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6·18,你还忙吗?从5月20日启动,到6月20日促销活动完结,电商的年中大促,看上去也「卷」到要靠延长时间来完成KPI了……
「年轻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悄悄发生改变。」如果真如媒体这句话所言,并不一定是坏事。给欲望做减法,剔除不必要的需求,物尽其用,才是一个人最值得炫耀的能力之一。人这一生,格局可不能小。
撰稿|杨苗婧
编辑|鲜 于
校对|张 帅
出品|Figure纪录片
在亚马逊上搜索关键词「极简主义」,共有52个结果。排列第一的是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所著《极简主义》,共304页——有人给出的评价是,「一点都不极简,用7000字概括足矣」。或许,这本书的热卖,与纪录片《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Minimalism: A Documentary About the Important Things )》的营销不无关系。
这部奈飞纪录片的主角,就是书的作者乔舒亚:一位年纪轻轻就年薪6位数美元的企业高管,却因人生没有目标而无法感受到幸福,偶然经历「极简主义」的点化,从此清心寡欲,走上与「华尔街之狼」对抗的「英雄之路」。
姑且放下现实是否如此简单的困惑,放下极简主义是否只是中产新理念自high的怀疑,甚至放下他能装下十个月衣物的旅行包是否有电商同款的执念……对于「穷忙」的普通人,这个故事至少给了启发:「极简主义者不是什么都不买,而是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和代价有审慎的意识。」
「购买(to buy)」即「成为(to be)」?
客观说,《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颇有些自我推销的成分,但还好,叙述者至少相当真诚地在传播着理念,比如批评自己净身出户后又复制过往生活的做法——「没有改变思维,就没有办法从舒适区中跳出来」——给人以切身体会的痛感。
乔舒亚在影片里的自叙,「我下单了一个电视柜,为我还没购买的电视准备。我想要那个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但我就想要它,因为别人都有。我苦思冥想,自己还需要什么,才能支撑我开启一段新生活?」
有没有让你联想到:希望改变自己,于是「买了小一码的衣服,为我还没减下来的体重准备」、「买了一套文具,为我还没有开始做的手帐准备」?
1899年,凡勃伦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了「炫耀性消费」:消费者购买某些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可以说,时下商家营销策略,就是潜移默化中将你的心理满足底限不断拉高:比如一个家就该有台电视,女生瘦一码好,或者培养一个爱好需要这个、需要那个……就像宜家充斥着样板房一样,各种媒体平台中也堆满「样板人」,将「购买(to buy)」即「成为(to be)」的理念填满你的脑海,但实际上你并不需要那么多物品。
比如所谓时尚,当外界提醒你换新的时,不是因为旧的没有用了,而是因为它「落伍」了,它「丧失」了社会价值。不断地上新,不断地降价折扣……一切就是希望消费者快速购买。然而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考虑,不时尚并不意味着丧失使用价值。
「人们追逐着物质利益,但又不够物质化,因为商品只是在象征意义上非常重要。」人们脑补的能力一旦被激发,就能一眼万年,仿佛从商品上直接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于是买买买。然后,在深夜看着这些三无消费品(无用无效无必要),懊悔「冲动是魔鬼」。
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
所谓极简主义(Minimalism),本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主张艺术作品不是作者自我表现的方式,而应该是将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
而当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概念也并不难理解,其实就是对自身的再认识,对自由的再定义。首先要深入分析自己,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然后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追求,不盲从,不跟风,从而获得最大幸福。
极简主义者说,他们不是反对消费,反对的是「强制消费」——「强制」的外壳是为你提供方便和诱惑,而被压缩和简化掉的,是「人们知道自己是有选择的」。
以当下为例。最近几天,打开手机,被疯狂推送的都是「618怎么买才划算」、「来看看你有什么东西还没想到」、「618应该购买的十样好物,已经替你整理好了」……好容易平息下来的内心小人又开始蠢蠢欲动。在购物节的狂欢气氛里,多买多优惠似乎成为特别正确的一件事。
生活中各种形式的「不买不是人」,以及「成年人全都要」的话语体系,熨帖了我们容易激起的欲望,在承诺快乐的多巴胺激励之下,我们就像小白鼠对通电的电极产生无限兴趣一样,在一次次打开新页面的尝试里感受到酥酥麻麻的快感。
《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说的就是,「控制欲望虽然难,但并非不可行」。就像记账是让人对钱的去路有意识,做计划是对时间的去路有意识,极简主义生活是让人对自己精力的去处,对周围物品的目的有意识。
「333穿衣实验」的发起人通过3个月只用包括配饰在内的33件单品做搭配,意识到他人不会在意自己与时尚的距离,于是产生「我不一定要这么多衣服」的意识。
成功学和情感软文,让人们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我能够完成一切」。但我们事实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欲望太多,满足太快,会让自己离真正的幸福生活越来越远。
生活需要品质感
作为生活方式,极简主义并非目的,它只是我们在追求生活品质感的过程中,一种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
极简主义者们喜欢用的句式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拥有XX件东西。《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主角乔舒亚搬出家的时候,清理掉了90%的东西,他称「每一件都是必要之物,都可以带来快乐,生活从此冷静、轻盈、自由」。
「诱惑就是动力」,是欲望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但我们购买商品,不是为了获得其本身,而是为了它带给我们的东西。这些商品为了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而存在,却无法让我们变得完整。
重要的,是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并对自己的追求,保持专注。
与其因他人推荐而购买衣服,不如去锻炼自己的审美,从而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运用搭配充分使用每一件单品;与其购买各种护肤热品或者健身配件,不如花时间学习人的皮肤结构是怎样的,如何锻炼身体,并为自己精准地安排方案,试一下减法护肤和无器械健身——我们需要的是知识和实践,而不是材料本身。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