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沟通有时候是没用的

摩登语言学 2024-10-21 16:55:07

微博热搜截图

昨天看到了一则微博热搜:#人和人的沟通有时候是没用的#。我认为,歧义确实可能导致误解。当交流不清晰或存在多重解释时,误解意图或信息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歧义可能源于多种因素,比如模糊的语言、模棱两可的措辞或缺乏上下文。

当人们接收到模糊的信息时,他们往往依赖自己的假设、先前的知识或个人偏见来填补空白。因此,不同的个体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理解同一句模糊的陈述。这可能导致混乱、冲突或意外后果。

在书面交流中,歧义尤其成问题,因为缺乏能够帮助澄清意义的非语言线索和即时反馈,而面对面交流则有这种优势。即便在口头交谈中,由于发音不清、口音或用词的选择,歧义也可能出现。

为了减少因歧义造成的误解,努力追求交流的清晰性至关重要。这包括使用精确且不含歧义的语言、提供相关上下文,并意识到可能的替代解释。此外,积极倾听和提出澄清性问题也有助于确保双方在同一频道上。

尽管在语言和交流中某种程度的歧义是不可避免的,但减少歧义可以大大降低误解的可能性,促进有效和准确的思想交流。

我接下来要分享给大家的文章是:《模糊语言的惊人好处》(The surprising benefits of ambiguous language)。

语言是否应该尽可能清晰和精确?你可能会这样想,但研究显示,模糊的词汇和混合的信息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沟通。老实说,我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好吧,我本是这样打算的,但语言已经阻碍了交流——你并没有在“倾听listen”,而我所说的“直截了当/straight”可以理解为我会站得笔直或表现得异性恋。

你可能明白我的意思,当然,但语言如此模糊难道不是一种设计缺陷吗?语言不应该让沟通尽可能清晰和精确吗?拥有多重含义的词在特定语境中有什么意义?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其实是有意义的。研究指出,模糊的语言在沟通中比表面上看起来更有用。

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认知科学家Ted Gibson和Steven Piantadosi指出,模糊性实际上让语言更加高效。发音较简单的词可以被“重复使用”,从而避免需要庞大且日益复杂的词汇。

现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庞培法布拉大学的Ricard Sole和Luis Seoane提出,模糊性是语言运作的一个基本部分。如果语言过于精确且定义明确,使得每个词只指代一个事物,研究者表示,这样几乎无法使用,我们在表达复杂思想时会感到困难。Sole和Seoane通过探讨我们如何联想词汇得出了这一结论。词汇通过相似性(同义)或对立(反义)来唤起其他词。例如,“高/high”可能让你想到“低”,或“天空”。它也可能让你联想到“毒品”或“皇室”,这些都是与相关概念的语义联系。

为了绘制这些联想,Sole和Seoane借助了一个名为WordNet的现有数据集——一个根据相似性和其他规则连接词汇的“语义网络”。可以在网络中找到从任何一个词到另一个词的路径,通常会有多条连接路线。以“火山”和“疼痛”为例:在WordNet中,它们可以通过“疼痛-缓解-放松-假期-夏威夷-火山”或“疼痛-舒缓-冷静-放松-夏威夷-火山”相连。一项先前的研究发现,在仅需少数跳跃的情况下,几乎总是可以找到两个词之间的捷径。某些社交网络似乎也具有这种特征,这就是我们谈论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即我们可以通过大约六个熟人连接到地球上几乎任何人。这类网络因其明显的数学特性而被称为“小世界”。

Sole和Seoane表示,这种小世界特性源于一些词具有多重含义。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被称为多义性。研究者表示,去掉多义性,任何一对随机选择的词之间的连接路径将会大大延长。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我们的社交网络,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角色或身份中(如专业人士、父母、运动队成员等)都有几个不同的身份,这使我们能够成为截然不同社交群体之间的联系。这一特性使社交网络在不同群体之间传播和分发信息时变得高效,系统易于导航。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认为,语言中的模糊性恰到好处,便于表达和理解。如果每个物体和概念都有自己独特的词,那么语言就完全没有模糊性——但词汇量将会庞大。听者不必猜测说者的意思,但说者需要表达很多。例如,“过来”可能需要变成“我想让你来到我所站的位置。”而如果一个词用来指代所有事物,这对说者很简单,但听者就无法判断她是在说天气还是一只失控的熊。

不管怎样,沟通都是困难的。但Sole和Seoane认为,适度的模糊性可以达到良好的折中。多重意义的语言还有另一个好处。它使我们能够在不同的概念之间建立丰富的联系。可以说,我们甚至将这种模糊性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我们称之为诗歌。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