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岸青一家为杨开慧扫墓3张照,“亲爱的妈妈,您好年轻啊”

醉卧沙场红尘情 2025-01-07 15:09:02
毛岸青和邵华、刘思齐第一次给妈妈扫墓,漫步杨家大屋泪满襟

1962年,毛岸青、邵华、刘思齐肃立在杨开慧墓前,泪水已无声地落下

邵华和刘思齐并没有和杨开慧妈妈见过面,但杨开慧妈妈一直活在她们心里。

1962 年春,新婚的毛岸青和邵华刚从大连回到北京,就遵照毛主席的嘱咐,到板仓来为妈妈扫墓,并看望九十高龄的外婆,同行的还有刘思齐。

尽管是一句废话,我还想说:要是毛岸英还在该多好啊!

1962年,毛岸青、邵华、刘思齐和外婆、舅舅、舅妈、表妹杨瑛合影

当年冬天,杨开慧的母亲去世,毛主席寄去悼仪和500元安葬费,并写信给杨开智,嘱咐杨老太太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杨老太太的葬礼办的很隆重,灵桌上放着毛主席的来信。

1962年,毛岸青、邵华、刘思齐和外婆合影

从此后,毛岸青和邵华不只一次地回来给妈妈和外婆扫墓,也不只一次地回到杨家大屋。

邵华是一位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她酷爱写作和摄影,她和毛岸青合作,站在儿女的角度,写下很多催人泪下的文字,其中的一篇《杨家大屋泪满襟》让人泪目。

杨家大屋,杨开慧故居

毛岸青、邵华、刘思齐离开妈妈的墓地,走进杨家大屋,老屋里静悄悄的,看到屋里的一切,泪水又一次滑落脸颊。

走进妈妈的卧室,墙上那张斑驳的母子照特别扎心,29岁的妈妈就是从这个房间被捕的,不善言辞的毛岸青永远不会忘记那个令人诅咒的日子。

一群慌乱的乡亲抬回来一个滑杆,滑杆上斜躺着他的妈妈,7岁的岸青使劲摇晃妈妈的双脚,想让妈妈站起来……邵华无数次见证了毛岸青每回忆起这一幕,就会痛哭流涕。

毛岸青一家三口坐在杨开慧床前

邵华默默地问妈妈:亲爱的妈妈,您在他乡还好吗?您知道儿女对您的牵挂吗?您听到父亲“我失骄杨”的哀伤吗?您听到父亲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吗?

妈妈,您放心吧,我会照顾好您放心不下的儿子,我们永远思念您!

1982年、1989年,杨开慧藏在墙缝里的手稿两次被发现,可惜,毛主席没看到,毛岸青和邵华读了无数遍

毛岸青一家又一次给妈妈扫墓

其实,毛主席生前一直都在追问:爱舞文弄墨的妻子,没留下笔墨、遗言?他曾向保姆孙嫂、堂妹开英和长子岸英打听。

1959年,当孙嫂第二次进京见主席时,主席再次问及,孙嫂回忆说:开慧在您上井冈山后,日思夜想,经常流着泪在纸上写一些东西,主席想:难道从缪家菜地挖出的青花瓷坛,化成浆的就是开慧的手稿?

杨开慧手稿

遗憾啊!

毛主席逝世6年后,在第一次修缮杨开慧故居时,发现了她的遗稿,可惜,主席没能看到妻子生前字字血泪对他的思念和担心。

1989年,杨开慧故居第二次修缮时,又发现了杨开慧的手迹,两次有自传《从六岁到二十八岁》,有《偶感》,有《追忆》,有《给一弟的信》,有《女权高于男权?》《见欣赏人头而起的悲感》的杂文,共4000多字。

杨开慧手稿

当乡亲们把妈妈的手稿捧到他们面前时,儿子儿媳的心在颤抖,泪水再也禁不住打落在这些发黄的纸上。

尤其是邵华,做了人母,做了人妻,她和妈妈的心是相通的,每读一次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心痛异常。

清水塘边的浪漫爱情(油画)

杨开慧在《从六岁到二十八岁》羞涩地写道:

我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地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见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同他结婚,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不是一般的幸运……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若有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他去死!假若他被人提去杀了,我一定要同他共这命运……

1928年8月,杨开慧收到毛泽东从井冈山转来的信,她写下了《偶感》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道尽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牵挂和关心。

毛主席在井冈山(油画)

《追忆》写于1930年1月28日,湖南的形势越来越危急,杨开慧对毛主席的担忧和思念更甚。

这个时期,杨开慧偶尔从一弟(堂弟杨开明)那里得知毛泽东的一点消息,她在给一弟的信中“希望你啊,带一点消息回来”“谁替我把信寄到他,因此得到他的回信,谁就是我的恩人”。

什么是望眼欲穿?这就是啊!

