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美团(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给我提供的“诉状”,着实让我涌现出写文的灵感。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前有饿了么的强力竞争,后有京东外卖的横插一脚,坐拥最大市场份额的美团能否留住自家商户和骑手?
第五期↓↓↓

早年的外卖市场,美团与饿了么的厮杀堪称互联网经典商战。尽管饿了么先发制人,但美团凭借三大核心策略实现反超:
1. “农村包围城市”:美团以三四线城市为突破口,快速渗透下沉市场,扩张外卖市场的规模。结合团购业务的客户资源,美团迅速扩充了自己的骑手团队和外卖商户入驻。而饿了么早期聚焦一线城市,等到他们回过神向下沉市场进发之时,已然无法和美团抗衡。

2. 佣金与流量的博弈:美团虽收取20%以上的佣金,但其用户基数庞大(占市场份额近70%),商家即便抱怨“抽佣高”,仍难舍弃流量红利。相较之下,饿了么虽尝试降低费率,但用户体量差异导致的订单量有限,商家只能“用屁股投票”。

3. 即时零售的生态联动:美团将外卖与到店酒旅、社区团购等业务捆绑,形成本地生活闭环。简单来说,一家商户入驻美团,可以同时打通外卖、堂食团购、美食推荐等业务,这就给商户提供了更高的价值。

这些因素叠加,最终让美团在“二选一”竞争中占据上风,形成近乎垄断的格局。
二、京东入局:商家会集体“倒戈”吗?京东外卖以“0佣金+五险一金”组合拳高调入场,截至3月底,已吸引超40万商家入驻,部分城市订单量暴涨百倍。但商家是否真会大规模转向京东?情况恐怕没那么乐观:
- 首先是连锁品牌的积极试水:瑞幸、库迪等头部品牌迅速入驻,因京东“品质外卖”定位与其形象契合,且0佣金政策也可以直接降低运营成本。

- 中小商家仍旧持观望态度:京东初期流量集中在高线城市,且入驻门槛高(需实体店、大众点评评分3.8+)。中小商家本就难匹配条件,更有着单量不足的担忧。所以才有商户直言“佣金再低,没订单也是白搭”。

- 外卖竞争是一场持久战:京东若持续以百亿补贴(如4月11日上线的1杯咖啡4.9元活动)拉动用户增长,商家可能会逐步迁移;然而,在补贴退潮后能否培养用户粘性,保障订单量不下滑?这仍是未知数,如果不尽如人意,商家仍将会回归美团。

对骑手:从“困在算法里”到“福利升级”
京东率先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成本全包),兼职骑手亦有意外险,月薪高达8-14K,直接倒逼美团、饿了么跟进社保政策。骑手从“零工经济”迈入“职业化”,职业安全感显著提升。不过,美团取消超时罚款、推行“防疲劳”机制,也试图改善工作环境。

对商家:佣金战下的“甜蜜负担”
京东0佣金政策短期内降低商家成本,但长期来看显然无法持久,也可能造成2个问题:
1. 平台依赖风险:若未来京东提高抽成,商家议价能力薄弱,就有可能回流到老牌外卖平台;

2. 流量分配不均:按照京东打造品牌外卖的理念,头部品牌显然能够获得平台倾斜资源,中小商家恐难分羹,这样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中小商家放弃京东。
四、消费者:价格战重启,但能持续多久?京东的“百亿补贴”已点燃战火:一杯奶茶低至4.9元、满40减20券每日发放,美团、饿了么紧急跟进10亿级别的补贴。

外卖行业仿佛回到了10年前的补贴大战,消费者自然乐见其成。可疯狂补贴的背后必然会有诸多问题的诞生,例如:
- 品质与时效无法平衡:品质外卖与预制菜天然对立,同时骑手收入有限就必然导致出餐慢、配送配送延迟等问题,京东能否做好两者的平衡,尚需验证。

- 补贴退潮后的留存:若平台未能建立用户习惯(如美团70%市占的护城河),低价结束后订单或迅速回落。除非,京东将这批心仪品质外面的高净值用户留住。可就当前消费降级的趋势来看,这一点极难做到。

不可否认的是,京东的入局打破了外卖市场僵局,推动行业从“拼资本”转向“拼服务与责任”。

对商家和骑手而言,多平台竞争提供了更多选择权;
对消费者,价格战虽诱人,但可持续的高效服务才是终极诉求。
未来,若京东能解决履约时效与用户心智难题,或真正形成三足鼎立;若不能,市场仍将回归美团主导的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