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祖先简史,见本人前文。链接如下:
孔子档案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
父亲:孔纥;母亲:颜徵在。
祖父:伯夏
出生日期: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
孔子成年后要按照贵族的习俗取一个“字”,供平辈或晚辈人称呼。孔子给自己起的是“仲尼”,仲表示排行第二,“尼”就是他母亲祈祷的尼山,和名“丘”有联系。孔子的姓氏代表着父亲的家族、名和字则侧重母亲这边。
孔子成年后身高在1.9米以上,前额头有隆起的大疙瘩,像小山丘,特征明显。
大事年表01.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孔子出生前12年。
晋国组织联军攻打位于今山东枣庄市境内的原住民小国--偪阳,孟献子率领鲁军参加,孔子之父叔梁纥作为家臣参战。叔梁纥双手顶起垂直下降的城门,解救了被困瓮城的先头部队。
02.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孔子出生前5年。
齐国大夫高厚带兵攻打鲁国边境,鲁国大夫臧武仲带兵应战,被围困于防地,孔纥与臧畴 、臧贾率领三百名甲士夜袭齐军,掩护臧武仲成功突围,齐国不久后退兵。
03.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孔子出生前1年
孔纥结识普通人家的女子颜徵在,在没有婚姻关系的情况下同居,颜氏于本年腊月怀孕。
04.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
本年农历八月底孔子出生于鲁国都城曲阜的近郊---昌平乡陬邑,颜氏贵族的农奴聚集地。
孔子出生后,到十五岁之前一直居住在颜氏贵族农奴的聚集地,从小从事农业劳动,未接受过教育。由于从小没有见过父亲,所以喜欢玩祭拜祖宗的游戏。
05.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去世,他可能并不知道还有孔子这个儿子存在。
06.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15岁
孔子母亲颜氏去世,孔子把母亲的棺材停放在鲁国首都曲阜五父之衢的大路边,引起较大社会影响,使得孔家后人得知,经过“”輓父之母”中间联络,成功认祖归宗,父母得以合葬,孔子本人获得低级贵族“士”的身份。
此后,孔子开始学习官方口音“雅言”,试着融入贵族圈。
鲁国掌权的有三家大贵族,是一百多年前鲁桓公的三个儿子传承下来的。按照第一代人的长幼排行,依次是孟孙氏(也叫仲孙氏、孟氏)、叔孙氏、季孙氏(也叫季氏)。因为都出自鲁桓公,又合称“三桓”家族。
这三家权力和地位又不一样,排行是倒过来的:季孙氏地位最高,世代掌握鲁国政权;叔孙氏次之;孟孙氏最弱。鲁国的政局,其实是这三个家族的“贵族共和”,或者叫“寡头共和”,他们三家商量决定的事就是鲁国的国策。
就在孔子15岁认祖归宗这年(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三桓家族彻底架空了鲁国国君:全国的土地被分成四大块,季孙家占了两块,孟孙和叔孙家各占一块。这些土地上还有些中小贵族的世袭封地,按法理说,三桓是不能动的,但他们也想各种办法来侵占。
刚认祖归宗这一两年,孔子能接触的小贵族,主要是孟孙家的封臣、他父亲的老朋友们,但不会太多,这些长辈也未必都喜欢接待他这个半路归宗的晚辈。
07.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孔子16岁。
孔子进入曲阜贵族圈子,学习各种知识。孔子准确参加季氏家族喜宴,因还在服丧期,身上有类似今天黑纱的袖标,被同样是少年的阳虎阻拦无法参加。
正常情况下男子二十岁办过冠礼才能成为士,如果父亲去世的早,也可以在少年时期继承父亲的地位。
少年孔子这次遭遇,对他是个提醒,他的身份有点尴尬。贵族圈子等级森严,和这些人打交道,他得处处谨小慎微,多看多听,少说少动。也因此跟阳虎结下了梁子。
