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改版在基础教育阶段并不罕见,今年新学期开始,不少地区的家长都发现英语教材改版了,而且不仅是一个年级改版,小学、初中、高中均有改动。参考《》
先是高中英语教材封面上有一处明显改动,英语下方的“English”变成了“YingYu”,也就是从学科的英文翻译,直接变成了汉语拼音的YingYu,随后有初中老师备课后发文称:初中英语变难了,词汇量有明显的增加。

可万万没想到,率先崩溃破防的居然是三年级学生的家长,辅导作业的时候家长直呼:太难了,根本教不了!三年级刚学英语,教材一上来就是全英文的句子对话,这是默认三年级的孩子都提前上过课外补习班了吗?
三年级英语教材改版,家长纷纷表示:太难了,教不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对于刚接触的孩子来说,需要循循善诱,由浅及深地慢慢深入,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毕竟英语这种学科,如果一开始学生就对它没兴趣,那以后也很难学好。

但改版后的英语教材,就连家长看后也觉得太难,直言:这是默认孩子都上过补习班,还是为了让孩子对英语学科厌学?
并非家长太苛刻,实际上对比英语教材的一些细节,就能发现,英语教材的难度水平确实提升了,就拿最基础的英语对话——自我介绍来说吧。

以前的英语教材,采用的人物名字一般是“李雷(Li Lei)、韩梅梅(Han Meimei)”这种既简单、又比较符合国人特点的名字,但改版后的英语教材,人物名称变成了“Mike Black、Sarah Miller”,不仅名字更复杂了,而且还有名有姓的,就说“Sarah”这个名字,多少家长都不会读,何况刚接触英语的三年级学生呢?
再说这个课程设计,第一次学英语,不是应该先学字母、再学单词、词组,最后学习句子对话吗?但是改版后的英语教材上来就是人物对话,字母学习是穿插在教材中的,且每个单元也只有一页。

有五六年级的孩子家长,给学生看了三年级新版本的教材,哪怕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孩子,看新版本的三年级应用教材都感到吃力,也难怪家长们辅导作业的时候崩溃了。

新学期刚开学,已经有不少三年级孩子的家长在网上发帖哭诉:太难了,辅导作业根本教不了,孩子你自己想办法吧,爸爸妈妈只知道李雷和韩梅梅,不认识什么Mike Black和Sarah Miller。
更有家长在三年级的教材中发现了一个六级词汇“assessment”,可见这次的英语教材改版是动真格的了,之前总有家长吐槽英语学科不重要,改版之后的英语学科,恐怕从小学开始,就要成为拉开分差的关键学科了。


新版本教材越来越向新加坡数学这样的国际化数学教育靠拢,有这么几个特点:
让孩子理解知识点的本质而不仅仅是给出结论。注重思考过程以及批判性思维。注重生活中的数学。注重知识点的关联和知识网络的构建。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举个例子,教孩子认识“11-20”,看起来非常简单,其实不然。
大家可以去翻翻旧版教材,它是这样讲的:用小棒从十一、十二……一直数到二十,然后告诉对应的阿拉伯数字是11、12……20。

发现没有,它很直白地告诉了孩子结论,阿拉伯数字“11-20”就是这样写的,至于为什么,并没有说,孩子也无需理解。
但其实,在这一部分,隐含着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十进制。
也就是说,为什么从1到9都是一个数字,但是到了十,就变成了两位数:10。
这一点如果不讲透,将来学习加减法进位、退位、位值制、二进制等等,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顺畅。
在新版教材中,就不一样了。同样是“认识11-20”,新教材并没有急着让孩子从10数到20,而是花了整整一页的篇幅来讲 “10的再认识”。

这里的重点是:为什么十要写成两个数字:10。
这就涉及到了十进制的原理。
首先10个一就是1个十,它可以变成一个整体。

9再加上1,这是时候变成一个十,因为没有一个数字表示十,所以写的时候就要往前进一位,在“十”位上写1,个位就变成了0,于是就写成了10。

接下来,它会问你,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答案是不可以!
原来“0”是占位用的,表示“没有”,不写当然是不行的!
孩子不仅仅要记住知识点,而且要从本质上去理解知识点的精髓和背后的逻辑。
举个例子,这是北京东城区三年级的题目,没有直接考两位数乘法,而是结合了图形化的方式,考察孩子对乘法算理的理解,并找到算理与模型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题目出得很巧妙,它把两位数乘法、十进制、图形化表达结合在一起,但万变不离其中,只要理解了知识点的本质,具备具象>>形象>>抽象的思维方式,这道题不难解决。
比如分数大小的比较,为什么不是直接拿分母与分母比,分子与分子比?

还有分数的加法,为什么不是分子+分子,分母+分母?

综上所述,新教材虽然今年只更新一年级,但很显然,已经反映了未来数学学习和考试的趋势。
对比英语、数学这类教材的改版,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