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内心的纯粹

王栩的文字 2023-08-22 11:19:41

文/王栩

(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美]J.D.塞林格著,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1997年2月)

在成人眼里,四门功课不及格,被潘西中学开除的霍尔顿,不是一个肯好好用功的学生。成人世界以规则制定的条条框框引导着成年人对霍尔顿这样的少年冷硬的成见。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于字里行间寻踪觅迹,难以发现,成年人对少年霍尔顿更大、更深的成见究竟是如何表现的,除了霍尔顿功课不及格,别无其它。

这个“别无其它”,可以将其视作“代沟”的指称,它是成年人对霍尔顿为代表的少年们身心的无视。没人肯花上一点儿时间去倾听少年们内心的声音,去真正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这样的无视最终简化为成人对少年们的不懂,理由简单,形式粗暴。

所以,霍尔顿因为四门功课不及格,就这么简单而粗暴的被潘西开除了。并且,落了一个不肯好好用功的负面形象。这个形象一开始出现在读者眼前,伴随十二月寒冷的天气,扑面而来一阵刺骨的不适。不过,霍尔顿倒表现的无所谓。学校通知他,圣诞假后就不要回来了,意味着他还能在学校宿舍住到圣诞前夜。霍尔顿的少年心性里,学校的通知又是一场假模假式的表面功夫,这让少年心中生出了对成人世界的腻烦。

霍尔顿毫不讳言自己即将滚出潘西,这不是少年的自嘲,他就喜欢这么说。霍尔顿身上没有愤怒,心中更无忧愁,他只是比同龄人更直接了点。直接让他显得真实,对应于周围假模假式的一切,真实的霍尔顿置身于成长过程的一个阶段中正常得散发出为读者所熟悉的亲切气息。

十六岁的霍尔顿看透了潘西的虚假,仅此而已。少年咒骂着虚假,却又从中拾获一份感触。老斯宾塞,潘西的老师里给霍尔顿留下好印象的一个和蔼可亲的人。老斯宾塞不装,无意中赢得了霍尔顿的尊敬和礼貌。少年的尊敬鲜明,礼貌本真,谁把关怀倾注在他身上,他心中有数。

“心中有数”,是第一人称叙述下铺展开的少年的心声。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霍尔顿在真正践行如此简单的处事原则。感触中的霍尔顿,离开潘西前,去看望病中的老斯宾塞。少年的懂事让他在朝成熟迈进,这与少年的年龄构不上多大关系。霍尔顿的举止行为比他的年龄老得多,可没人发现这一点。人们只会要求他,要老成些,却不曾想到,这正是挑起他恼火的引子。

十六岁的少年不愿被人小瞧成幼稚和轻浮。他认为自己已经成年,而不是学着成人的模样来装扮什么。装扮是霍尔顿咒骂的目标,在他看来这与崇尚真实的自己不合脾胃。潘西到处都是装扮自己的伪君子,连霍尔顿的同龄人也莫不如此。霍尔顿的清醒源自于他对自己的认识,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书却看了不少。他对书籍的辨识力无疑是优秀的,这使得他的眼光在超越他人的方面明显走在了前头。然而,囿于少年这个阶段成长的局限,他除了把咒骂当做自己进攻的武器,难以有效地在使自己变得更为成熟的路上前行一步。

故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在霍尔顿的视角里,流淌出一个少年略显苦涩的倾诉。霍尔顿在向没有具体形态的“你”讲着他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是霍尔顿的一段经历,是他被潘西开除后,到他在圣诞前夜偷偷溜回家与妹妹菲苾见面这之间的一段荒唐生活。看透了潘西的虚假,决定提前离开潘西的霍尔顿,收拾行李时,有了一阵无法遏止的难过。

几天前,霍尔顿的母亲给他寄了双崭新的冰鞋。尽管母亲把冰鞋买错了,霍尔顿的伤心在这件事上有着一丝儿不易察觉的悔过。母亲的期盼落空了,霍尔顿又成了一名“坏学生”。在这份沉甸甸的礼物面前,霍尔顿的伤心是他的真情流露。他知道自己辜负了母亲,可少年自有少年的心绪。短暂的伤心过后,霍尔顿动身离开时,在楼梯口用尽全力地大喊:“好好睡吧,你们这些窝囊废!”这一喊,霍尔顿站在了假模假式的对立面,亦是少年人追求真实小小的胜利。

用真实的眼光打量外界,世间的一切在少年眼里都无所遁形。摩罗太太,霍尔顿乘夜间火车前往纽约所遇见的一个同座。攀谈之下,这名贵妇人正是霍尔顿在潘西的同班同学摩罗的母亲。摩罗太太为儿子摩罗骄傲,因为后者能够进入在教育界有着极高声誉的潘西。霍尔顿不以为然,少年心性让他开起了摩罗太太的玩笑。玩笑开得正式,霍尔顿正经的把摩罗吹捧了一番。这让摩罗太太大为兴奋,好似已然忘了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样的杂种。杂种,是霍尔顿对摩罗的鄙夷。这个洗完淋浴,爱用毛巾抽人屁股的家伙,实际上就是杂种。“他这样做,是真要打疼别人”。下作之人不以年龄为限,霍尔顿在自己十六岁之际就明了这一点。一辈子下作的人在孩提时就有着下作的劣迹,它会溶于一个人的血脉,一生都不会改变。霍尔顿对摩罗太太的玩笑让少年暗自开心,也是虚假的世界以如此代表性的个例在少年眼里真切的反映。

