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调研行·活力甘肃|千年敦煌“焕新”记

人民网 2024-07-16 14:08:35

巨大球幕亮起,一个个异彩纷呈、如梦如幻的洞窟出现在观众眼前。精美的塑像触手可及、绚丽的壁画近在咫尺,观众跟着镜头漫游莫高窟,沉浸式感受敦煌艺术的精妙。

球幕电影《梦幻佛宫》时长20分钟,随着画面的切换,观众席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

莫高窟经典的塑像和壁画是如何动起来的,洞窟内的3D场景和360度视角又是如何实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敦煌研究院30多年不停歇的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中。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小胜向人民网“行进中国”甘肃调研采访团介绍数字文物保护技术。人民网记者 王金雪摄

“你们看,这套轨道设备就是用来拍摄石窟壁画的。通过软件控制,用电机驱动支架在轨道上移动,按照设定的参数和次序分幅拍摄,就能把整个壁面信息拍摄记录下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小胜表示,历经30多年探索实践,有关团队已经完成了对莫高窟290个洞窟的数字化影像采集,高清图形采集精度达到300DPI。

敦煌莫高窟,地处西北戈壁深处,气候干燥。在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前,莫高窟有数百年时间无人看管维护,种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给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带来不少挑战。除了做好文物本体的保护修复,敦煌研究院也在不断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采集、存储、加工敦煌石窟的文物数据,让这些文化遗产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敦煌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壁画修复。人民网记者 徐冬儿摄

如今,“数字敦煌”团队完成的300TB的敦煌石窟海量数据成果,不仅为敦煌文物实体留下了一份数字“备份”,更让各地游客实现在线“云游”敦煌,在日常生活中“零距离”感知敦煌文化艺术之美,让千年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年轻人手机里衣袂飘飘的“飞天”“九色鹿”游戏角色,到吸引各地观众用方言配音互动的“敦煌动画剧”,再到智慧锦囊、敦煌诗巾……近年来,“敦煌IP”的各类衍生品令人耳目一新,千年敦煌文化与现代生活不断碰撞出新的创意与可能。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水碧纹向人民网“行进中国”甘肃调研采访团介绍壁画修复技术。人民网记者 赵雯摄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留存敦煌石窟珍贵的文物信息,使之得以永久、真实的保存。”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水碧纹说,敦煌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对于相关团队从事石窟保护修复的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莫高窟壁画,千佛有千姿。“每个洞窟都是依山崖而建的,大小、形制、风格各有特色,我们数字化数据采集工作都是‘一洞窟一方案’。”丁小胜说,“给壁画拍照”的工作中处处是挑战,需要时时创新,针对具体问题调整数据采集方案,不断解决新的技术难点。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水碧纹向人民网“行进中国”甘肃调研采访团介绍壁画修复技术。人民网记者 徐冬儿摄

千年文物“重焕青春”的背后,是另一种“青春”活力的灌溉。水碧纹介绍,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近100人的团队,由老、中、青三代“文保人”组成,年纪最小的00后已开始接过“修文物”的担子,让古老的敦煌再放“青春芳华”。

“诗与远方,如梦敦煌。”敦煌彩塑的衣褶裙摆间,颔首低眉的浅笑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在千年时光中流淌。如今,敦煌这颗“丝路明珠”正以新的姿态走出戈壁、走向世界,数字文物“开口讲述”的敦煌故事,伴着阵阵驼铃声传向远方。(刘红、王金雪、徐冬儿、唐嘉艺、李根、王绍绍、赵雯、黄津晓虎)

2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