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煜捷史馆
编辑丨煜捷史馆
草鱼,俗称草鲩,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与青鱼,鲢鱼,鳙鱼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家鱼”。
草鱼因其生长迅速,体大肉嫩,营养丰富,且饲料来源广泛,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被广为移植世界各地。
草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具有生长快、饲料蛋白需求相对较低等特点,随着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发展,草鱼的水产养殖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养殖产量得到提高。
但由于放养密度的增加、气温升高、药物的滥用及不适当的投喂策略和管理方法等,导致养殖环境日益恶化,养殖动物抗病力下降,养殖效益下降。
因此,实现规模化的、高密度的、优质的、以及病害、饲料、水质等养殖相关因子可控的池塘集约化水产养殖,对减缓或避免环境胁迫给鱼类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接下来,大家便跟着煜捷一起看看:在饲养草鱼的过程中,养殖密度以及温度的变化,对于其生长和生理指标有何影响?
养殖密度对草鱼生长的影响在养殖鱼类时,环境胁迫是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其中包括温度的升降、溶解氧含量的降低,以及因养殖密度过高而导致的拥挤胁迫等。
特别是拥挤胁迫,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常常是一个显著的因素,它可以触发鱼类的应激反应,引发生长、摄食、行为、能量代谢等生理过程的变化,改变鱼类的内部生理状态,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也导致个体间的生长差异扩大。
大多数研究表明,高密度养殖会明显抑制鱼类的个体生长。关于养殖密度对鱼类的影响,国外已经有大量研究报告,涵盖了生长、生殖、血液生理、免疫等多个方面。
关于拥挤胁迫对草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对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摄食、生长和行为的影响研究,对慢性拥挤胁迫对鲤鱼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研究养殖密度对鱼类生长生理的影响规律,对深入理解鱼类应激胁迫机制、探讨合理的养殖管理模式,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设定不同的养殖密度,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进行饲养,并测定其生长、存活、脏器系数等生理指标,同时还检测抗氧化物酶等生物化学参数,以分析密度对草鱼生长的影响,并揭示其生理机制。
这将有助于为养殖密度和养殖模式的合理制定提供实际指导,从而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那么养殖密度的不同,还对草鱼有其他什么影响呢?
养殖密度对草鱼免疫系统的影响在高养殖密度下,鱼体会经历应激反应,这是一种保护性的、适应性的生理反应,如果鱼类持续处于应激状态,其免疫防御功能将会受到抑制,导致鱼体对各类病原体更加敏感,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最终导致死亡。
这种胁迫机制的核心是:长期受到环境因素的胁迫会导致哺乳动物体内释放大量皮质类激素,这些激素可能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同时对免疫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各密度组草鱼的肝体系数呈现上升趋势,尽管密度对草鱼肝体系数的影响不显著,但养殖持续时间对其影响显著。
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草鱼的肝体系数持续升高,并且各时间段的肝体系数均存在显著差异。
这表明,在当前的养殖环境下,各密度组对草鱼的生存和生长并没有构成明显的威胁。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有关高密度组肝体指数下降的结果并不一致,这可能与实验条件、养殖设备、人工操作和饲料投喂等因素有关。
良好的水质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有助于减轻密度对草鱼的影响。
当发现达到一定密度时,草鱼的脾体系数达到最大值,这表明各密度组草鱼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后开始逐渐适应养殖环境,其生理和免疫功能趋于稳定。
之后脾体系数下降至最低值,这可能意味着环境胁迫开始对其生存产生影响,与其他组存在显著差异。
这与一些其他研究的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草鱼的大小、养殖池的水流循环性、周围环境和人工操作误差等因素有关。
各组的脾体系数开始上升,基本恢复到初始状态,这可能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适应后,鱼体的脾脏功能逐渐恢复,生理功能趋于稳定。
高密度组脾体系数一直趋于稳定,基本未发生变化,并且在某些时段高于低密度组,这可能是因为实验过程中养殖循环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水质条件和充足的溶氧,从而减轻了高密度对草鱼免疫系统的影响。
那么,养殖密度还对草鱼酶酶活性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养殖密度对草鱼酶活性的影响SOD酶和CAT酶在机体抗氧化体系中扮演关键角色,它们能够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预防过氧化反应的发生。
SOD酶负责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将其催化生成H2O2,而CAT酶则分解清除细胞产生的氢氧自由基,将其转化为无害的H2O和O2。
这两种酶通常协同作用,以清除体内的活性氧自由基,以避免对机体的损害。
在轻度环境胁迫下,SOD和CAT的活性通常会上升,以清除体内的活性氧自由基,在长期且强度较大的逆境胁迫下,机体内会积累大量活性氧自由基。
进而超过了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处理能力,导致SOD和CAT的活性下降,最终降低了机体的生存能力。
在常规密度组,草鱼肝脏中的SOD和CAT酶活性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基本稳定,这表明在这种密度条件下,环境相对稳定,密度因素对草鱼没有明显影响,可以作为对照组。
与常规密度组相比,各密度组的草鱼肝脏内SOD活性在养殖7天后达到最大值,并且显著高于常规密度组的活性水平。
随后,它们的活性开始下降,逐渐趋于稳定状态,CAT酶的活性变化趋势与SOD酶相似。
SOD和CAT的变化趋势表明,当养殖密度从驯化密度(2.3g/L)升高到实验密度初期,由于密度增加导致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增加。
胁迫加剧,胁迫加剧会导致机体内活性氧自由基的积累,而SOD和CAT的活性升高有助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系统清除这些自由基。
这与密度增加后,机体皮质醇水平迅速上升的结果一致。
不同密度下,草鱼肝脏中的SOD和CAT活性具有时间依赖性。在养殖14天后,它们的活性开始下降。综合不同密度下的生长结果,SOD和CAT在养殖14天后下降的原因可能不尽相同。
在低密度(5g/L)下,草鱼在养殖14天后逐渐适应了密度的变化,生理状态趋于稳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小。
直到60天时,机体的防御系统恢复到原始状态,酶活性下降至稳定水平,在试验结束后的60天内,低密度组表现出最高的特定生长率。
在中密度和高密度下,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不同密度组的草鱼所面临的养殖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受到环境胁迫的严重影响,导致机体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
这超过了抗氧化防御系统清除这些自由基的能力,最终导致酶活性受到抑制,因此生长速度低于低密度情况下的草鱼组。
以上观察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草鱼的生理状态和抗氧化能力产生了明显影响。不同密度下的草鱼在应激反应和生长表现上存在差异,这为草鱼养殖密度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密度对草鱼的生长和生理指标产生了明显影响,高密度养殖会抑制草鱼的个体生长,而低密度组在适应期后表现出更高的特定生长率。
养殖密度还影响了草鱼的脏器系数,反映了其适应养殖环境的过程,不同密度下的草鱼免疫系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密度较高的组别更容易受到环境胁迫,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当养殖密度升高时,草鱼肝脏中的这两种抗氧化酶的活性也显著增加,从而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活性氧自由基。
然而,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和胁迫加剧,这些酶活性最终下降,表明鱼体逐渐适应了环境胁迫。
深入探讨养殖密度对草鱼生长、生理状态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养殖密度和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减缓或避免环境胁迫对鱼类养殖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