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调查室
2025年2月,一则来自乌克兰征兵办公室的爆料震惊世界:一部分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甚至被列为“永久残疾”的男性,正被乌军方以“极简流程”征召入伍。这一消息不仅暴露了乌克兰兵源枯竭的残酷现实,更揭示了这场持续三年的战争中,基辅为了“生存”已不择手段。

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全面升级以来,乌克兰已进行了多轮动员。然而,随着战事拉锯,乌军伤亡人数激增,前线士兵平均年龄高达43岁,兵员补充早已捉襟见肘。尽管泽连斯基政府将征兵年龄从27岁降至25岁,并出台严惩逃兵的法案,但“动员难”始终无解。
据乌克兰“调查”网站披露,征兵办公室员工弗拉基米尔透露,许多应征者因缺少证件或被通缉,仅需半天完成“形式化”体检,甚至由一款Telegram机器人自动判定是否符合服役条件。更荒诞的是,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本应因“永久残疾”豁免兵役,如今却成为征召对象。一名前线军官直言,其部队不仅接收了精神疾病患者,还有酗酒和吸毒者。
这并非乌克兰首次降低征兵标准。早在2023年,无症状艾滋病、肝炎、癌症患者已被纳入动员范围;2024年5月,基辅甚至允许孕妇“被动服役”。一名乌国防部官员曾辩解称,这些“部分合格”人员可在后方从事低强度工作,但前线部队的反馈表明,所谓的“分类安置”不过是纸上谈兵,被征召后的去向要上了前线才知道。

从绝大部分的医学著作中不难得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幻觉、妄想、冲动失控。与战场高压环境结合,此类患者可能因幻觉误判敌友,无差别攻击平民或战友,长期应激状态下,自杀风险更是普通士兵的数倍。
更讽刺的是,乌军高层对此并非一无所知。陆军司令德拉帕特曾强调“杀害征兵官是红线”,却对将精神病患者送上前线的系统性风险视而不见,并表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当“红线”沦为口号,士兵的生命价值便被彻底量化。据英国IISS数据表明,俄军坦克、火炮数量已达乌军3-7倍,防空系统更是碾压性优势。在此背景下,乌军只能以“填线”思维,用这部分人的“病躯”去延缓俄军推进。
在乌克兰的“病态动员”背后,是西方盟友的施压与身处基辅的泽连斯基的生存焦虑。美国多次要求乌方将征兵年龄降至18岁,甚至威胁“若不动员青年,军援将受限”。然而,泽连斯基一开始坚决反对,直言“不能以年轻人的命换武器”。

但前线战局的劣势,不是泽连斯基一句话能够改变的。截至2025年2月4日,俄军在乌克兰前线取得显著进展。在红军村方向,俄军占领了斯里布涅村大部分地区,并向纳迪夫卡村南部和新杰利扎韦季夫卡村西南部推进,试图切断乌军补给线。恰索夫亚尔前线,俄军在湖泊地区取得突破,抵达舍甫琴卡区的第一批房屋。
此外,俄军在哈尔科夫州沃夫昌斯克市内控制了索博纳街以东至中央公园的阵地,进一步压缩乌军防御空间。库尔斯克方向,俄军通过多次反击作战,收复了被乌军占领的63.2%领土。这些进展表明俄军正在通过战术调整和兵力优势逐步扩大控制区域。
征召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乌克兰战争伦理彻底崩塌的象征。当一款Telegram机器人决定谁该上前线,当“体检委员会”沦为橡皮图章,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已超越军事对抗,演变为对人性底线的践踏。泽连斯基曾说:“乌军士兵的生存率本就不高,特殊时期不能要求太多。”
然而,若胜利必须以精神病人的鲜血换取,这样的“生存”又有何意义?当俄军坦克碾过顿巴斯防线,当欧洲讨论如何瓜分战后利益,乌克兰的“病态动员”终将成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黑暗的注脚之一。

(文章信息来源:参考信息、乌克兰“调查”网站、英国IISS、英国《卫报》等对俄乌冲突的跟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