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ciency syndrome,AIDS,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它主要影响免疫系统并导致多个系统受损。艾滋病患者继发癫痫非常普遍,据报道发病率为 6%~11%。治疗艾滋病相关癫痫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和抗癫痫药物之间存在复杂而广泛的潜在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抗病毒或抗癫痫治疗的失败。此外,部分患者患有难治性癫痫,即对标准治疗反应不佳。这凸显了改善患者临床结果新策略的需求。肠道微生物群在调节免疫功能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已有研究表明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对免疫功能障碍的艾滋病患者不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邓宇虹主任团队在Acta Epileptologica(AE)发表病例报道Improvement of epilepsy secondary to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with intestinal microbiota preparations: a case report。首次报告了一例继发于艾滋病的癫痫患者在服用脆弱拟杆菌BF839治疗三年后,经随访显示癫痫发作显著减少,此外,使用BF839还减少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
一名25岁的男性于2014年7月份被诊断为AIDS后立即进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包括齐多夫定片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治疗后患者开始出现慢性腹泻(1~2次淡黄色水样大便/天),但无腹部不适。同年患者因反复发作强直阵挛发作(特点是意识丧失、肢体抽搐、跌倒,发作时间持续约3分钟)而被诊断为癫痫,并立即进行抗癫痫药物治疗(包括单药治疗和拉莫三嗪、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和氯硝西泮等药物的联合治疗),但癫痫仍未得到控制,患者仍有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其特征是意识丧失并伴有手部和口部的自动症,发作通常持续 2~3 分钟。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的发作频率为 3~4 次/月, 强直阵挛发作的发作频率为0~1 次/月。2014年8月和2020年2月进行的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显示,右颞叶和额叶存在异常斑片状信号阴影(图1a-d)。2020年3月进行的脑电图(EEG)显示双侧颞部癫痫样放电(图2a)。在2015年,患者体检发现梅毒感染,并立即接受了青霉素肌肉注射治疗,治疗后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检测(TRUST)结果呈阴性。但于2017年又复发,经治疗后,TRUST滴度有下降但没转阴,截止2020年7月,其TRUST滴度仍保持在1:1,被确认为梅毒血清固定现象。
2020年8月,患者就诊后,邓宇虹主任团队经过再次诊断分析,并根据患者意愿,决定在原药物基础方案上[丙戊酸钠(0.5g,bid),左乙拉西坦(0.5g,bid),氯硝西泮(1 mg ,bid)],给予脆弱拟杆菌BF839治疗(10克/包,活菌数≥106)。服用BF839后,患者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的频率从每月3~4次减少到每月一次,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也随之减轻。没有观察到手部和口部的自动症,仅出现持续数秒的短暂意识障碍。此外,继发性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完全消除。2021年4月,MRI仍显示右侧颞叶和额叶异常斑片状信号影,但面积较之前有所减少(图1 e、f)。2021年3月,脑电图记录显示放电从双侧变为单侧(图 2b)。2021年6月,患者停用BF839,并于同年8月经历了继发性强直阵挛发作。2021年8月恢复服用BF839后,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的频率减少至1次/月,并保持稳定一年。然而,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患者再次停用BF839后,其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频率逐渐增加至3~4次/月,但无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在2023年5月添加的新型抗癫痫药物拉考酰胺对患者疗效不佳。
患者在服用BF839一个月后,因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引起的腹泻完全消失,粪便成型,呈正常棕色,1~2天排便一次。2020年12月,患者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方案进行了修改,纳入替诺福韦片、拉米夫定片和多拉韦林片。随后,2022年3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进一步修改为多拉韦林和拉米夫定,但在期间三年,患者没有再出现过腹泻。2021年3月,患者随访检查显示其梅毒TRUST结果转为阴性,2023年8月的检查显示TRUST 结果依然为阴性。(时间轴见图3)。
结论:该病例提示从肠道菌群来辅助治疗艾滋病继发性癫痫可能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途径,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图1 患者在2014(a、b)、2020(c、d)、2021(e、f)年的头部MRI影像
图2 患者在2020(a)和2021(b)年的脑电图
图3 患者诊疗过程时间轴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