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与宋襄公均提倡仁义道德,但结局不同。

历史有新番 2025-01-17 16:37:27

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提出封赏功臣的标准:以仁义指导者为上赏,以策略辅佐者为次赏,以苦力劳作者为再次赏。

他认为,道德指导者功劳最大,策略者次之,苦力者最小。

有人疑惑,道德为何如此重要?

春秋霸主齐桓公有三大癖好:打猎、饮酒、好色,但这些并未妨碍他成为治国能手。

齐桓公询问管仲,这些癖好是否影响治国,管仲认为不影响。

最终,齐桓公成为春秋首位霸主,证明道德并非成功的唯一标准。

道德为何居首?它真的至关重要吗?

齐桓公逝世后,助齐平定内乱的宋襄公,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有资格成为第二位霸主,便召集诸侯会盟。他的兄弟建议他在会盟地点附近埋伏军队,以防万一。但宋襄公不以为然,觉得这毫无必要。

结果,一直对宋国心存不满的楚成王率军突袭,将毫无防备的宋襄公俘虏,并带回楚国囚禁了三个月后才释放。

之后,宋襄公与楚成王展开了著名的“泓水之战”。战前,宋国人民认为楚国实力远超宋国,不宜硬碰硬。但宋襄公坚持要战,他相信仁者无惧,凭借他的仁义,定能击败楚国。

战斗开始后,楚军正在渡河,有人提议宋襄公趁机攻击,他却以不仁为由拒绝了。楚军渡河后尚未布阵,又有人建议趁机进攻,宋襄公依然以不仁为由拒绝。楚军布阵完毕后,双方激战,宋军惨败,从此一蹶不振。宋襄公本人膝盖受伤,后世也不断遭受嘲讽。

坚信仁者无惧的宋襄公,确实是个仁义之人,道德高尚,但宋国人民却对他恶言相向。在诸侯大会上公然绑架一国之君,这种行为前所未有,也确实不道德。楚成王的确是个“缺德”的人,但他的谥号却是“成”,一个极好的字眼,楚国人民对他十分敬爱。

重耳流亡时曾见过已成残疾的宋襄公,他肯定明白仁者并非无敌,那他为何仍坚持道德至上?

重耳所言的“道德”与宋襄公所坚持的“道德”存在差异。重耳领悟了“道德”的真谛,而宋襄公则未得其精髓。

以仁义著称的宋襄公召集诸侯协助齐国平息内乱,支持齐国太子登基,对迟到的滕宣公施以扣留,更将未至的鄫国君主作为祭品斩首。齐国太子视此为仁义之举,认为宋襄公乃正义之代表。

楚成王在绑架宋襄公时,列举其罪状,指出其助齐太子继位是干预内政,扣留滕宣公及杀害鄫国君主为滥用私权……楚国人眼中,宋襄公俨然成了不折不扣的恶人。滕国与鄫国的人民或许也认同楚人的看法。

同一事件,有人视之为大仁大义、道德卓越,有人则认为是大逆不道、道德败坏……

若同一事件,有人认为是道德卓越,有人认为是道德败坏,那么道德卓越与道德败坏的界限何在?

实际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可以衡量谁是德高望重,谁是道德缺失。但因各人利益不同,衡量的标准也各异。

只要对我有利,对我来说就是道德卓越;反之,不利于我的,对我来说就是道德败坏。

那么,晋文公所言“以仁义引导我,以德惠约束我,此乃上等赏赐”,其含义何在?

晋文公希望他人视其为有道德之人,他应如何行事?

他的行为必须对那个人有益!

当晋文公能让一个人得利的时候,那个人会怎样?

会支持他,因为他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若是晋文公的行为让一个人利益受损,那这个人就会反对他,因为他是一个缺德的人!

支持的人越多,反对的人越少,晋文公的势力就越强大。

晋文公说的“德”,是什么?

是战略!

要给哪些人利益,要团结哪些人,要让哪些人说我道德高尚,才能让自己更强大?

这是在选择盟友,这是在制定战略。

当战略选择恰当的时候,制定好的策略就容易多了,有了好的策略,执行起来难度也就小多了。

所以给晋文公制定大战略的人,是头号功臣;制定策略的人,是次等功臣;具体去执行的人,就是三等功臣。

道德真的有那么重要么?对!道德就是那么重要!

道德就是战略,战略为了利益。

“道”这个字,意思是“路”,“德”这个字,最初与“得”是互通的。所谓“道德”,解释过来其实就是“得之路”——“得”的途径或者方法。

“道德”,归根到底,是为了“得到”,坚持无法“得到”的“道德”,就是迂腐。

宋襄公深信仁德的力量是无敌的,但他未曾理解为何仁德能带来无上力量。所谓“仁者”,必须得到众人的认可;一旦多数人视其为“仁者”,他便拥有了坚实的盟友基础,其力量自然变得强大,从而达到“无敌”的境界。若自身力量不足,便无法实现“无敌”。宋襄公拒绝在敌军渡河未半时发起攻击,自认为这是仁义之行,却令宋国士兵心寒,士兵们又怎能全力以赴地作战呢?士兵们不尽力,宋襄公又怎能实现“无敌”呢?

仁德的力量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宋襄公此时对楚国展现仁德,实际上对宋国士兵却是不仁,而这些士兵恰恰是他应当团结的对象。

宋襄公之所以遭遇失败,是因为他未能辨明“德”与“得”的联系,未意识到“道德”实为战略之本,因此与晋文公相比,他的仁义道德在千年之后便显得一目了然。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