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回题为《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接前回,武松打败了蒋门神,帮着施恩夺回了快活林,自是快活。这一日,孟州守御兵马张都监派人来请武松,说是听说武松是个大丈夫,英雄盖世,想让其做个亲随。武松想着自己一个犯人,得到都监的赏识,当然高兴。就这样,武松住到了张都监府上。时常送些金银、财帛等。时至八月中秋,张都监在后堂摆下筵宴,请武松来饮酒。武松本觉不妥,可扭不过张都监,就只得一起吃酒。大概三更时分,众人已休息,武松准备脱衣睡下。就听外面喊“有贼”,武松想着日日得张都监的关照,此时正应报效,所以提了梢棒进了后堂。可不想被一板凳绊倒,被七八个军汉绑了起来。此时再见张都监,早已变了脸色,大骂武松是个贼配军,并说偷了家中的金银、财帛。武松大叫冤屈,可怎容他多说呢。
次日见了知府,有赃物、文书,武松百口莫辩,屈打成招。话说施恩知道此事,慌忙与父亲商议,求了旧识康节级,又托了叶孔目。二人知武松是个好汉,本就有心周全,所以把案情写得轻些。最终武松被脊杖二十,刺配恩州牢城。就这样,武松被两名公人押着,去往恩州。来到一个叫“飞云浦”的河边,见两公人和迎面来的两个提朴刀的挤眉弄眼,武松便有了提防。果然,那二人正是蒋门神的徒弟,来此想和公人一起结果了武松,免留后患。可武松的功夫,岂是他们几人就能打得过的,武松几下便打死了他们,知道了蒋门神等人正在张都监家中饮酒。武松踌躇片刻,便奔回了孟州城。

武松大闹飞云浦
在这一回中,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武松。前回中说武松不屈于权势,明知会被打一百杀威棒,不仅不肯使银两,还出言不逊,一副宁折不弯,不屈强权的样子。可到这一回中,武松被张都监陷害,在知县被批头竹片打了,武松情知不是话头,只得屈招,认下了偷窃之事。这就让我特别不能理解了。虽说武松知道知县等人一定会让他认罪,可前回中,他也应该想到那般强硬,也是极有可能被打、并且日后还会被针对,日子并不好过的。为何那时那样强硬,后面却受不得皮肉之苦就认命了呢。真是不能理解呢,如武松这般强硬的好汉,为何会这样呢。
在我看来,杀威棒可以接受被打,但这个冤枉的罪名,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下的。就像是平时小事上,受点委屈,低头服个软,我觉得没有什么,总是要为了自己舒服嘛,可是大事面前、有可能成了一生污点的时候,绝对不能屈服。这是我的原则。但不觉想到了最近看的《第二十条》里面,那个救人的司机,一直不服审判,他似乎也是在坚守自己的原则,可是最后呢,他在上访的路上,被疾驰过来的大卡车撞死,当场毙命,留下了妻女。这个原则,是否真的重要,可如果我们都不坚守,但社会秩序岂不更是强盗逻辑了呢,在看的时候我就陷入深深的迷惑。
现在的我,仍是不能解答,也不明白施耐庵为何这样写武松,不知道未来的某一天,我是否能够悟出其中原由。我只能带着不解继续看下去啦。如有高手,敬请赐教,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