08.鲁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孔子18岁。
孔子开始在鲁国贵族季氏家作基层的管理工作,先后从事粮食征收,登记入账,仓库管理,牲畜饲养等工作。
孔子父亲是孟孙家老部下,他在孟孙家找个饭碗,按理说更顺理成章。但当时季氏在鲁国权力最大,占的地盘最多,在他那里大概找工作更容易。就连阳虎也是在季孙家干,跟孔子一样,从低级小吏干起。
09.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
孔子成婚,娶亓官氏为妻。
10.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孔子20岁
长子孔鲤出生,字伯鱼。
名字来源,鲁昭公送给季氏家的鲤鱼,季氏又转送了孔子作为孩子出生的贺礼,因礼物来自国君,孔子认为很光荣,所以为儿子命名为鲤。
之后孔子又生一女。
11.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30岁
孔子20岁-30岁,一直在季孙氏家从事基层管理工作,日子过得不富裕,工作之余,孔子求知欲强,勤奋自学,经常申请列席外国国君、贵族访问鲁国的接待工作,经常参加鲁国太庙的祭祀活动。
三十岁以后,因收入有限,孔子兼职做贵族家庭红白喜事的司仪工作。
学问积累的差不多以后,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孔子开始开办私塾,招收学生。对学生身份无限制,只要能交“束脩”(干肉),都尽量教授。
孔子的弟子前期以姥姥家的颜氏亲戚为主,如颜路、颜回父子等。
孔子时代,阶级身份的区别非常大,老百姓(农奴)没文化,也没崇尚文化的习惯,这一点不像后世。那孔子这些老乡亲们为什么愿意学文化?
其实是很现实的考虑:改善生活。像孔子在季孙家的工作,当个小工头,或者管点儿最基本的财务账,这类事情,眼高手低的贵族子弟一般不愿意干,但大字不识没文化的老乡也干不了。孔子教他那些亲戚们学文化,是学最基本的认字、算数技能。有了这点文化基础,再加上孔子在季孙家积累的人脉关系,就能给老乡们找份临时工,这比当农奴种地轻松,收入也高。
老乡们很现实,看到了这个好处,才愿意跟着孔子学文化。孔子呢,一方面是靠这个挣点学费收入,另外也是提携老亲戚家的年轻人,给他们个改善生活的机会。这样帮手就多了,能把季孙家的工作干好,自己面子上也有光。孔子对自己学生“找工作”的前景很自信,他说,要是跟我学上三年,还找不到份挣粮食的工作,那才是怪事呢(那时的工资都是给粮食实物)。
12.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孔子34岁
孔子父亲的老上级孟献子的儿子,鲁国贵族孟孙氏的族长孟僖子病危,临终前嘱咐双胞胎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请孔子来教他们文化课,这时二人大约十多岁,之后孔子就成为孟孙氏的家庭教师。
孟家为了让两个孩子增长见识,安排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去首都洛阳游历,孔子以家庭教师的身份随行,并获赏两匹马拉的马车一辆、仆人一名。孔子的家庭教师身份也通报给了鲁国国君,使得孔子在鲁国政治圈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此次洛阳之行,孔子见到了周王室负责管理图书档案的老聃,又称老子。孔子观摩学习了老聃主持的一场丧礼。
孔子还结识了负责为周王室占星、擅长音乐的苌弘,并参观了周王室的祖庙。
此次洛阳之行期间,孔子遭遇了周的王子朝为了夺取王位杀死了嫡长子王子猛,很多诸侯都不支持这位杀兄篡位的王子朝。王子猛有个同母的弟弟王子匄gài逃到了晋国,后来靠晋国的支持夺回了王位,史称周敬王。
13.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
孔鲤十五岁,孔子事业处于上升期,衣食无忧。本年九月鲁昭公为了除掉三桓家族,发生内战,结果事败,鲁昭公流亡齐国。
齐景公为了安置鲁昭公,派兵占领了鲁国边境城市郓城,把鲁昭公安置在郓城,后来又把阳谷也送给了鲁昭公。
