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夏王朝的兴起开始于姒姓夏人与部分“祝融”后裔的联盟。
据统计,目前已发现近800处二里头文化遗址,而实际数量则可能更多。它们主要分布在河南大部和山西南部,以环嵩山地区为核心。
同时,二里头文化对同时期周边区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燕山北部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甸子墓地中,发现了极具二里头文化特色的鬶、爵、盉。此外,多地发现具有二里头文化特色的铜牌饰、牙璋,尤其是后者,甚至出现在千里之外的珠江流域。
根据考古发现,无论持何种观点,二里头文化所代表的国家文明(夏文明)及其所处的时代,在早期中国形成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则为学界的基本共识。
从考古学上可以观察到,许多二里头文化日用陶器可以追溯到本地王湾三期文化。
进入二里头时代,在周边区域社会早已渐次衰落、发展进入低谷的情况下,二里头文化在中原腹地崛起,成为当时中国境内发展水平最高的考古学文化。若剥开“最早中国”这一热闹非凡的问题的表壳,不难发现只有二里头文化的出现,才真正意味着最早中国的诞生。
邹衡倡导的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均属夏文化的观点,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这样,二里头文化的人群,即夏文化的创造者和使用者。
“祝融”之墟,位于河南新密与“黄帝故里”新郑交界轩辕丘附近的河南龙山文化古城寨遗址。
夏人属于“姒姓”。
目前发现的夏文化墓葬有500多座,其中二里头遗址内有400多座,包括巩义稍柴、伊川白元、郑州洛达庙等的其他遗址内共100多座。
从墓葬朝可以推定跨越族群关系。例如,秦人自西周中晚期至秦代长期流行头西足东葬式,说明秦人的祖先来自山东的父系单倍体O2的人群。
含墓葬遗存的夏文化遗址分为甲、乙、丙三类。
甲类以北向墓为主,说明来自南方族群。夏文化的北向墓人群为姒姓夏族。甲类占据了伊洛盆地北部居中的位置,并控制了盆地东端至黄河河谷的出口通道,在盆地外围东侧、西南也有分布。北向墓人群占据了中心都邑(二里头遗址),所包含的贵族墓数量最多,无疑是夏文化居统治地位的核心族群。
乙类以南向墓为主,说明来自北方族群。二里头文化的南向墓人群为彭姓、己姓部族;这些部族擅长制陶、铸铜、绿松石工艺。
丙类北向、南向墓比例大体相当,说明来自北方族群、南方族群。
总之,二里头文化遗址古人,来自南方或者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