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到底有多馋嘴?常州富商请他吃河豚,他吃完后评价:也值一死

执笔读春秋 2024-08-12 19:14:55

一代词宗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更是一位为了美食不要命的吃货。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时年45岁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由于是带罪之身,朝廷停发了他的薪俸,只是让官府按月给予他少量的生活补助费。

为了养活一家十口人,苏轼在无奈之下带着儿子,在黄州城东坡上的荒地开荒种地,自给自足,于是从此自号“东坡居士”。而民间的老百姓,则习惯亲切地称呼他为——“东坡先生”。

一、“美食家”苏轼

苏轼酷爱美食,但是对于食物并不挑剔。因此,初到黄州时,他便迫不及待地逛遍了当地的大小菜市场,还兴奋地写信给学生秦观说:

柑橘椑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羊肉如北方,猪牛麞鹿如土,鱼蟹不论钱。

这段话的意思是,黄州当地柑橘和小柿子极多,芋头的个子也非常大,长度可以达到一尺有余,品质不输蜀地。

羊肉的肉质和价格与北方相仿,而猪肉、牛肉等的价格则是“价贱如泥”,至于鱼和螃蟹,简直像不要钱一样!

可以想象,苏轼这位美食家当时的心情是有多么愉悦。由于苏轼自小信佛,他不吃牛肉,于是便将心思放在了对猪肉的烹饪上,从而发明了“东坡肉”。

黄州紧靠着长江,江里的鱼虾蟹资源非常丰富,东坡先生经常去河边捕捞,或者是购买江里的水产,并发明了“东坡鱼”。在黄州生活了五年之后,朝廷又将东坡先生调往汝州任职。

苏轼带着家属启程,途中忽然忆起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他刚中进士的时候前去宫里参加“及第宴”,宴会上遇到的一位宜兴籍同年蒋之奇。

当时,蒋之奇与苏轼攀谈,盛赞自己家乡常州一带的山川风土,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两人约定,将来退休后,要一起去常州定居。

时光荏苒,转眼间过去了二十八年。从前苏轼一直没有时间去蒋之奇的家乡见识一下,现在他终于有了机会,于是连忙向宋神宗上奏,请求迁居常州。

二、为了美食不顾一切

得到宋神宗同意后,苏轼一家定居常州。按照惯例,他又开始探寻当地的美食了。据说,苏轼在常州定居时,最爱吃的两种鱼是鮰鱼和河豚。为此,他还写了一首绝句: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鮰鱼,又称江团,是长江中体型较大的一种无鳞鱼。这种鱼小的可达三斤,大的甚至能长到二十斤左右,肉质厚实、味道鲜美,适合清蒸、红烧或切片裹粉油炸,也是制作“东坡鱼”的上佳材料。

河豚,又名球鱼、吹肚鱼,其背部呈灰褐或黄褐色,腹部为白色,体表布满斑纹。此鱼嘴巴里长着上下两排板牙,咬合力惊人。

曾有网友在鱼缸中饲养河豚,并尝试给它喂食龙虾和河蚌,只见它以嗖地一下冲上去,“咔嚓”一声就将龙虾的外壳像磕瓜子一样咬碎,大快朵颐,实属“生猛鱼类”。

苏轼到常州之时正值五月,当时他曾应僧人惠崇之邀,为其画作《春江晚景》题诗,诗中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原来河豚这种鱼类,平时栖息于江河的入海口附近,待到每年三四月间,气温逐渐回暖,它们便逆流而上,游回江河之中产卵,随后在五月底再返回入海口。

此时节的河豚,肉质最为鲜美,且毒性相对较低。因此,苏轼到访之时,正值品尝河豚的最佳季节。

古人对河豚肉赞誉有加,称其为“千古难得的珍馐美味”,既融合了鱼肉的鲜嫩,又兼具豚肉的肥美,尤其是其腹内的白色膏脂,俗称“西施乳”,更是令人垂涎。

宋代张耒在其笔记《明道杂志》中亦有记载:“吴人以河豚腹中白腴呼为‘西施乳’,鲜香滑嫩,状如奶酪,甘腴之至。”

然而,古人这所谓的“西施乳”,实则是雄性河豚的精巢,而雌河豚的卵巢则含有剧毒,不可食用。

苏轼以嗜食闻名,而河豚的剧毒同样声名远播。常州一富商听说苏轼将要到来,就打算借这个机会试探一下,他究竟“好吃”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于是专门准备了“河豚宴”来招待他。

某一日,这位富商找来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厨师,精心烹制了一桌子“河豚佳肴”,邀请苏轼到府上做客。

吃饭的时候,富商自己不出面,反而带着家眷躲在门帘后面偷窥。只见苏轼面对这一桌子的河豚佳肴,静坐良久,迟迟不动筷子。

富商正感失望之际,却见苏轼忽然咬牙切齿,举起竹筷狠狠地说道:“也值一死!”随即夹起一块河豚肉塞进嘴里,大嚼特嚼。

当时的场景,让这位富商大喜过望,因为他终于证实,这位名满天下的苏轼,果真是一个“不要命”的吃货。

后来这件事迅速传开,被宋人孙奕载入《示儿编》,成为“苏轼拼死吃河豚”的佳话。苏轼也因此成了咱们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河豚食客。

古时科学不昌明,人们对河豚毒性认识不足,再加上对“西施乳”的偏爱,食用河豚中毒的事件频频发生。

现代随着生物科学技术和养殖业的发展,人们已了解到雌河豚的卵巢带有剧毒,并通过人工养殖降低了河豚肉的毒性,使之成为安全可食的美味。

不过,不知道是否正因河豚毒性的减弱,现代人在品尝河豚时,已经很难再感受到古人所描述的的那种极致美味了。

话说苏轼在常州品尝河豚之后,不久又被贬至海南,继续他的美食探索之旅。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他在给儿子苏过的信中提及生蚝之美味,他在信中提到: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

苏轼字里行间充斥着发现这种美食的喜悦之情,那个时候,中原的贵族们,尚未领略到生蚝之美,于是作为吃货的苏轼,再一次引领了吃货界的潮流。

结语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然而他乐观豁达的心境始终未曾改变。从黄州的“东坡肉”到常州的“拼死吃河豚”,再到惠州的荔枝盛宴、雷州的羊骨浓汤,乃至最后海南的生蚝大餐。

每到一地,苏轼都能敏锐地发现并尽情享受当地的美食,并且还留下了一连串令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即便是在最为偏远的海南岛,他依然能够凭借自身的智慧与不懈努力,改善当地民生,深得百姓爱戴。

因此,苏轼获得了“蛮人”的尊敬与馈赠——生蚝。这些奇妙的经历,为苏轼的传奇人生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从事业的角度看,被贬官无疑是苏轼一生中遭逢的重大挫折。然而他总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份愤懑转化为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在品尝佳肴的过程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

这种化愤闷为食欲,“拼死吃河豚”的生活态度,不仅让苏轼得以在逆境之中保持乐观的心境,也让后世的人们看到了一个比正史记载中表现得更加立体、真实的伟大词人。

参考资料:

《苏东坡新传》——《四川人民出版社》,作者:李一冰,2020.05;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作者:苏轼,北宋;

《戏作鮰鱼一绝》,作者:苏轼,北宋;

《明道杂志》,作者:张耒,北宋;

《示儿编》,作者:孙奕,南宋;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