孔子基于自己的价值观,认为去国从君,舍生取义是臣子的天职。他不惜跟季孙、跟三桓家族决裂,于是带着老婆孩子追随鲁昭公流亡齐国。
14.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孔子36岁
阳虎代表季氏家族为军事统帅,攻打郓城,成功击败鲁昭公的军队,并抢收郓城外的庄稼,班师回到曲阜。
鲁昭公的孩子们,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各怀鬼胎,无所不用其极,内讧激烈。孔子对鲁昭公流亡朝廷失望,进入齐国贵族--高召子家当雇员,继续文员及家庭教师的工作。
工作期间,孔子周游了齐国附近的小国,并登上了泰山。孔子第一次欣赏了从舜时代传承了下来的“韶乐”,孔子疯狂迷恋,三月不知肉味。
14.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37岁
时任吴王的叔叔季札访问齐国,随行的长子病死,准备埋葬在齐国当地。孔子慕名前去观礼,第一次见到有平顶封土的坟墓。
齐景公有时到高家做客,孔子可以参加陪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15.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40岁
孔子从齐国返回鲁国定居,鲁昭公继续流亡在齐国。
孔子从这次流亡生活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把教书和做学问当成最重要的事业,不能为了利益去搞政治,不能卷入结党营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矜持而不争斗,广交朋友但不搞利益同盟。别管是政治权力,还是物质利益,孔子都不想去和人争,更不会为了争这个去结党。
40岁以后,孔子重点以招收徒弟和讲学为主,学术声望进一步提高。
16.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孔子43岁
鲁昭公死于流亡之地,三桓家族选择昭公之弟公子宋即位,史称鲁定公。
17.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孔子47岁
鲁国贵族季孙氏和叔孙氏族长---季平子和叔成子相继去世,继承人皆年少。孔子26岁的学生孟懿子成为资历最高的贵族。
阳虎利用季平子逝世一跃成为季孙氏的首席家臣,季氏既然已经控制了鲁国,谁能掌握季氏家的权力,谁自然就能掌控鲁国了。
次年,阳虎集合鲁定公和年轻的三桓族长及曲阜的大小贵族盟誓,要各家捐弃旧怨,一致支持鲁定公,达到了完全掌握鲁国的目的。
三桓家族世代专权,甚至排名都不变,三家当权者的素质难免越来越差。就像上一代的季平子,能力和修养都非常低。他们从生下来就养尊处优,当官也只管些台面上的礼仪、外交之类的工作,地方管理都交给了各种管家,不了解地方的基本情况,就给了管家们各种机会。第二个原因是,三家的权势都是一代传一代,但新继位的族长可能很年轻,掌控不了局面,有个权力空窗期。
阳虎掌权后,邀请孔子出来做官,在大街上遇到了孔子的马车,这时候世人发现,孔子和阳虎两个人长得个头、相貌极其相似,阳虎头上也隆起了一大块,年纪越大,两人长得越来越相似。
阳虎知道孔子喜欢讲仁讲智,故意问他,你一身本事,不肯出仕,看着国家混乱也不管,能算仁吗?不能;你想做官,却老是错过机会,能算智吗?不能;时光飞逝,年龄不饶人呀。
孔子只好说:好好,我会出来做官的。但阳虎在鲁国执政的岁月里,孔子一直没出来做官。
阳虎觉得自己以后要跟三桓决裂,政治风险太大,最好先别让孔子卷进来。那样一旦失败,孔子被人看作自己一党,跟着受牵连;或者孔子可能站到三桓一边跟自己作对。哪个结果,阳虎也不想看到。要让孔子当官,等他彻底搞定了三桓也不迟。
40-50岁是孔子思想的成熟期,阳虎当政的这些年,孔子没有官职和社会活动,一直在专职授课,他的学说开始被人们了解和接受。这一时期,孔子主要教授学生的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礼仪礼节、音乐舞蹈、射箭、驾驶、书法、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