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旧时的私塾学堂,启蒙教育的中流砥柱

最早知道私塾,是上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不懂就要问》里面看到的。课文内容讲的是孙中山儿时在私塾读书,为了弄清楚书中的意思

最早知道私塾,是上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不懂就要问》里面看到的。课文内容讲的是孙中山儿时在私塾读书,为了弄清楚书中的意思,不惧先生的惩罚,敢于向先生提问的故事。

私塾作为我国旧时私人开办的学校,是当时的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民间学堂,每个私塾基本上只有一名塾师,学生也不多,一般只有一二十人。私塾一般开设于庙宇,或者乡村内部,课桌和椅子也由学生自带。为了方便监督学生学习,塾师的讲桌放在学生座位后面,桌面上放着笔墨纸砚以及戒尺。

塾师采用个别教学,学生每天做的就是念书、背书以及练习书法。塾师教学时是非常严厉的,因为他们坚信“严师出高徒”。

自唐宋以来,“天地君亲师”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塾师仍会受到社会尊重。历代的塾师多来自于读书不多或是仕途无望的没落文人,再就是低级生员和老童生,这一类人占了塾师的绝大多数。

所以,塾师的收入也是很低微的,大多数人家境贫寒,有的还耕种着几亩薄田,边耕种边教学,还有的兼职看风水、代写公私文书、占卜来增加收入。

私塾属于启蒙教育阶段,起源很早,唐朝就有了,到了明清时期则非常普遍,持续时间也很长。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私塾才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