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朱棣谋反是被削藩逼的么?

朱元璋仁弱的太子朱标因病而死,朱元璋只得选了自个的乖孙子,朱标的嫡子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刚坐上宝座的朱允炆觉得不对

朱元璋仁弱的太子朱标因病而死,朱元璋只得选了自个的乖孙子,朱标的嫡子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刚坐上宝座的朱允炆觉得不对劲,他那些叔父们都是王爷,见他这个皇帝不太尊重,有些跋扈骄横,这让朱允炆很不踏实。

一次便问曾经的东宫伴读,太常卿黄子澄,“寡人皇叔各自分封为王,拥兵自重,何以制之?” 黄子澄二话不说,扑通跪地,您得削藩呐!

历史学的好,他立马搬出了一千五百多年前,汉景帝削藩的故事,不成功了吗?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

讲的绘声绘色,朱允炆听闻大喜。嗯,就这么干,以后都能不用担心了。 他可不知道,黄子澄可没跟他讲削藩极可能引发的西汉七国之乱,国家一下子可就分崩离析了。

既然要削藩,从哪个藩下手呢? 怕走漏风声,第二天黄子澄和当时的兵部尚书齐泰秘密得诏密见皇帝,忠心足但谋略差的齐泰,坚定劝谏,认为北方的燕王得首先收拾。

他曾多次参与北方对元的军事活动,与北元残余势力持续作战,军事谋略肯定藩王中最强,又有一批征善战的将领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枪打出头鸟,先得削夺他的藩地。

儒生黄子澄头摇的像拨浪鼓,差亦差亦。燕王秣马厉兵,恐怕一时难以子解决,咱们先不要碰头最硬的,不妨断其左右,杀鸡儆猴,先拿软柿子,一个个捏,主张宜先取周王。

周王朱橚乃是太祖朱元璋的五子,与燕王朱棣是同母兄弟。 建文帝年龄不大,一拍脑门,行,那就按这个来。

但是建文帝即位还没满月呢,就命曹国公李景隆调集军马奔赴周王就番的河南,周王一家子上千口子还没明白着怎么回事呢,全被抄家,俘送南京。旨意很快下达,什么图谋不轨,削去周王王爵,废为庶人,远徙云南烟瘴之地。

才过了几个月,如法炮制,建文帝又以有百姓检举代王朱桂“贪虐残暴”为名,迅速拿下,贬为庶人,发放边远蜀地。

一下子干掉两个藩王,建文帝得意洋洋。 当时朝中有个明眼人,唤作高巍,年近古稀,不顾病体力谏,您不妨学学汉武帝的推恩令,将他们的藩地化成更小的块交叉分封给已婚的子孙,这样,既不伤感情,又能温水煮青蛙,诸侯自然势弱,自然天子势强亦。

但建文帝年轻气盛,这得等到猴年马月,快刀斩乱麻,朕得学明君汉景帝。很快,岷王朱楩莫名其妙被斥又“不法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以被告发说什么私印钞票为名,也要拿下。

问题是,这次被栽赃的湘王,真位能文能武的王爷,自幼聪慧,常常读书至半夜。擅长书画诗词,尤其精通书法。朱元璋每次有诗作发表,经常让朱柏来书写。弓马又很娴熟,膂力过人,弓矢刀槊样样精通。

但朱允炆就是要削弱他。

他让抓捕的军人伪装成商人,木材的车子里仓满兵器,到了湘王赣荆州的藩王府才突然下手,朱柏得知,官军即将攻入王府,他悲愤之下说:“孤南面为王,岂能受辱于狱吏而求活呢!听闻之前大臣受冤屈下狱前,多自裁,孤愿从之,以证清白。”

他先和家人诀别后,亲自放火烧死了所有的妃子妾室,又穿戴整齐,骑白马,愤然跃入熊熊烈火中火中自焚,时年 28 岁,死了。

死了也不能烙好,建文帝赐其恶谥曰 “戾”,国除。

这一下,对燕王朱棣震动非常大,客观讲,朱棣虽有实力,独霸一方,你还说他没谋反之心,也不太现实。

有个故事,说诸王封国时,太祖多择名僧为傅,僧道衍(姚广孝)知燕王当嗣大位,自言曰:“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燕王遂乞道衍,得之。

这可是大有玄机,“白”加“王”这不是皇帝的皇吗?你朱棣怕是早有不臣之心。

但百分之九十以上,我认为,建文帝一个个把其他藩王给干了之前,朱棣是真没想过立即举兵反叛。但亲弟弟惨死,跟自己关系好的,有点实力的兄弟们遭如此横祸,指向性太强,这不是“诸藩者,削亦反,不削亦反吗?

朱棣这才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跟丫拼了。 后来事实证明,燕王被逼谋反,高风险高收益。

你会说,导致靖难之役,建文帝被倒戈生死不明,就是他和诸臣削藩的政策不对吗?

对也不对。 我一直说他年纪小,身边都是儒生,要么是没啥作战经验的庸才。

本来,提出削藩,趁着朱棣还没反应过来,把他拿下,是很轻松的事,实力最强的藩王都被干掉,那削藩岂不是事半功倍?哪里还有后头的靖难之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