大概对世上的一切看得过于透彻,孤独的霍尔顿易感的迥异于他人。他不否认自己喜欢女人,好色作为人之常情,不该害羞似的将其藏于心底。少年对性的矛盾心理在于,他不会不干一些十分下流的勾当,只是不喜欢这种做法。霍尔顿反复声明,自己对性不太了解,至少他觉得,将其说出来无伤大雅。大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女人、下流勾当、性,不管喜欢与否,了解与否,总之,直接与率性是少年心性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能过于直接,要懂得迂回。不能率性而为,要耐得住性子。这是成人世界制定出的对成年人加以约束的规则。霍尔顿的直接与率性与之对应出少年人的纯粹。这般纯粹具体表现出少年的敢说,敢做,敢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与哀怜。

“你不一定非得通过猥亵关系才能理解一个姑娘”。霍尔顿根本不想为纯粹的男女关系正名,他不过说了实话,而这样的实话在今天看来早已被无端的揣测左右的难以令人信服。霍尔顿将其说了出来,丝毫不避讳自己与琴的关系的确十分密切。少年心性不会表现的那么复杂,复杂的是世间不怀好意者的猜疑和议论。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读者,必然会有不少对霍尔顿的非议。他们代表了统一和简化的声音,这些声音要求人物要像真实场景里那般平面而刻板,在统一的步调下整齐划一的做着不逾常规之人。霍尔顿显然不是这样的人。这个喜欢人家讲话激动,擅于从中捕捉到有趣的少年,更接近于自然、质朴的状态。在成人眼里,这种状态虽然纯真无邪,却是天真幼稚的婉言。

霍尔顿可没那么幼稚,他不过有些胆小。潘西,这个最最糟糕的学校里,学生们当中有着堪称混帐的秘密团体。这些少年在被成人视作幼稚的年龄里,用成人的方式划分着人与人之间的鸿沟。胆小的霍尔顿不敢不加入少年们的团体,提前对成人世界的规则有了深恶痛绝般的领悟。

少年们的秘密团体在合谋的氛围里卑鄙地打量着他人。如果有人傻里傻气,王八样令人讨厌,就不会得到团体的接纳。加入了团体的霍尔顿,在对规则的领悟下明了团体实则是被一群伪君子操纵的恶心之地。可霍尔顿又不得不选择加入它,因为这是在世界上活下去的方式,他只能这样做。十六岁的少年对世界的认识让生活对他说来并不神秘。

看似绝望的世界仍然能以朴素的一刻令霍尔顿多愁善感起来。这是霍尔顿在一家小饭馆吃早饭的场景,两个募捐的修女坐在旁边,她们只吃烤面包片和咖啡当早点。相比之下,吃着咸肉蛋的霍尔顿对自己生出了讨厌的心绪。藉由少年人独有的沮丧,可以窥探出霍尔顿内心的隐秘。这个本质并不坏的少年,压抑着自己对他人的同情。世上的伪君子太多了,同情落了个尘封于心的境地,而在彼此尊重的场景和祥和、温馨的交谈氛围里,同情会成为霍尔顿对他人的友善。比他人优越让霍尔顿不好意思,他还不是真正的成年人,真正的成年人不在乎这个。未曾丧失本真的霍尔顿在比他人优越上敏感的不知如何将友善全盘托出,唯有以同情来弥补自己的不当。

人们不会理解少年的多愁善感,因为没有合适的说辞来给它下一个符合成年人心性的定义。就像世间万物都在变化着那般,成年人认为那不过是自然规律使然,少年霍尔顿则伤感到不是事物发生了变化,“唯一变样的东西只是你自己”。伤感的少年,不变的少年,浅显的哲思不能帮助他走出认识上的困境,再说,霍尔顿的认识里有着那么多成人早已不再具备的宝藏,应该让它们保持老样子,“搁进那种大玻璃柜里,别去动它们”。

由此可知,霍尔顿不想改变什么。他只想保有一份绝对的纯粹。这种纯粹在他同妹妹菲苾的交谈中,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闪耀着少年的理想之光。霍尔顿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在成年人看来莫过于幼稚的理想自有一股子庄重。庄重的理想拔高着少年的境界,霍尔顿就想站在悬崖边,守望眼前这一大块麦田。麦田上,孩子们在奔跑着做游戏,没有一个大人在旁边。亦即没有一个成年人给奔跑中的孩子们以指引。这很危险。霍尔顿想说的是,成年人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失语、缺位、遁迹了踪影,悬崖在等着孩子们,少了成年人的守护,在狂奔中坠崖是孩子们日后以伪君子的面目活在世上的必由之路。

霍尔顿想担负起那个守护之责,站在悬崖边,一旦有哪个孩子朝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既然悬崖边没有大人,霍尔顿愿意自己守望在那儿,指引孩子们保持纯真的本性。霍尔顿的理想并非异想天开,只是没人肯下一番心思去弄懂它。弄懂少年心性背后的秘密,它是少年人内心纯粹的体现,被成人世界忽视却珍贵无比的一切。

2023.1.23

——文中图片均为网络配图,与正文内容无涉——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