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矛盾的朝代,空前强大的经济与文化,但是在军事方面又比较羸弱。宋朝开国吸取了唐王朝灭亡的教训,为了防止藩镇割据自立为王。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防止了那些手握兵权的人对于朝廷的威胁。
幽云十六州
说起宋辽两国的关系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幽云十六州,北宋建国时幽云十六州就已经是辽国国土了。而这个地方对于两国都是同样的重要,宋帝国没有这块地方就失去了长城以及北方的天然屏障,国都汴京将直接暴露在北方游牧骑兵的铁骑之下。而辽帝国失去这个地方要经略中原的难度将加大很多,而且一旦又合适的机会宋帝国必将会和汉唐对付匈奴和突厥一样被赶到欧洲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辽两国的争端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从宋太宗北伐开始到宋真宗景德元年共25年的时间里,宋辽双方大大小小战役无数各有胜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辽军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绕过许多宋军坚守的州县,直趋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大有直逼北宋都城开封之势。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
辽军进攻路线
澶州城下宋辽两军对峙,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奈何不了对方。宋真宗到达澶州城后犹豫要不要过黄河进城的时候出现了新的问题。辽军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城下视察的时候被宋军用三弓床弩射杀了,这在两军对阵中是一件很大的事了。辽军因为主帅临战而亡,顿时士气低落,而宋军因为宋真宗御驾亲征都士气大振。辽军因为孤军深入,后勤补给困难而且是宋朝腹地一旦战败后果将不堪设想。在此之前宋朝就有意和谈,而现在对于辽国不利于是萧太后派人赴入澶州转达了自己罢兵息战的愿望。寇准在听到消息后,急忙赶回南城向赵恒苦谏,称契丹已是强弩之末了,正是打败他们的大好时机,边防大将杨延昭也派人上书,称敌军人困马乏,我军士气高涨,正应该趁此良机,扼守各路要道,对敌围而歼之,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朝中大臣惧怕辽军,都主张议和,在这样双方都不太想继续打下去的情况下著名的“澶渊之盟”就这样达成了。
澶渊之盟
最后以宋朝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互为兄弟之国,两国互市而结束。从表面上看两国在都从盟约中获利,但从长远来看对于北宋的影响是及其消极的。对于两国来说好处就是结束了长达25年的战争,人民可以休养生息,此后边境长期处于和平当中。对于每年给辽国的岁币不及军费的百分之一,避免了长期屯兵对朝廷的负担。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但同样使得边境武备废弛当金国崛起的时候没有能力去抵御,而且给了宋朝廷一个不好的想法认为即使别人兵临城下了只要有钱就可以使他们退兵。这一盟约也变相的承认了辽国对于幽云十六州的主权,以后再想收回就更加难了。
金灭辽,宋路线
当然对于澶渊之盟的影响只是我们对于后来发生的事的想法,在当时胜负未可知的情况下,谁也没有能力说一定能够战胜。如果一旦战败那么北宋很可能就提前和南宋一样偏安一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