可是,1930年2月,她的一弟也牺牲,难怪好久没有一弟的消息。

1929年,陈毅在上海,他此次上海之行,向中央请命,化解弱小的红军一场危机,也给毛主席带来毛泽民的消息

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在到处打听她们母子,当他从上海回来的陈毅那里得知毛泽民在上海,便给李立三写一封信,要他告知毛泽民的通讯地址,想从毛泽民那里了解杨开慧母子的消息。

不久,杨开慧就收到一封信:

他终于有信来了,我接着喜欢得眼泪滚流下来了…

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我要哭了,我真的要哭了……

毛岸青和邵华捧着妈妈滚烫的文字,又拿出爸爸给他们手书的《蝶恋花》,父亲书写时表情凝重,他把“骄杨”写成“杨花”,邵华以为是笔误,想不到,爸爸说“杨花”也很贴切嘛!

邵华又在心里默默发问:亲爱的爸爸,当您看到妈妈的手迹时,您也会像我们一样心灵震颤吗?您为什么不晚离开几年呢?您在那边见到美丽的妈妈吗?

亲爱的妈妈,您好年轻啊!

1990年11月14日,杨开慧牺牲60周年暨杨开慧塑像揭幕典礼仪式

自从毛岸青和邵华第一次回湖南给妈妈扫墓时起,他们心中就有一个愿望:给妈妈建一个烈士塑像,做儿女的太想见到妈妈了!这个愿望在杨开慧牺牲60周年之际得到实现。

以著名的雕塑家钱绍武教授为顾问,他的高徒张恒、李茗为主创成员,这样雕塑家团队太豪华了,他们的创作成果太让人惊艳了。

板仓的“霞姑娘”回来了

白玉般晶莹的烈士塑像,给人一种崇高、坚定、纯洁的强烈印象,这不就是毛主席笔下的“骄杨”吗?

你看那双眼像水晶般明彻,炯炯有神。双眉略竖,眉头稍向内收缩,这些细微的刻划,既显出烈士坚毅的气质,又表现了胜利的信心。

你看她手握书卷,利落的头发两侧向后飞动,显得很有气势,烈士身着中式上衣,十分朴素,但透出烈士飘逸、洒脱、文静、灵动的内在美。

杨开慧生前十分喜爱白色,她的衣着、室内被褥、枕套……都是白色,在这里,白色是作为纯洁无瑕的象征。

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关键性细节的处理,都凝聚着创作者对烈士的无限崇敬和热爱。

1990年11月14日,塑像揭幕现场,邵华和毛新宇献上花圈

这背后还有更多的感人故事。

早在当年春节,烈士故乡的人民,就在酝酿为烈士捐资塑像了。消息一公开,自愿捐资的红榜,从县机关大院一直贴到各地街头巷尾。

从老红军到工人、农民、企业家,从书画家到中小学生,大家怀着崇敬和缅怀之情,义务设计,义务当模特,捐资修建陵园,来迎接杨开慧烈士牺牲60周年纪念日,只为让他们心中的“霞姑娘”再回来!

毛主席纪念堂石像

最忙碌的是邵华,她从1989年起就为之奔碌。最最感人的环节是她在房山石厂,亲自联系挑选塑像的汉白玉石料。在防化兵的协助下,终于在采过毛主席纪念堂石料的大石坑里,寻到了百年难遇的一块重达28吨的一流汉白玉,这就是报端传出的“珠联璧合,宝玉通灵”的佳话。

做为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儿媳妇,她想让爸爸妈妈这对人间知己,生不能相守,死要他们合体。

仪式结束后,毛岸青和邵华久久不能平静,她又饱含深情写下一篇《亲爱的妈妈,您好年轻啊》,作为对妈妈的献礼。

仪式现场

“…60年前…爸爸过早地痛失了“骄杨”,孩子们过早地痛失了母亲,党过早地痛失了自己的战士,人民过早地痛失了亲爱的霞姑娘!爸爸因“失”之痛,才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这样沉重的句子…在中国,及至世界,谁都知道,“骄杨”就是您!…亲爱的妈妈,您好年轻啊!”

毛岸青又一次坐在妈妈床边

“…若不是失去了亲爱的妈妈,三弟兄怎会在上海滩流浪?若不是失去了亲爱的妈妈,岸龙怎会早夭,岸青怎会落个用终身痛苦也弥合不了的创伤?…亲爱的妈妈,您好年轻啊!”

1990年11月14日,毛岸青和邵华在揭幕现场

“您仍然是满头秀发,白衫黑裙…青春与朝气与您同在,青山与绿水与您共存……亲爱的妈妈,29岁的妈妈,您好年轻啊!”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