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大部分人对类风湿关节炎(RA)认知度较低,表现为患者对本病的特点及早期正确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有轻视、观望、拖延等不良心态,常寄希望于止痛药物、祖传秘方、中医中药、针灸理疗甚至抗生素等,致使错失早期治疗良机。
RA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五大疑难杂症之一。RA是一种进行性疾病,患者关节滑膜由患病早期的炎症,逐渐增殖增厚,直至关节软骨、骨质及关节周围结构破坏而致残,严重者还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或伴发疾病,导致不良预后。下面医伴旅小编就带大家看一下“关于RA您应该了解的5大真相”。
#1 RA不仅仅是一种关节疾病。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3倍。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高发年龄为40~60岁。需要大家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为什么?因为它是一种累及终身的疾病,它对人体的伤害是不可逆转、不断加重的,治疗不当很可能致残。
现有药物只有在发病早期炎症阶段显示疗效,而一旦滑膜炎进入慢性增殖期,则疗效大为逊色。正因如此,临床上许多患者因早期“失治”而致残。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RA是目前我国关节病所致肢体残疾的第1位原因。RA的高发年龄在中年,一旦“失治”致残,不仅使个人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质量下降、期望寿命降低,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其危害性远大于致死性疾病和其他老年病。
#2 RA无法通过血液检查单独诊断。
通过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和成像手段(如X射线,MRI或超声)诊断RA。目前RA的诊断标准:①晨起关节僵硬(至少持续1小时,≥6星期);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大(≥6星期);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大(≥6星期);④对称性关节肿大(≥6星期);⑤皮下结节;⑥手X线改变;⑦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诊断RA需满足以上4条或4条以上标准。
#3 RA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影响心、肺、肝等内脏器官。已证明RA与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肺部疾病、眼病和抑郁症等有关。RA患者需要控制胆固醇、均衡饮食和定期运动来保护心血管。心脏病是RA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4 适当运动对RA有好处。
RA导致得疼痛和僵硬经常使活动范围减少。RA急性活动期的护理以保护关节功能为主。目的是缓解或解除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和其他并发症;控制关节炎的活动防止或减轻其进展,从而减少对骨关节的破坏及关节外症状;保持关节最大范围内的正常功能。但RA患者不可以一直不活动。建议运动:游泳、步行、骑自行车或瑜伽,可以提高力量、灵活性和运动范围等。研究表明,每周五天、每天3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情、提高健康水平。可向医生咨询自己的最佳运动方案。
#5 RA需要早期积极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如果不加以控制,可导致永久性损伤、残疾等。研究表明,要帮助患者获得缓解,在症状发作的三个月内开始积极治疗至关重要。目前,RA虽尚无法根治,但已有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治疗、生物制剂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缓解病情的抗类风湿药物(DMARD)有助于减缓或防止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恶化。甲氨蝶呤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用的DMARD药物。医伴旅了解到一项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对于初诊或没有接受足量甲氨蝶呤治疗的RA患者,托法替尼(tofacitinib)单药治疗效果优于甲氨蝶呤。生物制剂通常在其他药物未能阻止炎症发生的情况下使用,可减缓甚至终止RA病情的进展。
另外,RA是一种慢性疾病,药物见效较慢,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也不一样,医生需了解患者对药物的疗效和副反应等,并对药物进行调整。症状缓解后务必继续治疗并定期随访(很重要!)。有些患者服用一段时间药物后关节不痛了,以为根治了,不再吃药,也不再复诊,最终复发,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失去了治疗的最好时机。
因此,患者朋友一定不要掉以轻心,已经确诊的类风湿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视。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要长期管理、定期复查,预防复发、阻断病情,才能避免或者减少致残发生。
本内容为医伴旅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伴旅:寻找优质医疗资源,伴您走上康复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