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狭长地图板块的甘肃省,在河西走廊的最东门户,在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里,隐藏着一座古老的寺庙,它就是红城感恩寺。
红城感恩寺,俗称大佛寺,是一座汉式建筑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据寺内明嘉靖四年《敕赐感恩寺碑记》载,该寺为鲁土司五世鲁麟所建,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弘治八年(1495年)竣工,距今已有五百多年了,为连城鲁土司的附寺。该寺建成后上书朝廷,明孝宗弘治帝为表彰连城鲁土司世守西陲、保境安民的忠贞,敕赐“感恩寺”。
红城感恩寺山门
鲁土司是谁?鲁土司的始祖脱欢,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代,系元始祖忽必烈的侄重孙,毫无置疑他是元朝宗室,被封为安定王兼平章正。元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1368年,朱元璋攻打大都时元顺帝出逃,脱欢由于跟随不及被流落河西,明洪武三年脱欢降明,被安置在兰州的连城为一世土司。
脱欢执政时正是明初残元势力盘踞西北,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之际,加之西北少数民族屡屡起事,时局非常动荡不安。他因熟悉残元势力情况,英勇作战,为明王朝安定西陲立下了卓越战功。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脱欢之孙三世土司失伽又屡建战功,永乐帝给失伽赐姓为鲁,自此世代土司便以鲁为姓,后代也娶了汉族女儿,鲁土司自此正式融入了汉族生活,而红城感恩寺,也就成为蒙汉藏民族文化融合的代表。
红城感恩寺大雄宝殿
01
丝路古镇名刹:感恩寺建筑详解!
感恩寺坐北朝南,南北长133米,东西宽19.3米,占地面积约2660平方米,建筑面积456平方米。主体建筑山门、碑亭、垂花门、力士殿、天王殿、护法殿、菩萨殿、大雄宝殿等沿中轴对称分布,布局严谨,保存完整。
感恩寺鸟瞰图
山门
走马板
山门,为四柱三楹式结构牌坊门,悬山正脊青铜板瓦顶建筑,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由连城十七世土司鲁如皋主持添建,明间走马板上书有“慈被无疆”四个大字,并题有对联。山门脊顶有轮螺伞盖花罐鱼长佛家八宝砖雕,即法轮、宝伞、金鱼(双鱼)、宝瓶(罐)、莲花、法螺、盘长、白盖。
碑亭
碑亭,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平面呈正方形,正面、背面均安置实踏门,青砖墙体,檐下施单翘单昂三踩斗拱,歇山正脊青铜板瓦顶。
《敕赐感恩寺碑记》石碑
室内有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立的《敕赐感恩寺碑记》石碑。碑首正面镌刻柳叶篆书“敕赐”二字,文字左右各一条浮雕龙,龙首向上,姿态对称,共戏一珠。碑首反面亦为二龙戏珠图案,龙首向下。刻有小篆“感恩寺碑记”,篆字为六世土司鲁经长子鲁瞻所书。碑身两面均有阴刻碑文,正面为汉文,背面为藏文,汉文内容由五世土司鲁麟撰书,六世土司鲁经书丹。
石碑背面藏文内容分三栏雕刻,内容与汉文部分不同。右侧主要描述鲁土司的官职擢升及对佛法的崇信事迹。中间部分主要讲述了佛教简史,包括古印度佛教史、佛教向中原的传播过程等,最后几句是祈祷性祝词。左侧记述了鲁土司家族来历和供养功德。这块汉藏文碑是永登乃至河西地区难得的有明确纪年的明代碑刻,十分珍贵。
力士殿
力士殿匾额
力士殿又叫哼哈二将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平面呈长方形,檐下施单翘单昂三踩斗拱,悬门正脊青铜板瓦顶。此殿为明代弘治年间建寺时的原建筑。正门上方挂有“大明”匾额,是寺内现存的唯一明代匾额,此匾上方字样原为“大清”,1982年寺内维修时,原“大清”匾额脱落,露出隐于下面的“大明”匾额。
哼哈二将
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东为赤轮将军,俗称哈哈将军、水将军。西为密迹金刚,俗称哼哼将军,火将军。塑像高大,体魄雄伟,于1986年进行过修补。
《六道轮回图》局部
《菩萨三十二应图》局部
东西两山墙和北墙上原有壁画,现存两幅,为明弘治六年(1493)绘制的《六道轮回图》和《菩萨三十二应图》。《六道轮回图》是依照明代甘南藏族高僧班丹札释大智法王的京刻版所绘。两侧各具互相对应的大段的汉藏文题记,内容为轮回图所依原典和此图像源流等。生死轮以堆金形式画出,边缘分外中内三圈。外圈划分为12格,是表现佛教十二因缘的缘起链图像,现存七格。
壁画题记的最后部分:“大明正统九年,岁次甲子,新正吉日,大隆善寺灌顶净觉西天佛子大国师班丹释巴藏卜谨志。时弘治六年岁在癸丑孟秋上吉日,谨依京版印图画录。”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绝版京刻版佛传故事图,弥足珍贵。
天王殿
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平面呈长方形,正面背面均安置六抹隔扇,青砖墙体,檐下施单翘单昂三踩斗拱,单檐歇山殿顶建筑。
