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的长河中,我们总是幻想有一个君主能够是一代明君。但人性告诉我们,有两个东西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智,一个是权力,另外一个是年龄。而在历史上,有一个通过先发制人除掉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然后又从他的父亲夺去了天下大权,这个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一手将大唐推到了权力得顶端,开元盛世在整个大唐都算是绝对的鼎盛了,但他又另外一手将大唐通过安史之乱推到了毁灭的境地。
唐玄宗
首先就是唐玄宗的辉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这个盛世也折射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要成为千古明君其实是一件根简单的事情,无非就是三点:不贪权、立法治、用人才。而唐玄宗在即位之初就是如此做的,他不贪图权力而让姚崇等人有充足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他注重唐朝律法的执行,比如他为了实行法治罢黜了居功至伟的姚崇,而任用刚正严直的宋璟。因此大唐才得以中兴,其实不光唐玄宗,任何一个君王能做到。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么简单,那么古代为什么很少有君王难以做到呢?因为这些人都很贪权,他们要维护君主专制,必然要破坏律法为自己谋权,同时必然要任用亲信来把持朝政。但你想下他们为什么忠心君王呢?难道是因为人格魅力吗?两个字:利益,最终他们普通蛀虫一样掏空了整个王朝。所以越是君主专制,越容易出现三个特征:腐朽不堪、财政亏空、民怨沸腾。尤其是明清,基本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存在,严嵩、和珅这些蛀虫为什么都出现在这些时期的原因就在于这里。
杨玉环
其次就是,权力是如何毁掉一个君王呢?有一个人说过一句名言:一个皇帝的前半生在享受权力所带来的快感,而后半生是承受被权力奴役的苦果。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就是这样,前半生他创造了开元盛世,享受着世人对他的膜拜,而后半生承受着安史之乱世人对其所产生的骂名。有人说过一句名言:如果唐玄宗早死几十年,那绝对是历史上可以排进前十的明君。我不否认这句话,但这不能逃避权力对一个君王产生的副作用。对于任何人而言,人性决定了权力带来的荣耀会让一个人迷失本性的本质。
比如唐玄宗利用皇帝的权力抢走了自己的儿媳杨玉环,然后又任用自己最信任的李林甫等人为左膀右臂。这时候的李隆基想的不是如何胖大唐走向繁盛,而是如何抱住自己的权力。这也是古代很多大臣没有权力时是忠君爱国之人,一旦有了权力却是推翻君主利器的原因,比如曹操和刘裕。曹操是十八路诸侯里追击董卓拯救天子第一人,而刘裕更是奋勇杀敌的猛将,掉下去仍然站起来追着敌军猛砍的狠人。但他们都是推翻自己所在王朝的关键,更是一个新兴王朝的纪事。
昏聩
最后就是年龄,即使强大如汉武帝、汉文帝和唐太宗,最后也会因年老昏聩做好一些错事。唐玄宗也不例外,他最大的错误就是任用安禄山为三镇节度使,恰恰这三个地方又是大唐战力最强的地方。而且他又听信谗言逼着哥舒翰出潼关中了安禄山的埋伏兵败身死。我们可以说大唐的衰落,李隆基要占一大半,不管是当时的安史之乱还是后唐节度使割据一方的局面,都和唐玄宗的所作所为密切相关。
尤其是募兵制和节度使的搭配,更是后唐乃至五代十国战乱不休的根本原因。越是年老的人越容易偏听,这也很容易被他人利用,比如汉武帝被苏文利用,而唐玄宗则是被杨国忠利用。越是权力集中于一人的君主,就对死亡越是恐惧,同时也恐惧他失去的权力。因此他们常规操作是集大权于一身,任用亲信和性格多疑偏信。而这也是一个王朝走向衰落的关键因素,更是唐玄宗晚节不保的原因。
其实评价一个人我不想用好坏直接定义,更不想用几分功和几分过来评价,因为在我看来功就是功,过就是过。你的功让一个家庭富庶安康,但你的过失也让另外一个人在安史之乱中失去亲人,这个人心中对你的恨又如何抵消呢?我总体来说,唐玄宗从内心来说想做一个明君,但权力所带来的东西已经迷失了他的心智,再加上没有宋璟这样刚正不阿的臣子,李隆基就彻底放飞自我了。他有开元之功也有安史之过,至于开元盛世所带来的荣耀重要还是安史之乱和节度使之乱所带来的危害重要,那就看你的看法了,那么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