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央视前主持人赵普在短视频平台上自曝,自己仍然在过“居无定所”的生活,但并不为“年过半百还没有房子”感到羞耻。
在赵普看来,为了房子背上巨额房贷并不值当,因为还利息的钱,完全可以供自己舒舒服服地住酒店。
这番言论,让不少网友都直呼“赵老师活得太通透了”。不过,这样的观点毕竟是比较挑战传统观念的,评论区也有很多人对他口诛笔伐。
说起来,这不是赵普第一次在大众的雷区上蹦跶了。他非常真性情,常常会基于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发声,也因此屡屡被禁言。
这一点,赵普真是数十年都“没有长进”。
当年在央视工作的时候,他就因为揭露了某企业的生产内幕,一度被调离职位。
之后,他又在事业的巅峰时期选择辞职,让人唏嘘不已。
曾经的“央视红人”赵普,那些年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懵懂军旅,梦想的种子发芽赵普初中毕业后,就加入军队,成为一名装甲兵战士。
新兵入营联欢会上,他表演了一首诗朗诵。赵普的声音洪亮,表演声情并茂,一下子引起了首长的注意。
下场后,赵普就被安排在广播室里工作,负责一些日常通知的播报。
不过,这个活儿并没有赵普想象中那么轻松。除了日常的操练,他要比其他战友更早起床,赶去广播室播放作息号。
作为一个新兵,赵普还在适应新的作息规律,额外的任务让他应接不暇。后来,他因为迟到2次,耽误队伍的日常行动,被撤除了广播员的身份。
那个时候,赵普还非常懵懂,撤职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件无关痛痒的事情。
但有一次,赵普和战友们聊起了彼此的理想,他开始构建自己的未来规划。赵普希望之后可以从事台前工作。
半年后,上级又下发通知,让赵普接着担任广播员。赵普觉得这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这一次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
赵普的播音启蒙,就是央视的《新闻联播》。他会一字一句地模仿专业的播音员,纠正自己的发音。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中,他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希望退伍后就找一份播音主持的工作。
不过,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回到安徽老家后,赵普先服从安排进了省体育局,暂时把当播音员的小小火苗埋在心底。
刨去日常的开销后,他把微薄工资中的绝大部分,都投入在买专业书籍上。每天下班,赵普就把自己关在房间,字正腔圆地练习播报。
当时,赵普以为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差一个宝贵的机会了。没想到,在1991年的安徽省普通话大赛中,他名落孙山,连复赛都没有进。
后来,他经过几番周折了解到,自己在参赛过程中念错了很多字,在这个指标上扣了很多分。
赵普这才明白,原来自己离专业的播音员,还有很远一段距离。
3年后,赵普经历了自己人生中最迷茫的阶段。父亲被确诊膀胱癌晚期,不幸离世;而另一方面,单位也将他辞退,原因是领导认为赵普的心思不在工作上。
重振旗鼓,追梦少年再出发此时的赵普,已经没有退路了。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只能拼尽全力继续向着目标奔赴。1995年,北京广播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彼时24岁的赵普热血澎湃,跃跃欲试。
只不过当时他年龄偏大,而且只拥有初中文凭,得花一番功夫补上高中三年的课程。这个时候,赵普在军旅生涯中训练出来的意志力派上了用场。他争分夺秒补课,6个月后如愿拿到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经过大学系统性的学习,赵普毕业后收到了5家电视台的工作邀约,正式踏入了播音员的行业。
不过一开始,他在北京电视台里只负责配音,并没有什么出镜的机会。因为之前经历了人生沉浮,此时的赵普心态也非常平和了。他非常珍视每一次锻炼的机会,哪怕配音只是一份微不足道的基础工作,他也认真负责,并且会刻意地去分析揣摩每一个声调、段落。
星光不负赶路人,赵普终于等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1997年,他毛遂自荐,主动顶替缺席的主持人,做一档新春栏目。
他的主持风格亲切饱满,个人临时应变能力又很强,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好。后来,越来越多的制作人愿意尝试和赵普合作。赵普开始在实战中一步步夯实自己的主持功底,并且还利用业余时间,进修了本科和硕士学位。
赵普在主持界攒下了一定的名气,并且拿下很多专业奖项。都说十年磨一剑,在北京电视台的这10年,赵普的进步有目共睹,央视也选中了他,让他担任《朝闻天下》的新闻主播。
这一次,赵普的亮相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在形象上,因为之前从军的经历,赵普总能给观众带来一种正能量满满的感觉;而在谈吐上,赵普的共情力很突出,常常能够针对不同的新闻,给出情绪饱满的评价。
在播报中,观众可以看到赵普怒斥残害野生动物的行径,能够看到他义正严词地批判某国的霸权主义。
而在08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赵普眼眶含泪,深情地说:“我们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懂得互相关怀的人。”
当时,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为赵普的真性情所感染。他也因此被评价为“最有血有肉的央视主持人”。
但是,真性情也是一把双刃剑。
就在赵普事业的巅峰阶段,他在网络平台上评论某企业的产品添加工业物质,引发舆论哗然。
这件事牵扯的范围很广,因为其中的产业链错综复杂,背后的利益也无法摆在明面上说。
很快,赵普被“暂缓出镜”。很多人都猜测,赵普因此背了处分,大概率是要被雪藏了。
多年后再谈起这件事,他表示这是台里的保护措施。毕竟,当时赵普被推在风口浪尖,各部门的压力都非常大。
这次风波平息后,赵普想了想,还是选择了辞职。
创业之路,成为新徽商很多人都为赵普感到可惜,并且也很好奇,他怎么舍得放弃自己挚爱的播音事业呢?
