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是一种腹足纲的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全球沿海、沙滩、礁石等处。除了其肉可以食用,颜色和形状各异的海螺壳还常用于制作精美的装饰品、器皿、乐器以及宗教法器。
中国的海螺文化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商周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以及明清时期。由于海螺材质脆弱,不易长期保存,现存数量较为有限。
1995年,考古学家在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出一枚新石器时代的海螺,中间有穿孔,用作装饰物。1972年,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发现了秦汉时期的海螺饰品,共26片。这些海螺被加工成圆片状,中间有穿孔,有些镶嵌绿松石,装饰于金腰带等器物上。
青藏高原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古生物如珊瑚、海绵和海螺在此生活。随着地壳运动,海水退却,高原隆起,留下了珍贵的海螺化石,例如甘肃临夏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震旦纪海螺化石。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壁画中常见海螺的形象。例如,龟兹石窟的壁画中有北魏早期风格的第251窟,北壁的天宫乐伎在吹奏海螺。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及龙门石窟中也有吹螺的伎乐形象。特别是在莫高窟第272窟,海螺作为佛教法器的功能显著。
唐朝时期,宫廷乐中如“天竺乐”“龟兹乐”有海螺作为乐器的记载。清代有银胎珐琅镶宝石海螺,用作精美的装饰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明清时期的海螺传世品丰富,御用监负责采购和制作。
海螺的功能
海螺从生活器皿到军事号角,从宗教法器回归到大众生活,经历了一个螺旋形的循环。
器皿功能
利用海螺壳作器皿的传统由来已久。《尔雅》中有“鸬鹚勺,鹦鹉杯”的记载,李白的《襄阳歌》和张藉的《流杯渠》也提到过海螺杯。在欧洲,海螺被视为财富和美好的象征,如16世纪末的嵌金银海螺酒杯,现藏于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军事功能
吹奏海螺时,唇抵吹嘴,四指伸入螺内,吹气发音。海螺音色洪亮,传达致远,曾用于军中号令三军。《纪效新书》中记载了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使用海螺作为号令工具的例子。
宗教功能
在佛教中,海螺用于弘扬佛法、驱魔降魔,是僧侣讲经说法时的法器。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讲经时声音洪亮如同海螺声,代表法音,折射出信众的虔诚。在一些地区,白海螺被视为与龙王沟通的法器,用于祈祷风调雨顺。在印度,白海螺是神的化身,受民众崇拜。
美学功能
海螺作为纹饰,常见于瓷器、金银器、铜器、漆器、珐琅器上。其飘带缠绕的形象与中国结常成组出现,象征吉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