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阿甘正传, 生活就像巧克力,有很多种口味需要细细品味

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影片是美国保守派对自由派的一种讽刺与批评。给这部影片一个不同的解释,即使大部分人都理解了这部影片的目的,

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影片是美国保守派对自由派的一种讽刺与批评。给这部影片一个不同的解释,即使大部分人都理解了这部影片的目的,但我还是想要让我们在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不要被任何的元素所束缚,只想要从人类的角度去找到某种心灵的共鸣。一部作品在创作结束后就会离开作家的掌控,但是在听众看来,这就是最后的结局,但却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件事。随着我不再去解读这些比喻,我对男主在影片中所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比喻情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男主这个智力低下的单身儿童似乎难以在这种“正常”的社会中生长并站稳脚跟。事实上,无论在哪里,蠢货都很容易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负,被人欺凌,他们与普通人不同,普通人永远都在诛伐着自己的敌人,永远都在寻求着别人的认可,永远都是在寻求着集体的归属,永远都要靠着欺负别人来获取自己的自尊心。

男主虽然不懂这些规矩,但在他看来,自己就是“圣人之道,民利之百倍;民复孝慈的理想居住者。李耳这个“反智者”所设想的“社会”,虽然看上去很漂亮,但与当今人类所熟知和接受的那些规范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在影片中,就是这么一个被大家视为傻子的家伙,他在这个世界上得到了金钱、荣誉等等可以让人得到尊敬的东西,他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社会的规矩,什么是人际关系的规矩,什么都不懂得,什么都不去追求,什么都不做。

 

在某些方面,他就像是美国的银幕上,一下子被扔进了莫尔索一样。就好像莫尔索说他只是为了中午的太阳才开枪一样,男主之所以不肯和调酒师发生关系,也是因为调酒师身上有一股浓烈的烟草味道,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行为,但我更喜欢小说里的角色,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来判断。不过和莫尔索相比,男主的运气要好的多。莫尔索也只是在一群人中苦苦支撑,他很喜欢那种枯燥的感觉。男主不需要和一群人混在一起,他想什么时候离开就什么时候回绿茵镇,他的孤独并不是莫尔索那种空荡荡的感觉,而是一种积极的放松。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经济状况的不同,二是由于不同的领域所产生的对生活的看法,也就是社会对人性的约束。莫尔索被牢牢地捆住了手脚,因此他与这个世界的对立也变得尖锐起来;男主可以随心所欲的离开,在这种不近不远的状态下,矛盾也就消失了。

这部影片在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了一些社会交往中的虚假与冗长,男主虽然脱离了那个陷阱,却变成了一个可以表达爱情、可以发怒、可以流泪的普通人。

 

将一个人的理想仅仅界定为一个人将来要做的事,是否过于单一?影片中隐晦地给出了一个回答:理想是人生,奋斗是另外一种生存的方法,没有什么比人生更高尚的了。我总觉得,当所有人都高呼着梦想的名字时,梦想是多么的感人,我觉得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当珍妮在一家酒吧赤条条地唱歌时,她坚信她已经走上了通往梦想的道路。对于珍妮而言,此时男主的横空出世,仿佛成为了她人生中最大的障碍;但是在男主看来,他所饰演的角色就是珍妮的保护人。男主不知道珍妮的梦想是什么,他也没必要知道珍妮的梦想,男主就是要面对生活,要面对生活。男主并不是一个唯心论的人,也不是一个能够让人热血沸腾的人,但是他的生活,却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一个精神上的领导者。但对于他而言,梦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目标本身。奔跑就是奔跑,没有任何的目的,战斗就是战斗,没有任何的目的。当一个人不能明确地理解自己的理念,他就会被理念所包裹,同时也会模糊他对人生的微妙感受。

男主没有什么理想可言,他只是想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去感受生命,去感受爱情。但从珍妮的理想主义的发狂之中,我并没有看出她对生命的向往,反而看出了她内心的臣服,她渴望被人控制,她从群情激奋之中得到了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意,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伪存在,被领导者所依靠和看重。纵情声色,吸毒没有教会她怎样生活,却教会了她怎样生活,这是一种“我不想,我不想”的自我宽慰。

 

对于西方人对于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中国人对于爱情的抽象界定,也就是所谓的“爱情”,到底是什么,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看法。相对于影片中对男主的偏好,柏拉图对于爱的诠释显得更为动人。我不能否定男主对珍妮的爱,男主的爱是纯粹的心灵,是一种平等的爱,是一种放手让人去做的爱,是一种让人动容的爱。这也算是一种柏拉图般的爱吧,只可惜珍妮对男主并没有柏拉图般的爱,反而多了几分对男主的同情。但是我不认为同情就不是爱。

 

《阿甘正传》是我最喜爱的一部影片,由于找到了许多感同身受的地方,所以在这里也有许多自己的感想,就当作一个自己的纪录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