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和东方持国天王
殿内塑有四大天王,通高约2米,宽约1.3米,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为二十诸天中的四大天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殿内西侧依次为持龙蛇的西方广目天王和执伞幢的北方多闻天王,殿内东侧为持剑的南方增长天王和怀抱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这些塑像虽经过整修,但大体上仍维持了明中期风格。此外,殿内悬塑有八个小金刚,皆为四大天王副将,手持八般兵器,骑着八种颜色的骏马,马蹄腾于祥云之上。
护法殿
护法殿为大雄宝殿东配殿,结构形似四角亭,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平面呈正方形,檐下施单翘单昂三踩斗拱。
护法殿造像
殿内塑有八尊佛教造像,均为护法忿怒尊,头戴五叶花冠,面部肌肉生动写实,结实有力,作狰狞恐怖之状,遍身金漆涂饰的宝钏和璎珞,虽经历次维修,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明中期十五世纪流行的风格样式。
护法神大威德金刚
大殿正中主供护法神大威德金刚,此尊大威德为五面三十四臂18足,主面为牛头,最上为黄色文殊面,大威德金刚为文殊菩萨忿怒像。主尊左右两侧均为大黑天,分别为二臂、四臂大黑天,大黑天梵文为玛哈嘎拉或摩诃迦罗。殿北侧供奉两尊神像:曲甲护法、贡布护法和骡子天王;南侧毗沙门、阎魔王等。
菩萨殿
与护法殿正对着的是菩萨殿,菩萨殿为大雄宝殿西配殿,此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深广各一间。正中主供菩萨像三尊,身后有三组相接的华丽背光,具有比较典型的明代早期风格。正中主尊二臂,双手于腿上作禅定印,无法器。左侧尊像三面六臂,主臂当胸交叉各持铃柞,上臂皆上举,左持花右持铺刀,下臂前伸,左持箭右持弓。右侧尊像四臂一面,上二臂上举,左手持花右手持念珠;下二臂左手作禅定印右手作与愿印。
菩萨殿
从右往左为狮子吼观音、绿度母、鹰嘴菩萨
四臂象鼻天
主尊左右两侧砌台上亦分别供奉三尊塑像,左边从里向外第一尊为狮子吼观音,第二尊半跏趺坐,左手施与愿印,手心现智慧眼,当是白度母。第三尊为四臂象鼻天。右边由里向外第一尊为狮子吼观音,第二尊半跏趺坐,与其相对的白度母形式相近,只掌中无眼,当为绿度母。第三尊颇为奇特,为二臂全跏趺坐,面部有咏,人称鹰嘴菩萨。
壁画为西方极乐净土变
感恩寺菩萨殿南墙壁画为西方极乐净土变,其所依据的经典为著名的“净土三部经”。此幅壁画主体部分的三尊,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被众多的佛和菩萨簇拥,中央主尊阿弥陀佛全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现红色身相,顶珠饰严,面容安详恬静,略露微笑。身披堆金镶边袭装,内衬中衣为绿色底,上绣金边莲花图案,衣襟装饰缠枝莲纹样,双手托钵结禅定印。其身后具金底边缘的头光和身光,头光边缘为堆粉沥金而成的灵芝纹,身光边缘为堆金火焰纹,风格样式脱胎于14—15世纪常见的藏式火焰画法。
供养人画像
靠近门的地方绘有供养人画像,壁面已经残破,人物依稀可辨,总计有四人。最右边的人物是一个正面像的中年男性,身穿典型的明代官员服饰。其左面为一位贵妇形象,夫人身后,立有二侍者。经专家研究认为,这可能是鲁麟及其夫人画像。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又名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大殿为歇山顶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青铜瓦屋顶,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殿内布局体现出藏传佛教殿堂的特点,殿内4根立柱位于四隅,四周为转经廊,呈前殿后廊的模式。
大雄宝殿殿内场景
三世佛
背光特写
中央殿堂内主供金漆竖三世佛,中央主尊为释迦牟尼及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像,左侧为作转法轮印的未来佛弥勒佛,右侧为右手禅定托钵左手作说法印的过去佛燃灯佛。三尊全跏趺坐于金刚宝座上,极具庄严之相。背有精致华美的金漆背光,其上中央有金翅鸟,造型生动,足踏两侧龙女,作展翼欲飞之势,两侧为摩揭鱼。
十一面六臂观音像和菩萨坐像
三世佛两侧各有一尊十一面六臂观音像,左右两侧列坐像八大菩萨,塑造手法与装饰风格一致。众菩萨均足踏仰覆莲台,头戴五叶宝冠,中间冠叶上部插饰摩尼宝。
菩萨背后是悬塑岩山
转经廊自西向东有悬塑岩山,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西游记》故事彩塑群像,中下层为诸佛、本尊、菩萨、佛母、罗汉和高僧等78尊泥塑彩装塑像,内容丰富。
天花板藻井和坛城
坛城
大殿正中天花板上有藻井一幅,坛城60幅,回廊中有坛城56幅。这些画都是明代早期典型的藏传佛教画,寓意丰富。
02
这么多精美拱眼壁画!
