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如果说学校是情绪的入口,那么,家庭就是唯一的出口

Simba妈妈 2024-10-19 15:44:53

孩子眼睛盯着作业本发呆。你在厨房忙着做饭,偶尔从门缝中瞥一眼他,“你又在发什么呆?快点写作业,等会儿要是写不完,晚上就别想看动画片了!”即使如此,但依旧没有多大进展。这个场景在许多家庭里并不陌生。

孩子、学校、作业,这些似乎成了家庭矛盾的主要来源。而孩子们的情绪问题,常常从学校延续到了家庭。有人说,学校是孩子情绪的入口,面对沉重的学业和复杂的同伴关系,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频繁。

然而,家庭,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避风港,理应成为他们抒发情绪、缓解压力的唯一出口。如果这个出口被堵住了,孩子们的情绪就如同在无声的黑夜中迷失了方向。

一、

心理学家李松蔚曾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情感的培养源于家庭,情绪的管理也始于家庭。”一个充满理解与关爱的家庭,会帮助孩子排解来自学校的压力,而如果家庭中缺乏沟通与包容,孩子不仅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安慰,甚至会因为父母的冷漠或责备,让本已脆弱的情绪雪上加霜。

知乎上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初二那年,他成绩忽然下滑,常常陷入焦虑。父母一开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多努力点就好了。”但当成绩继续滑坡时,他们的语气变得不耐烦了,“你到底怎么回事?别老想着玩,考试考得这么差,怎么对得起我们花的钱?”这些责备让他更加自我封闭,不再愿意和父母谈论学校的事,最后,他患上了中度抑郁症,常常感到无助和孤独。

然而,他的父母并不是故意忽视孩子的情绪问题,他们只是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应对。许多家长也许都存在同样的困惑,看到孩子情绪低落时,会不自觉地将问题归结为“孩子不努力”,而忽视了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二、

小事中的情感缺口,可能是抑郁的导火索。家庭中引发孩子深层次的情绪问题,往往隐藏在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家庭教育专家郑玉巧也曾提到:“家庭中没有什么大事是不能通过对话解决的,但小事往往是压垮亲子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邻居王女士的儿子轩轩,在学校总是默默无闻,不太合群。回到家,王女士发现他几乎不说话,总是一脸烦躁。起初,她以为这只是孩子青春期的表现,没太在意。直到有一次,轩轩因为没吃完晚饭被爸爸责骂,他当场发了脾气,摔门而去。王女士这才意识到,孩子的情绪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心理医生经过几次问诊后发现,轩轩的抑郁情绪并不是因为学校的学业压力,而是长期以来家庭的冷漠和忽视。

王女士和丈夫平日忙于工作,和孩子的交流非常有限,家庭气氛也比较紧张。他们以为严厉的管教能让孩子“有出息”,却没想到,过度的压力和忽视让孩子的情绪问题逐渐发酵,最终引发了严重的心理危机。

三、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情绪的泥沼?想帮助孩子走出情绪的低谷,家庭作为情绪的出口,必须先从改变自身做起。首先,父母需要意识到,孩子的情绪是有其合理性的,尤其是在学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责备或忽视。其次,家庭中的沟通方式也至关重要。

教育专家李开复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在家庭中,父母的角色不只是管教者,更应该是孩子的朋友。”如果父母能像朋友一样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自然会在情绪上找到出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生活中,父母多关注孩子的内心,而不是盯着他们的行为。例如,当孩子考试失利时,父母可以先问:“今天的考试题难吗?遇到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了吗?”而不是急着批评“怎么又没考好?”有同理心的对话,孩子才会逐渐放下心理防备,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关心。

四、

家庭的温暖,是孩子最好的抑郁药。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了:“每个人都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需求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比如吃饭、睡觉、喝水。这些是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接下来是安全需求,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不用担心危险或不确定性。对孩子来说,家庭是提供这种安全感的重要场所。再往上是归属和爱的需求,指的是我们希望感到被爱、被接纳,想与家人、朋友建立亲密的关系。接着是尊重需求,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最后是自我实现,就是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潜能的实现。

父母提供给孩子这些基本的需求,他们在家庭中感受到关爱和安全感,自然在学习和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会更加从容和自信。对于那些已经出现情绪问题的孩子,父母不妨放下对成绩的执着,多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甚至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只有当家庭成为孩子情绪的出口,而不是压力的来源,孩子才能在面对生活和学业的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困难的勇气。

抑郁,不只是孩子的困境,更是家庭的劫难。当我们试着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苛求,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家庭就会成为他们情绪的出口,带领他们走出抑郁的阴霾,迎接阳光。

关注我,将持续输出更多育儿干货。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