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抄书打卡的第365天:““姨,我被那句‘两个互补的人在一起最合适’给害惨了!”今天上午在菜市场碰到了表外甥女阿珂,她老远就瞧见我了,赶忙跑过来拉着我的手,找了个空地就坐下来聊天,嘴里还不停跟我念叨这句话。
原来,阿珂当初和阿浩拍拖的时候,就发现两人性格差异挺大的,但被网上说的那种互补关系给洗脑了。网上说:两个人在一起,总有一个强势的,一个随和的;一个厉害的,一个温顺的;一个勤快的,一个懒惰的;一个计较的,一个大度的。她觉得就像土豆和西红柿,原本八竿子打不着,变成薯条和番茄酱后,倒成了绝配。

当时阿珂认为那些所谓的情感“大神”说的就是真理。我们几个劝她再考虑考虑,恋爱脑的她也根本就没听进去,没几个月就结婚了。孩子没出生的时候,见了她几次,她满脸都是幸福的笑容,整个人看起来挺滋润的。
谁能想到啊,好几年没见,阿珂今天却给我爆了个大瓜。说她和阿浩离了,儿子现在自己带。阿珂说阿浩可懒了,不爱做饭,孩子也不带,家里的家务更别指望他,就全包在她一个人身上了。以前她想着自己比较勤快,这些都能搞定,可时间一长,真的是累得够呛。我仔细打量了阿珂,发现她全身上下都看不到以前的精致了,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
她还说啊,阿浩花钱那叫一个大手大脚,买贵的东西就跟不要钱似的,可他们俩就靠着工厂那点微薄的薪水,根本就不够花的。阿浩倒好,完全不管,她可受不了了。
婚姻走到尽头都是一点一滴的矛盾堆起来的。就像阿珂说的,性格差异太大,慢慢就有了隔阂。这互补的婚姻,总是有一方在补另一方,可累死了那个一直在“补”的人,婚姻也就到头了。
这事儿让我想起了钱钟书在《围城》里写的:“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那到底啥样的两个人,才能把这个笼子变成舒适的窝呢?
互补关系有可能出现阿珂同样的问题,就像薯条忘了番茄酱的付出。我觉得相似的人在婚姻里才更舒坦。这就像是两颗行星的同频共振,苏轼与王弗的爱情就是典范。他俩都爱诗词,都喜欢安静雅致的生活,连吃饭的口味都很像。王弗早逝后,苏轼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那都是藏在心底的深情。这种灵魂上的共鸣,就像现在人说的“懂你的人,不用多解释”。

有人说,和相似的人谈恋爱,就跟穿旧睡衣似的,虽然没什么惊艳的感觉,但每个毛孔都自在。现代研究显示,三观相似的伴侣吵架时能迅速get到对方的痛点,可以省去50%的解释时间;消费观一致的,不用为“该不该游戏皮肤”而吵架;生活节奏同步的,不会出现夜猫子配晨型人的惨剧。
当然也有人提出,婚姻最好的状态是相似为主,互补为辅。真正聪明的夫妻,就像调制鸡尾酒一样,基酒互相融洽(三观得合),配料可以互补(生活习惯可以不一样)。其实我觉得啊,婚姻里最可怕的不是不完美,而是对完美的追求。就像我邻居张姨两口子,张叔慢性子,张姨是暴脾气。别人都好奇他们怎么金婚了,张姨说:“后来我想通了,他慢是为了让我学会稳重,我急是为了推他往前走。”
爱情这事儿没有个标准答案,就是在不断磨合的过程。好的爱情不是两个完美无缺的人在一起,而是两个有“缺点”的人互相包容、互相理解的过程。就像网友说的:“真爱就是,我知道你所有的缺点,却还是觉得你是最棒的那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