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乱的战争年代,即便是青壮年男子在社会上都倍感艰辛,难以立足。至于女子就更难了,动荡不安、传统的男性附庸地位都让备受歧视的女子步履难行。
但并不是没有例外,民国年间也确实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女性,一如秋瑾、宋庆龄、邓颖超等等。
何香凝先生,也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位 。
革命伉俪、巾帼英雄何香凝,1878年出生于一个香港的富商家庭。
按理说,良好的家庭环境理应让她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才是,可是她的父母却仍旧是老派思想。
她们不仅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准则,还试图在她的身上延续传统的畸形审美“三寸金莲”——裹脚。好在,何香凝有着反抗精神、善于学习。
期间,对于父亲请了私塾先生教书却拒绝女儿上学,她选择了买书自学;对于母亲强迫裹脚缠足她总是想方设法的给剪掉裹脚布,父母无奈也只得默许了她不裹脚。
而等到了结婚的年龄,虽然当时香港算是西方文化传入较深的地区。可对于没有裹足,生了天足的何香凝仍被歧视对待,也鲜有上门提亲者。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何香凝这位传统人眼中的另类,却成为了接受西学思想、反对封建陋习的廖仲恺眼中的心头好。
一个是天生大脚,一个是小脚不娶,就这样何香凝的父亲托人为女儿撮合。双方也一拍即合,成了这门亲事。
而在婚后,何香凝对于丈夫廖仲恺可谓是崇拜至极。期间,廖仲恺也教她画画、书法,对于这段美好的时光何香凝铭记了一生。
进入20世纪后,国内局势越来越紧张,为了寻求救国的办法,同时也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廖仲恺决定出国留学。
为了支持这件事,何香凝变卖了自己的嫁妆,全力支持丈夫出国。在丈夫的建议下,她最终也决定留学,夫妻二人就此踏上了去日本留学的轮船。
在日本,两人偶然结识了孙中山。此时的孙中山正在发展同盟会,何香凝对此全力支持,也藉由此成为了同盟会的最早的女会员之一,还介绍丈夫廖仲恺加入了同盟会。
为了帮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夫妻二人省吃俭用,把留学津贴的大部分款项都用来支持同盟会的事业。同盟会每次开会讨论问题,她也要担当联络和勤务工作,她也被同志们亲切的称赞为“同盟会大管家”。
结束学业后,两人回国继续推动同盟会扩大,和孙中山一起经历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讨桂北伐和护法运动等重大事件。
何香凝还作为女权运动的先驱,积极推动妇女运动,主张设立讲习所、女工学校,推动妇女地位的平等。
期间多次经历生死考验,廖仲恺差点死在军阀陈炯明手里,她设法全力营救,才化解危机。
黄埔军校成立后,她和丈夫全力支持国共合作,廖仲恺亲自担任黄埔军校国民党党代表。在学校,她和丈夫结识了共产党人、时任黄埔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共同的革命理念让三人很快成为了战友,而且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和何香凝的长女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进一步拉近了相互之间的友情。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孙中山去世后没多久,国民党内部分裂,右派反对国共合作,同廖仲恺领导的左派发生分歧,最终廖仲恺在1925年遭到暗杀。
这件事给了她沉重打击,一度让她消沉。但痛定思痛后,她决定坚决斗争下去,坚持和共产党合作,同蒋、汪断绝关系,辞去在国民党内担任的所有职务。
抗战爆发后,她和宋庆龄一起积极行动,成立妇女抗敌后援会,设法筹集物资,慰问前线的抗日部队。
她的一双儿女也加入了共产党,投身到爱国斗争中。而在抗战胜利后,对于蒋介石的独裁、发动内战,何香凝也坚决反对,响应党的号召。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的邀请下,年过七旬的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由于她海外人脉比较多,便利用这个优势,积极团结海外华侨,有力的扩大了全球范围内的统一爱国战线。
1972年,她的肺炎再度复发,情况不容乐观,此时周恩来总理也被确诊癌症晚期,但周总理依然坚持时不时就去医院探望他。
一次,她忽然讲了一句话,恳求在她走后不要火化遗体,只要能和丈夫合葬。
当时国家在五十年代中期便开始推行火葬制度,并要求干部带头发扬。周恩来、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也都亲自签署了倡议书。
可是,对于年逾九十岁的何香凝而言,她无疑是担忧的。她爱她的丈夫,希望能够与丈夫死后同穴而眠,希望完成她与丈夫的约定。
周总理心中悲戚,嘴里说着“不烧、不烧”当场同意了她的请求,还流下了热泪。
这一年9月1日,94岁的何香凝病逝。遵照她的遗愿,她的遗体被送往南京与丈夫廖仲恺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