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字文举,以文才闻名于世。东汉末年,孔融历任北海相、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后因一再触怒曹操而于建安十三年(208)被杀。曹操一向“唯才是举”,为什么才高志大的孔融却不见容于曹操?后世学者对此进行探索,从不同侧面作出不同的结论。
一种意见认为,孔融被杀,主要是由于政治原因。孔融的思想言论与曹操的许多政令相抵触,如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兵征讨乌桓,孔融反对,并讽刺说,如果像乌桓这样的草芥小患也要劳民伤财,发动远征,那么周代的肃慎不向周王进贡楛矢石砮,汉代的丁零偷盗几只羊,也都应该发动战争了。在岁饥兵兴的时候,曹操为经济与军事的需要,制定禁酒令,孔融“频书争之”。他说,天上有酒星之耀,地上有酒泉之郡,谁不知道酒之德?唐尧有酒建成太平基业,孔子有酒才成为圣人,古往今来“酒何负于政哉”?其侮慢之意,溢于言表。尤其使曹操反感的是,他上奏《宜准古王畿之制》,主张“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意思是要尊崇汉朝天子,确保汉天子天下独尊的地位。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政治上成功的基本保证。孔融的奏章,一针见血地揭穿曹操的作为,怎不引起曹操忌恨?因此,孔融在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终于被杀。
一种意见认为,从社会派系上分析,汉魏时期讲究门第,世家大族势力很大,许多士大夫倚仗门第,目空一切,不与普通人结交。如河南尹李膺曾规定家人,不是当今名士和通家子弟,一律不准通报。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孙,十岁时就出入李膺府第。与此相反,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养子,曹操毫无门第可言,一直被人骂作“赘阉遗丑”。孔融也十分看不起曹操,常常不分场合地对他冷嘲热讽。曹操灭袁绍时,曹丕见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甄氏貌美,欲占为己有,曹操闻知后,即为曹丕娶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讽刺曹操将政敌的宠姬安置在重要的辅佐之臣身边。偏偏曹操不理解这一点,还去向孔融询问此事出于何典。孔融回答说,我看你今日的做法,想见当年武王必定如此。面对这样的挖苦与嘲讽,曹操肚量再大,也不堪忍受。郭沫若指出:“曹操虽然爱才,但对于恃才傲世,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出身低微的曹操,在统一中原之后,企图借自己的政治权势突破大族名士的势力挟制,孔融作为世族地主的代表,既名高望重,又不受笼络,很可能形成强大的反曹势力,因而可说必死无疑。
有的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指出孔融在许多具体问题上表现出与曹操合作的态度,如他曾上《崇国防疏》,指斥刘表僭伪不规,从而在舆论上助了曹操一臂之力;他的三首《六言诗》,也从政治上对曹操赞颂有加,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中,还把曹操誉为齐桓公。可见简单地说孔融是曹操政治上的反对派,或由于门第悬殊看不起曹操而引来杀身之祸,并不能令人信服。在孔融被杀事件中,孔融本身的性格因素非常重要。孔融系名门出身,自少誉满清流,养成恃才傲物、性情疏狂、目空一切的脾性,从来不刻意与权贵结交。河南尹何进升迁为大将军时,司徒杨赐派孔融奉谒祝贺,何进未及时接见,孔融便夺谒还府,投劾而去。何进的部下对此忿忿不平,欲派剑客追杀之。董卓专权,孔融每与应答,都有匡正之言,董卓十分恼火,乃派他赴黄巾起义的冲要之地北海任北海相。因此,自古以来,很多学者都认为,孔融的被杀,是其性格使然。袁淑的《吊古文》说,“文举疏诞以殃速”;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称他“诞傲致殒”;张璠《汉纪》则进一步分析说,孔融“天性气爽”“不识时务”,而曹操则“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孔融迂腐、疏狂的性格与曹操“性忌”的心理状态形成不可调和的冲突,最终造成孔融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