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他是最佳宝玉候选人,进组前工作已定,命中注定的错过

泰河聊娱乐文化 2024-11-20 22:52:43

谁能想到,在87版《红楼梦》选角的千帆中,有这样一位演员,还没进组就内定了央视的工作,却因为一场青春期的抽调,与贾宝玉失之交臂。

这个人就是黄大年。

那是1984年,17岁的黄大年还在中国戏曲学院读书,学的是京剧小生。要说这孩子,生得一副好皮相 - 娃娃脸配上不高的个子,看着也就十四五岁的样子。

最绝的是,他身上自带一种特质,既有宝玉那种脂粉气,又透着几分少年郎的阳刚之气。

当时红楼剧组到戏曲学院选角,黄大年压根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新鲜,溜出去看看热闹。谁成想这一试镜,直接把王扶林导演给惊艳到了。

你们知道王导选宝玉有多严苛吗?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这可不是说着玩的。成千上万的演员试过,连个合适的都找不着。

好嘛,这事儿直接定了。

剧组的制片主任任大惠火速去找戏曲学院领导谈合作。

任大惠和王扶林为了这事儿,专门写了申请,找到央视领导。领导一拍板:没问题!等《红楼梦》拍完,就让黄大年直接进央视。

要知道,当时央视给红楼剧组就两个留京名额,这待遇,简直不要太好!

王导看着眼前的黄大年,心都凉了半截。没办法,只好忍痛放弃,转而邀请他演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可人家黄大年一想,戏份太少,再加上学业的事情,婉言谢绝了。

就这样,一场美好的梦,成了红楼里最动人的擦肩而过。

多年后黄大年回忆起这段经历,还是满眼星光:"那时候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一心奔着贾宝玉去的。听说定了我的时候,简直圆了一个梦。

"不过他也很坦诚:"后来想想,那时候才17岁,完全不懂情爱,没谈过恋爱,演戏可能真的会有困难。

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的错过吧。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那个年代,电视剧选角有多么较真,剧组对演员的前途有多上心。

眼看着最佳人选黄大年黄了,王扶林导演的寻宝之路可谓一波三折。这得从他对贾宝玉这个角色的执念说起。

《红楼梦》里说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还得"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说白了,就是要又俊又秀,还得神韵儿十足。

当时就连红学家吴祖光都调侃说:"贾宝玉还没出生呢,你们到哪里去找?"

可王导就是倔,成千上万的演员看过去,都不是他心目中的"宝玉"。

"不行!"王导一口回绝,"我就不信,这偌大的中国,选不出一个适合的贾宝玉来!"

为了找到合适的演员,剧组也是拼了。在全国的报刊杂志上刊登《谁人饰演贾宝玉》的消息,大张旗鼠地搞海选。

但你们猜怎么着?都快开拍了,"黛玉北上"的戏都开始了,"贾宝玉"还是没着落。

这要求也太难了:既要"男生女相",有那么点脂粉气,还得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娘娘腔",还要有阳刚的一面。

说实话,这活儿真没几个人能干。王导当时的选角标准就一个字:像!要像大观园里的人,至于会不会演戏反倒是次要的。

就在剧组一筹莫展的时候,转机来了。有人给王导推荐了欧阳奋强。正好王导要去找开篇那块大石头,就让邓婕去宾馆见欧阳奋强。

这一见,还真给王导找着感觉了。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欧阳奋强成功接下了这个重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经典的"贾宝玉"形象。

回头想想,王导这个执着劲儿,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换成现在,哪个导演敢这么较真?早就为了赶进度,随便找个流量来糊弄过去了。

但正是因为有这股子"倔劲儿",才成就了87版《红楼梦》的经典。

说起87版《红楼梦》的选角,简直就是一部传奇。你敢信吗?这剧里的演员,压根儿就不是专业的!

王扶林导演搞了个全国海选,从五湖四海找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且听我给你细数:陈晓旭是从鞍山话剧团挖来的,张莉是成都战旗歌舞团的,邓婕来自川剧团,周月是话剧团的,袁玫更绝,是从安徽黄梅戏剧团找来的,还有沈琳和侯长荣,是扬剧团的演员。

更神奇的是,还有一群对表演一窍不通的"素人"。金莉莉原本在杭州人民公社干活,牟一是成都汽车公司的一个干事,郑铮刚从部队复员回来。

剧组把这帮南腔北调的演员全都集中到北京,搞了两期学习班。就是要把这些"歪瓜裂枣",训练成大观园里的翩翩公子和闺阁佳人。

说到林黛玉的角色,那竞争也是相当激烈。陈晓旭、张蕾、张静林、胡泽红、沈璐、王晓杰,一共六个人竞争这个角色,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

你看看,这才叫真正的选角。不是看流量,不是看资源,就看你像不像那个人物。王扶林的标准简单粗暴:像就行,会不会演戏都是次要的。

这种纯粹的选角方式,放在现在简直不敢想象。但正是这种"不讲道理"的执着,让这群来自天南海北的演员,演活了一个个鲜活的红楼人物,成就了一部永远的经典。

这才叫"大江南北,万里挑一"呢!

但你们可能不知道,除了黄大年这个意外错过的"宝玉",其实还有不少人都差点跟这个角色来个"神仙眷侣"。

比如当年的洪剑涛,也是宝玉的候选人之一。

这个八卦可不是我瞎说,当年的剧组可是实打实地按着黄大年的个头标准在找人。只可惜,时也命也,等到半年后再去找黄大年,人家都长成大小伙子了。

王导当时可是真心惜才,舍不得就这么放走黄大年。就想着让他演秦可卿的弟弟秦钟。但你也知道,秦钟这个角色戏份不多,再加上黄大年还要忙着上学,最后只好婉拒了。

说起来也是命运弄人。黄大年后来聊起这段往事,还说自己从小就特别喜欢文艺和传统戏曲,《红楼梦》和《西厢记》都看过。

当年听说自己被定为宝玉人选的时候,简直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之下,有人向王导推荐了欧阳奋强。正好那会儿王导要去找开篇的大石头,就让邓婕去宾馆见欧阳奋强。

就这样,欧阳奋强成了最后的赢家。

至于黄大年后来的发展,也是顺风顺水。毕业后先去了浙江京剧团,后来又借调到浙江歌曲团,1993年去了有线台,从1994年开始一直在西湖明珠频道做主持人。

这大概就是命运最妙的地方吧,你永远猜不到下一个转角,会遇见什么样的故事。

说到底,87版《红楼梦》为什么能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就是因为王扶林导演坚持了一个最朴素的选角理念:像!

这个"像"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是说长得像就完事了,而是要从骨子里散发出那个角色的气质。

你看王导的魄力,为了一个还没进组的演员,就敢跟央视要名额。

更绝的是,剧组不问演技只问神韵,不看资历只看气质。

现在的选角呢?要么看流量,要么看资源,要么就是各种人情世故。

说实话,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专业精神,才让87版《红楼梦》成为无法超越的丰碑。三十多年过去了,它依然是评价其他版本红楼的标杆。

这不仅仅是在选角上的成功,更是对艺术的尊重和坚持。放到现在,这种"较真"的精神是真的稀缺啊!

向王扶林导演致敬,向87版《红楼梦》剧组致敬。

0 阅读:0

泰河聊娱乐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