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你回家了吗?
虽是中秋团圆之日,但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或是困于距离,或是奔波工作,中秋团聚并不容易。
但有两句诗,总能于此刻抚慰我们心中的离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熙宁九年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欢饮达旦”之后,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即使时移世易,沧海桑田,但这首词中旷达真挚的君子情怀,至今依然直抵人心。
一杯酒,一轮月。
在苏轼笔下,两者化为了治愈我们千年之久的宏放诗意。
世人皆知苏轼爱竹,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但其实,苏轼更爱明月与酒。
在《书<东皋子>传后》,苏轼就曾直言:“余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
意思就是:我平日闲居,几乎每天都有朋客来访,每当有客人来,我都会以美酒招待,这天底下的人,大概没有比我更喜欢酒的了。
并且,苏轼不但爱喝酒,还非常懂酒。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如此评价:“苏轼,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造酒试验家、酒仙。”
每次流放某地,苏轼都会就地取材、自酿美酒,以款待各方好友。流放惠州时,他用玉桂酿酒;流放黄州时,他用黄豆酿酒……后来,他还撰写了《东坡酒经》一文。
而在苏轼看来,最与美酒相宜的,当属明月。
林语堂还曾说苏轼是“月光诗人”——《苏轼全诗》所记载的2700余首诗词中,咏月主题的就有300多首,共提到“月”字1000多次。
对苏轼来说——月,既是宇宙万象的化身,也是人生况味的寄托。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是与张怀民君子相惜的朗朗明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月”,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皎皎圆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的“月”,是忽感红尘变幻的层层隐月:“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明月和美酒,是苏轼词作中的重要意象,但在借酒抒怀、吟月作诗的背后,其实也藏着他的君子之心,旷达之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可见苏轼不仅只是诗词书画的天才,更有着如屈原、陶渊明一般千古难得的伟大人格。
贬谪密州太守第二年,苏轼面对江南春景,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写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即使身处逆境,但在最好的年华,苏轼还是觉得不应辜负清酒与新茶。
苏轼一生六十余载,风雨飘摇,三度被贬,但他总能淡看荣辱、超然物外、不困于情,邀清风与明月,饮山海之美酒,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旷达与自由。
对于苏轼来说,尘世海海,仕途浮沉,也不过是举杯邀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清风朗月,酒与君子。
无论是官拜三品大员,还是被贬蛮荒之地,苏轼始终坦坦荡荡,保持着人格的超然独立。
身居高位时,就心怀天下,偏居一隅时,也能沉下心抗洪水、修堤桥。
每当仕途和生活陷入苦闷之时,举杯邀月,苏轼总能在一片困顿中豁然。
北宋时期,儒、释、道三种哲学相互影响、彼此交融,苏轼精研这三门思想并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君子之学和仁德之道。
在苏轼的身上,既有儒家的进取和有为,也有道家的自然和洒脱,还有释家的豁达和达观,最终演化为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藏匿在苏轼诗词的字里行间。
而苏轼的这份旷达,正是来自他内心认可的君子品德——苏轼的论说文里,几乎每篇都有“君子”字眼。
在他看来,“君子道大而不回,言出而为则”,也就是君子应该直言不讳,心地坦荡,诚意正心,言行不为外物所动。
正如他所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熙宁七年,苏轼因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原本,苏轼希望调到离胞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两人多多相聚,但最终并未实现。
至熙宁九年,兄弟二人已经七年未能相见。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仕途不顺,人生寂寥,心潮起伏之中的苏轼,在欢饮达旦,大醉之际抬笔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毫不客气,举着酒杯张口就问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酒与哀愁,给了苏轼纷纷飘逸的灵感和无限瑰丽的想象。
他自比仙人,探游天地,回首浮生,才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明白,无论天上月宫,还是人间聚散,都有自然更替的规律,洪荒宇宙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在外人看来,苏轼的人生充满苦楚与坎坷,但他却善于变换角度看待人生,既然月亮都无法常圆,那么亲人无法常聚,也是万物之理。
词首见寂寥,词尾显达观,比起功名利禄,苏轼更加关注心灵的安宁和灵魂的世界。
明月相伴,清风吹酒醒,苏轼再次正心,进而坦荡。自然流变,人世无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寂寥困顿之中,苏轼以酒为启,以月为路,以一颗君子之心,化苍凉为明达——穿越空间,甚至穿越时间,在诗句之中,再次与远方的亲友相聚。
千百年来,苏轼“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始终在世间流传。
而最近,一则短片《明月宴相知 君子共团圆》,更是将这句祈愿具象成了现实。
网易新闻
,赞1127
短片中,一个酒瓶造型的月亮之门,成为苏轼穿越过去和未来的“钥匙”,它将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全部“请”回家中,陪伴苏轼共度熙宁九年的中秋。
在《明月宴相知 君子共团圆》中,苏轼一生挚友、亲人都轮番登场,通过一轮圆月与苏轼相逢。
坦荡做君子,文采竞风流。
苏轼一生起落浮沉、荣辱知交,《明月宴相知 君子共团圆》在奇幻与感动之间,创造了一场大宋文豪的巅峰夜宴。
而这悠悠君子之风,旷达之意,也随着苏轼的诗词,随着明月与酒,从旧日吹到了今朝。
历经千年,依旧抚慰着我们,治愈着我们。
正如短片中众人所饮的那坛习酒一样——从旧时赤水河酿酒的古风,到如今《中秋夜·喝习酒》系列短片对唐、宋诗酒文化的不断传承。
习酒,也跨越古今,始终携载、传承着君子精神——“君子之品,东方习酒”。
所谓“君品”,即具有君子品德、君子品质,正如苏轼所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短片《明月宴相知 君子共团圆》落幕,纵使幻想回归现实,苏轼依旧是这般旷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月光诗人的轻吟中,也藏着“顺应天地,道法自然”的君子情怀。
而这,也是习酒人向来的坚持——尊重规律,崇敬自然,充分利用赤水河得天独厚的生态酿造资源,创建了原生态白酒酿造基地。
在《酒隐赋》中,苏轼就曾刻画了一位酒中隐士。
这位“以酒自晦”的逸人,一直隐于“凤山之阳”,后为“酒隐”之名所扰,不得不出山入仕,但苏轼对其“不择山林,而能避世”的态度赞赏不绝。
这也与习酒“君子之品”的价值追求完全契合,习酒的酿造讲究“顺应天地,道法自然”,习酒的品格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习酒的胸怀则是“讲究奉献,勇于担当”。
“弘扬君品文化,酿造生活之美”,也是习酒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文化使命。
如若苏公在世,想来也还会再次为酒与月所折服,美酒的甘冽是君子的不凡气节,明月的皎洁是世人的深情寄托。
世人皆为苏轼痴狂,只因无论人生顺逆,苏轼都坚守一颗超然达观的心。
一杯习酒,敬清风朗月,敬天下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