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两会报告丨于群众期盼处见初心使命——2024年湘潭市民政事业发展回眸

湘潭在线 2024-12-23 19:31:27

老人们在雨湖区老年助餐点就餐。

市福利院岗位父母带孩子开展植树节活动。

第七届国潮婚礼在万楼举行。

“我们的节日·重阳”主题文化活动暨第二届老年消费节现场。

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

吴珊 杨柳盎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为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对全市民政人来说,2024年注定是难忘的。

这一年,我市成功获批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

这一年,市六医院荣获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单位、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并成功创建全省五星级养老机构;

这一年,我市养老服务、福利彩票、社会救助、殡葬改革、区划地名等工作在全省作典型发言;

这一年,全省养老服务工作会议、全省第七届国潮集体婚礼和“我的婚礼在韶山”红色集体婚礼在我市成功举办;

这一年,雨湖区“嵌入式”养老和乡村地名建设经验分别被新华社《瞭望》杂志和民政部推介,进一步擦亮湘潭民政品牌;

这一年,国务委员谌贻琴到湘潭调研养老服务、儿童福利和社会救助等工作,予以高度肯定。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不断创新发展、民政事业改革不断向深拓展……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回望,“获得感”是2024年湘潭民政领域的一个关键词。

听“民声”惠“民生”

——聚焦困难群体,兜底保障更坚实

在湘潭县河口镇中湾村下竹组,有一个名叫小彤的小女孩,她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几分羞涩与不安。她的生活并不像同龄的孩子那样无忧无虑,智力三级残疾的父亲和精神二级残疾的母亲,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走访了解到小彤的情况后,民政部门协调多地多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爱帮扶措施。现在小彤转学至长沙市开福区潮宗街小学,生活上也得到了寄养家庭的关爱。

小彤的故事,是民政为民的一个小小缩影。2024年,全市民政系统始终心系民生,紧扣中心大局,主动担当作为,全力保民生、兜底线、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项项暖心之举接连推出,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实落细,“民生之盼”不断转化为“民生之赞”。

兜住了困难群众的底线,就稳住了社会的“基本盘”。

——不断提高救助保障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700元/月,散居和集中供养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费分别提高到1150元和1600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均提高到90元/月/人,守住近7万困难群众生活基本盘。

——稳步提升救助服务效能。完善事前核对、在享核对、跨区域核对功能,通过“部门大数据比对+基层铁脚板摸排”,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优化救助圈层和类型划分,拓展不同类型困难群众的救助帮扶措施,全年保障低保、特困人员67517人,发放救助资金3.7亿元,国庆节前向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2173.6万元,形成了综合社会救助格局。

——完善儿童福利保障体系。认真履行未成年人保护职责,深入开展“利剑护蕾 雷霆行动”,积极主动开展多元综合救助。严格落实从业查询制度,组织开展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单位工作人员从业查询5150人次。建立健全困境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对1000余名儿童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团辅及个案辅导,取得良好效果。打通儿童服务“最后一公里”,以点带面打造9个“儿童之家”示范项目,岳塘区云峰社区成为全省示范“儿童之家”。扎实摸排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21867人,建档率位居全省前列。

——织密特殊困难群体保障网。有序推进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工作,发放补贴租赁资金14万余元。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建成7个康复点,全年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6324人次,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困难残疾人集中照护服务,有力缓解残疾人生活和照护困难。持续提升流浪救助水平,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等活动,流浪救助6372人次,保障流浪乞讨者基本生活。

办“实事”成“好事”

——聚焦重点项目,奏响银龄“最强音”

一到中午,雨湖区和平街道杉山社区的老年食堂成了整条街最热闹的地方。“领了消费券可以免费吃饭,这样的好事肯定要来。”一名老人在前台扫个脸,就享用了一顿免费午餐,定制的餐盘里菜品荤素搭配得当。

老人名叫范四清,今年刚满60岁,社区食堂自4月27日开张以来,他每天都来。“之前我还不满60岁,收12元一餐,现在正好满60岁了,只收我8元一餐,给我们老年人的福利太好哒!”

今年,在调整完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后,我市民政部门举办“第二届老年消费节”,发放总价值50万元的养老服务消费券。消费券发放采取线上形式发放,分为养老机构、老年助餐点、居家上门服务、老年用品、社区老年学校五类消费券。

心愿实现的,不只是范四清。为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民政部门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今年,我市民政部门承担了4项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完成20个老年助餐点建设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以来,民政部门在各类符合条件的机构中增设老年食堂等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并对享受助餐服务的特殊困难老年人给予差异化补贴。全年新建老年助餐点26个,累计建成223个,全年累计用餐超40万人次,60岁以上老年人就餐超34万人次。

另外,我市民政部门今年还承担134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任务,已完成1541户,超额完成任务;完成16所乡镇敬老院安居工程建设,惠及集中供养特困人员1400多人,提升了敬老院安全指数和服务管理水平。

“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先感知,也最有发言权。做到了项目源自群众,充分尊重民意,才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市民政局局长章光明说。

依托办理民生实事的契机,今年,民政部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建成5个县级老年福利中心和1个市级公办社会化养老示范项目——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湘潭市养老康复中心),建成64个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238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和63个护理站,初步搭建“机构+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居家上门服务”;雨湖区打造嵌入式养老中心6家,总床位达到300个,利用率超95%。“15分钟养老服务圈”已然成形,在湘潭就能感受幸福!

