明天三舅公过生,我们收工后在山下桥边地方汇合,一起回去给他老人家拜寿哈。然后第二天两边高高兴兴的碰头,回去拜寿回来接着打。
下层士兵如此,中上层军官已然。大家不是同乡就是同学,师生,甚至像刘湘和刘文辉这种叔侄关系。据刘湘的财神爷刘航琛回忆,大家混战过后,打赢的一方,在战胜之后,一定会做这三件大事:第一,到手下败将的父母家赔礼道歉;第二,打电报给失败方,声明自己绝没有赶尽杀绝之心,同时给失败者报家人平安:“伯父母大人,当小弟侍奉”,说得体面而体贴。第三,进城安抚百姓,为地方办点实事给点好处,让大家安心过日子。
所以便出现了更不可思议的一幕,两军混战,士兵在朝天放枪,本就爱看热闹的川人四面八方跑来搬着凳子坐在周围看现场直播。
20世纪30年代中期有人就撰文对这支 “双枪军 ” 进行了评价,称他们有“三多 ”:“川军一些部队之中,老婆比军官多,军官比士兵多,士兵比枪杆多!”可见抗战之初,各界对川军的认可度极低。
但当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各地的部队都奔向抗日战场时,抗战也激发了川军将士的爱国之心,纷纷要求参战,爱国青年踊跃参军,用他们的话说:“抗日是为国家去打仗,是打国仗。”绝对不能拉稀摆带。
那川军出川后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呢?
川军出川抗战对于促进抗战高潮的到来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淞沪会战和滕县保卫战中,广大川军将士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作战、吃苦耐劳以及流血牺牲精神的确让国人刮目相看,为之振奋,就连一向看不起中国军队的倭寇也改称川军为“国军旁系的有力部队”。
川军将士自觉承担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以生命和鲜血践行了川军将士为了报效国家的神圣誓言:“不把鬼子赶出中国,誓不回川。”整个抗战中,几乎每五个牺牲的军人里,就有一个是川军将士,四川的参军人数占全国参军人数的1/5以上,更是以一省之力承担了抗战所需钱粮的1/3。
川人谦和幽默的个性,本无战斗民族的彪悍,又身处大后方,却能在国家危难关头表现出一个中国人的血性,民族气节,在抗战中的巨大贡献也是历史公认。但最初的川军确实在武器装备,文化素养、战斗素质方面远远落后于中央军和其他地方军阀,战斗力并不算强。
真正意义上的川军,就只有20多个师。后来为了打败日本侵越者,四川陆续征兵320万,无论是当时的现役军人还是有志青年,他们的从军目的、动机、态度、思想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包括广大知识青年,如到 1943年全川已有学生 9000余人报名参军,知识青年的素质也带动军队整体素质的提高。
刘湘死后,蒋介石开始变本加厉的撤编川军,绝大部分四川新兵都补充去了嫡系部队第六战区,第九战区,特别是中国远征军部队,是国民党重建美械五大主力的班底,相当一部分人也是四川人。随着士兵素质提高,军队正规化和美军援的增强,战场上的伤亡比例便有了明显的降低。
所以军阀混战,久经沙场也未必就能培养出多强的战斗力,从军的目的和动机,兵源素质和严格的训练,才是关键。这也是为什么建国时,十大元帅中有四名都来自于川渝地区。
而后新中国的历次战争中也涌现出大量的战斗英雄。抗美援朝四川(四川21051人(未包括重庆9468人)牺牲的志愿军最多,为21051人,是全国唯一一个志愿军烈士在两万人以上的省份。
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二级以上战斗英雄44人;其中,四川籍战斗英雄14人,为上甘岭战役中涌出二级以上战斗英雄最多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