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才,是大师,是无数人敬仰和喜爱的对象。林语堂先生对他的评价丰富多彩,却仍不足以完全勾勒出他的全貌。
苏轼自幼聪慧,8 岁入学,师从道士张易简。这段启蒙经历为他的作品注入了仙风道骨和缥缈意境。10 岁时,他写下《黠鼠赋》,展现出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横生妙趣。苏洵对苏轼的教育模式与众不同,他 27 岁发奋读书,更像战国纵横家。苏洵的著作《权书》等饱含为政之道与和平之理,得到文坛、政坛大家的垂青。
苏轼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两度落选,而他的两个儿子却少年成名。嘉祐二年,苏轼和弟弟苏辙一同进京会考,双双高中进士。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本应拔得头筹,却因主考官欧阳修的误会列为第二。好在后来的复试中,苏轼取得第一。然而,兄弟二人还未好好享受高中的喜悦,母亲陈夫人去世的消息传来。
陈夫人是一位奇女子。她 18 岁嫁与苏洵,家境优越却孝公勤俭,承担家庭开支,对苏轼、苏辙的教育也起到重要作用。她教导儿子要为正道而死,令人敬佩。扶丧结束后,苏轼未赴任主簿一职,而是和弟弟参加制科考试。苏轼在制科中入第三等,为百余年来最优等,苏辙入第四等。仁宗皇帝对他们赞赏有加,苏轼由此开始仕途,任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仁宗去世,英宗继位。英宗爱苏东坡,欲委以重任,但苏轼还未等来晋升,妻子王弗和父亲苏洵先后去世。苏轼为妻子写的墓志铭中,充满了深情。他在父母和妻子的坟旁遍植松树,寄托哀思。直至英宗病逝,神宗继位的次年,苏轼才重回朝堂。
此时,王安石也回到汴京。王安石曾在地方任知县,实施多项新政,成效显著。神宗继位后,王安石推行新法,涉及多个领域,但也招致许多反对。苏轼对新法中科举制度的改动不满,两次上书表达意见,因此在神宗有意提拔他为谏官起居郎时,遭到王安石反对。熙宁四年,苏轼不堪新党迫害,主动要求外任,担任杭州通判。
在杭州,苏轼饱览美景,结识佛印,政绩斐然。后来,他先后就任密州、徐州太守,元丰二年移至湖州。在湖州,他因《湖州谢上表》被御史台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弹劾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此案差点牵连众多,好在太皇太后曹氏和王安石极力劝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众多亲友也被牵连。
黄州期间,苏轼与张怀民、佛印等人密切来往,创作了许多经典诗篇。他还自号东坡居士,发掘了美食天赋,创制了东坡肉。元丰四年,他游览赤壁,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元丰五年,他写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展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
元丰七年,朝廷有意重新启用苏轼,他在赴任途中留下了《题西林壁》等诗作。元丰八年,神宗病逝,哲宗继位,宣仁皇后垂帘听政,司马光重新为相,废除新法。苏轼被任命为登州太守,后又迅速升迁。但他与旧党也有矛盾,多次请求外任。
元祐二年,苏轼官拜户部侍郎。三年,他掌管贡举考试,改革了宋代科举制度。但他与旧党的矛盾越来越深,再次外任。元祐四年,他回到杭州任知州,开拓西湖,修筑苏堤。元祐六年,他应诏还朝,又为平息党争赴颍州任知州。这期间,苏轼多次被弹劾,但官位一直颇高。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延续神宗变法,苏轼被贬至惠州。他为惠州修桥点卖腰带,还留下了赞美荔枝的诗句。绍圣四年,他又被贬到儋州。在儋州,他兴办学堂,授徒讲学,当地出了第一个进士。元符二年,他在上元节写下《书上元夜游》,体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元符三年,哲宗病逝,徽宗即位,苏轼被诏北归。北归途中,苏轼病逝,享年 64 岁。徽宗崇宁五年,元祐党人碑遭雷击,徽宗销毁党人诗文,但后来又高价收集苏轼手稿,使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天真淳朴,所言所行皆发乎于心。他开创豪放词一派,作品风格多样。面对生活的坎坷,他豁达乐观,善于苦中作乐。为官时,他为人民干实事,却因不属变法派或守旧派而屡屡不得志。
有人认为苏轼仕途的失意源于他不选边站,但或许正是他的光风霁月与宋朝朝堂的蝇营狗苟格格不入。他的豁达通透并非没有悲伤、彷徨和遗憾,而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敬佩他的荣辱不惊,但不必为自己的自怨自艾而羞愧。
苏轼的故事,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激励着后人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屈服于命运的不公。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