其实在这些年的播音生涯中,赵普关注到很多传统手艺人的现状。早在2003年参与节目《传人》工作组的时候,他就切身体会到了民间很多顶尖匠人失传的窘境。
赵普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某年和同事一起前往新疆,寻访一位90岁的鱼皮制衣匠人。可是当他们赶到的时候,老人已经去世,这项手艺也就永远地失传了。
从那之后,赵普密切地关注手工艺人,并且自己也开始了解学习。这次事业上遭遇重大变故,他打算听从内心的声音,以此为分水岭重新开始一项事业,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赵普认为,手工艺要想可持续地保留下来,必须要有市场。他决定创业,把整个商业化流程跑通。
尽管这些年赔进去不少身家,赵普依然乐此不疲。因为在他的努力下,部分手工艺已经开始传承,这证明一切都没有白费。
后来,这项事业也逐渐有了起色,赵普接着办起“匠人大会”,鼓励手工艺人多多参与展示,为传统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有了创业经验之后,赵普继续与时俱进,他又做了电商品牌“普哥”,致力于公益助农,帮助家乡种植西乡焦枣的农户打开销售渠道。
离开央视后,赵普依然一腔热血,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他都会不假思索地付出行动。
如今,他虽然已经不是播音员,更没有记者证,仍然会通过运营自媒体的方式来发声。
赵普的作品内容针砭时弊,观点也非常深刻通透。不过因为“太敢讲”,经常触碰敏感性话题,他也时不时面临账号被禁的状况。
听到赵普描述自己多年选择租房生活时,不少人都感慨:曾经的央视一哥,处境竟如此落魄。
在一部分人眼里,赵普这些年来折腾创业,都是徒劳无功:赚了名声,却输了自己的家底。如今51岁的他不但没吸取教训,还要出来把年轻时候的老路再走一遍,值得吗?
实际上每个人的价值追求是不一样的,名利和地位未必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成就的标准指标。对于赵普来说,无畏外界的指指点点,不忘初心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已经很了不起。
这条路或许会很辛苦,但并不妨碍它带领赵普,走向一个滚烫的人生啊。
我们的社会,也需要这样勇敢又积极的人来传播善意,从而带动更多人一起,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光亮。
@艾弥儿 说赵普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主持人,现在也经常看他的视频号。从赵普的经历啊,其实我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就是之前每个人都是要依赖于一个平台生存的,这个平台越大越有权威性,个人就越有发展的空间,前途就越有保障。就像我们父母那代人认为的铁饭碗或者是金饭碗一样,你只要进入到一个体制内,一个平台上就一生无忧了。万一一个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离开了这个平台,就好像没有出路了一样。
可是这几年的形势啊,大家就会发现,其实道路变得更广阔了。体制内和平台上有他的好,但是也有他的规则和要求,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就像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用人要求,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一样,只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这些规则这些价值观不见得适用于每一个人。那么会有很多人选择主动的离开体制或者是离开一个平台。离开之后你会发现,一个主持人,他可以在更多的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华不会被埋没,努力也会被看见。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选择更多了,空间更大了,这是一件好事儿。
我在很多年前看过一本儿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写的一本书叫“专业主义”。里边有一段话这些年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他说“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我现在是一年又一年的看着这样的一个预见变成现实。他在书中强调的是,每个人都要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更专业,而不是躺在平台上,把平台带给自己的那种荣誉和加持,当成自己的竞争力。
他当时还预见到说当一个行业开始不可避免的衰落,当一个大的公司开始精简机构裁员的时候,那些一直在大公司里处于一个相当稳定,甚至是躺平状态的人是最危险的,因为他们会突然被抛到市场上,要完全靠自己生存。而过去那些年的工作方式,让他们并不适应完全没有一个大的平台和企业加持的,靠个人去竞争的局面。
我自己是自媒体从业者,这些年我也看到很多从大企业大平台上离职的人出来创业,毕竟创业做自媒体,做电商也是一个风口,但是你会发现很多大企业出来的人创业却未必能够成功,甚至在和一些比如说农民或者小个体工商户相比,他们做的并不好。可能原因之一,也就是曾经在大企业和大平台上的一些工作的方式和逻辑束缚了他们。
所以我经常感慨啊,其实现在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说被企业裁员的中年人再就业难,但是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平等开放的时代,如果真的有本事,这其实是一个才华不会被埋没,努力都会被看见的时代,赵普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