天王殿匾额旁的拱眼壁画
早期古建筑中,由于斗拱结构硕大,两个斗拱之间会有一块空白处,这就是拱眼壁,而拱眼壁画就是拱眼壁上绘制的壁画,空间虽小,但是壁画都十分精美。而红城感恩寺足足有284幅拱眼壁画!从碑亭到大雄宝殿,每个殿的拱眼都有壁画!
只有碑亭拱眼壁彩画为后世重绘,已难见旧貌。现在的拱眼部分彩画是蓝扎体梵文六字真言。
碑亭拱眼壁画
力士殿大殿内外斗拱间壁面绘有汉传佛教二十六诸天和十忿怒明王形象,具有比较典型的汉地艺术风格,每幅壁面均配有双线方框尊神名号榜题。
力士殿拱眼壁画
天王殿外拱眼为十六供养天女以及其他供养神祇,内拱眼以黄财神和八大龙王为主,还有般若佛母、文殊菩萨等。
天王殿外拱眼壁画
天王殿内拱眼黄财神壁画
菩萨殿外拱眼彩绘保存状况很差,褪色严重,从目前所存图像来看为忿怒尊神,均为二臂左展姿,左手当胸持血钵,右手上扬持各式法器。疑为某种“十忿怒尊”的组合。
内拱眼彩绘为藏式度母救八难,保存十分完好。菩萨殿内拱眼的度母救八难分作两组,一组是白度母救八难,一组是绿度母救八难。每幅壁面构图相近均为样式一样的舒坐菩萨装度母像,一手抚身侧做虔诚礼敬状的童子,童子身旁情节不一,有非人、火、贼、狮子 、象等。
菩萨殿内拱眼壁画度母救八难
护法殿内拱眼壁画保存完好,殿外拱眼壁画残损严重,严重褪色,尚能依稀可见。内拱眼壁画题材有上师、成就者、狮面佛母、金刚总持,这种组合很明显是在表现由本初佛金刚总持而下的教法传承。这在十六世纪及其以前的唐卡中十分常见。
护法殿内拱眼壁画
从左向右依次为成就者、狮面佛母、金刚总持、成就者
大雄宝殿内外各梁拱眼均有尊神彩绘,总计184面,有宝生佛、毗卢佛、金刚萨埵、十忿怒尊、三十五忏悔佛等,尊神彩绘均为坐像。
大雄宝殿内拱眼壁画
总的来说,这些拱眼壁画有汉传佛教的题材,也有藏传佛教的内容,体现了汉藏佛教艺术的融合,非常珍贵。
03
西游记悬塑之谜
到底是不是明代的?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知道在大雄宝殿悬塑岩山顶端有《西游记》悬塑,这可是感恩寺一绝,因为故事情节非常齐全,就像一部完整的立体动画,水帘洞、花果山、大闹天宫、蟠桃会、西天取经、法门寺、流沙河、通天河……有人说这是明代雕塑,还说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早了80年!真的是这样的吗?
《西游记》悬塑
其实根本不是明代雕塑,这纯粹是一次别出心裁的创作。《永登县志(1997)》基本准确地记述了感恩寺塑像的保存情况:“力士殿塑像为原塑,其它殿内塑像皆为1985年至1989年,由寺管会集资修复”。
1983年,常天平跟随师父戚永武初至感恩寺,应邀修复大雄宝殿内佛池内的三世佛。当时原有佛像破损严重,几乎等于重塑。尤其是大雄宝殿的八大菩萨,现在的八大菩萨是坐姿,而60年代的老照片上是立姿。
老照片上的八大菩萨
现在的八大菩萨
常天平一行人修复完大雄宝殿的塑像后,寺院喇嘛向常天平说了在岩山上塑造西游记故事小像的意愿。而岩山上本来没有塑造过西游记。于是,常天平欣然允诺,找来绣像本《西游记》等连环画作参考,和三个徒弟一气完成了1500余身的西游记故事群像。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传成了明代塑像,也是一场乌龙。
站在古寺门口,看历史烟云摇曳在六百年前,鲁土司把藏汉血液浓缩在一座古寺的时间里,庙宇的飞檐像张开的翅膀,脚下,则是古时守护兰州保境安民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