解“难点”创“亮点”

——聚焦社会服务,凝聚共识合力

今年9月22日,湘江河畔,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湘潭万楼前,秋风和煦。75对新人携手共赴湖南省第七届国潮集体婚礼,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最古朴的礼仪,许下相守一生的诺言。

在社会服务领域,市民政局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政策落实等措施,成功将一系列难点转化为亮点。

——不断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婚姻登记数据质量提升和婚俗改革工作,成功举办全省第七届国潮集体婚礼和“我的婚礼在韶山”红色集体婚礼活动,一百多对新人共缔白首之约。持续打造韶山火车站“东方红”号和雨湖区万楼特色结婚登记点,全市婚姻登记10978对。深入推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以“线上+线下”模式,提供调解服务52次、开展网络直播和社区宣讲30场,有效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深入开展殡葬领域综合治理。发放殡葬惠民及奖补资金200余万元。加大绿心地区违建墓地整治,采用深埋和拆除复绿方式,共整治硬化大墓、活人墓549座,整治经验在全省殡葬改革推进会作典型发言。

变“治理”为“智理”

——聚焦社会治理,提升服务效能

今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让湘潭县谭家山甲鱼养殖户邓师傅欲哭无泪,他承包的50亩田地里,放养的7万多尾甲鱼几乎全被冲走,直接损失390万元。得知他的情况后,市慈善总会和县慈善会将25万元防汛救灾专项资金送到了邓师傅家中,鼓励他积极面对困难,尽快走出困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社会的单元细胞,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也是慈善事业要到达的“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坚持一心为民,推动社会治理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指导20个村(社区)开展社区慈善试点,制定社区基金发展指引,设立社区慈善基金,打造湘潭特色慈善品牌。推进阳光慈善,实现慈善组织(基金会)100%信息公开和专项抽查审计全覆盖。持续优化抓实助学、助困、助残等慈善救助项目,积极发挥慈善资源助力救灾及灾后恢复,全市各级慈善机构共接收捐赠款物1800余万元。构建基层民政服务人才督导培训新体系,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

——增强社会组织发展活力。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全市社会组织年检参检率达93.88%, 组织229个行业协会商会开展收费行为自查自纠,抽查检查行业协会商会59个,查处涉嫌非法社会组织4个。引导14家行业协会商会减免或降低收费标准,为99家企业减轻负担104.8万元。动员社会组织参与产业发展、公益服务、基层治理等,动员志愿者18万余人次,受益群众60万余人次。

——大力发展福利彩票事业。以“五化布局”为牵引,高位推进、深拓渠道,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新增长点,全市累计销售福利彩票4.47亿元,同比增幅4.5%,为拼经济、稳民生、保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提升区划地名管理水平。以点带面打造8个“乡村著名行动”市级示范点,构建“一县一品”工作格局,雨湖区“乡村著名行动”典型经验获民政部首批推介,是湖南省唯一一个入选的县(市)区。批量命名乡村道路467条,规范设置地名标志标牌7228块(套),采集上图助农惠农兴趣点新地名信息1400余个,纠错上图旧地名信息176个,使美丽乡村“有名有实”。

顺“民意”促“满意”

——聚焦党建引领,把握民生“脉动”

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发展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把加强党的领导体现到推进业务工作开展的全过程,把“为民爱民”理念落实到民政工作生动实践中。创新实施“聚共识、明责任、提能力、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四步”工作法,扎实推进“四强”党支部建设,经验做法获省直机关党建网推介。市六医院创建“医者红·医养情”党建品牌,市殡仪馆创建“情暖百姓”党建品牌,市福利院开展“党员岗位父母五个一”关爱行动。

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18个,创立了7支党员突击队,激励党员干部在业务工作中担当作为。扎实开展“走找想促”“心连心走基层、面对面解难题”活动,开展调研走访900余人次,走访群众2000余人次,登记调研信息98条,解决问题98个。

改革有力度,民生有温度;民生关切,就是改革重点。

今年,市民政局扎实做好“千百十”工作,对口帮扶6家企业,切实解决了企业反映的要素保障、人才支撑、项目资金等问题。全力以赴争资争项,2024年争取资金4.74亿元,资金到位率102.8%。成功申报2024年普惠养老城企联动项目3个,争取中央预内资金1384万元,积极储备谋划2025年中央预内项目26个。

市民政局党委书记文雯介绍,民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民声”定“民生”。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不仅提升了民政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更确保了每一项政策、每一个项目都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低保家庭的柴米油盐,特困老人的冷暖起居,困境儿童的待遇落实……莲城大地,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一项项政策、一串串数字,见证了温暖困难群众的“力度”,拓宽了帮扶困难群体的“广度”。做好民生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一个个民生“难点”变成民生“亮点”,努力让广大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莲城这片热土上,民生保障的“底色”会越来越浓,幸福生活的“成色”也会越来越足。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