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新疆和田玉的宝石学性质与矿点地质特征——王建泉

新疆和田玉在地质学中称为软玉,主要成分是透闪石。是与元古宙镁质碳酸岩建造有关的接触交代形成的透闪石矿床,此类型的玉石还有

新疆和田玉在地质学中称为软玉,主要成分是透闪石。是与元古宙镁质碳酸岩建造有关的接触交代形成的透闪石矿床,此类型的玉石还有青海格尔木地区和辽宁岫岩地区产出透闪石玉。

昆仑山

新疆和田玉主要产出于新疆境内的昆仑山脉,这里是我国主要的透闪石玉产区,也可以说是唯一产出真正意义的和田玉的地区。玉石矿产于长城系赛图拉岩群与加里东中期花岗岩闪长岩内外接触带上,围岩蚀变为透闪石及蛇纹石,玉石矿赋存于蚀变大理岩内。

01、新疆和田玉的宝石学性质

新疆和田玉的主要组成矿物是透闪石,次要矿物为阳起石,含少量方解石、透辉石、石墨、石英、蛇纹石、绿泥石等矿物;化学成分Ca2Mg5(Si4O11)2(OH)2;颜色有白色、青色、灰色、浅至深绿色、黄至褐色、墨色等;多数呈油脂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折射率为1.606-1.632;密度2.90-3.10g/cm3。硬度莫氏6.0-6.5;吸收光谱在500nm、498nm、和460nm有迷糊的吸收线或吸收带;在509nm有一条吸收线;某些和田玉在689nm有双吸线;和田玉放大检查可见毛毡状结构,黑色固态包体,其矿物颗粒细小,结构致密均匀,所以软玉质地细腻、润泽且具有高的韧性;部分可见猫眼效应。

和田玉籽料原石

02、新疆和田玉的地质背景

和田玉产出地昆仑山是由一系列微地块和显生宙以来不同时期的多个造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由于昆仑山造山带被阿尔金南缘断裂带分割为西、东两段,导致西昆仑、东昆仑两个玉矿带沿昆仑山山脉走向断续分布,且同产于昆仑山北坡。

昆仑山地质图

由于处于特殊的中央造山带位置,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经历了多阶段、多期次、多样式不同构造层次的造山过程。通过西昆仑的新疆和田玉和东昆仑的青海格尔木玉产地地质背景的比较,以及玉石总体玉质差异初步分析认为,西昆仑造山带构造活动较东昆仑造山带明显强烈,且持续,为成玉提供了一个更为适宜的环境。

新疆和田玉籽料原石

和田玉主要产在西昆仑山中微地块前寒武基底出露区,矿体分布在加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与元古宙镁质碳酸盐岩接触带处,且具分带性。一般呈显微纤维交织或毛毡状结构,矿物中普遍含透辉石。新疆和田玉结构紧密呈纤维交织毛毡状,局部玉石构造呈片理化。

03、新疆和田玉的矿点地质特征

新疆和田玉成矿带横跨昆仑造山带的西昆仑山到阿尔金山一带,西起邻接帕米尔的塔什库尔干,中经叶城、皮山、和田、策勒、于田、民丰、且末、若羌等地,矿带绵延1100多公里。由于各地成矿地质条件的差异,玉石的分布集中程度各不相同,玉矿带总体呈北西—东西—北东向线状展布。构造线的走向以东经81°为界,以西为北西向,以东为北东向,呈弧形延伸,矿点的分布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多数在大断裂带附近。

和田玉玉雕

玉石矿点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关系反映出玉石几乎都产在西昆仑中微地块前寒武系基底出露区。玉石矿体形成于次一级断裂附近的构造破碎带中,这些破碎带既是侵入岩及热液活动的场所,又是诱导玉石矿体形成的空间。玉石矿主要赋矿层位为古元古界库浪那古岩群、长城系-蓟县系赛图拉岩群、桑珠塔格岩群中的镁质碳酸盐岩与侵入其中的加里东期(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接触带处,尤其是受小型闪长岩岩脉接触交代的白云石大理岩中往往有玉矿的形成。已知玉石矿床分布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叶城县和莎车县、桑株塔格南坡、卡浪古塔格(黑山)及柳什塔格的主峰一带。最著名的玉石产地为和田县黑山和于田县的阿拉玛斯玉石矿。

04、新疆和田玉的应用历史

早在远古时期,昆仑山就被人们视为“万山之祖”,称其为“唯天下之良山,宝玉之所在”,所产玉料就是著名的和田玉。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西域南道上的重要国家。其开采历史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穷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汉书/西域传》也说:“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源出焉,多玉石”。所谓“河源”,是指和田河的上游源头。

清代白玉桐荫仕女图

和田地区古称于阗,商代晚期和田籽料少量被带入中原,西汉中期时和田玉籽料才大量输入中原。和田玉的山料是明代时期开始开采并传入中原的。乾隆25年,和田玉的山料才大量进入中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起到了推动作用。

05、作者简介

姓 名:王建泉

资 质: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 宝石学家。

执业资格:人社部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 宝玉石专业委员会 主任。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 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矿物的宝石学性质研究。

王建泉

著作有《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学者对玉璇玑用 途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2021 年 28 期上;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从材料学,矿物学和工艺学等角 度对桃山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认识;并以此 为基础对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科学家》2022 年 第 6 期上。

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和个人图书馆上推出了《彩色宝石的鉴定方法》、《田玉的鉴定与质量评价》、《八大产地玉料在古代玉器中的使用状况》、《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新石器时代泛红山文化发展历程》、《吉林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期玉器的研究》、《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等文章 450 多篇,300 多万字。阅读量 100 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宝友喜爱,因发布内容优质,被头条号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注: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新疆和田玉的宝石学性质玉鉴定方法》、《中国透闪石玉和蛇纹石玉》和《中国和田玉》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