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生于陕西汉中的哈辉,自幼在秦腔戏台边长大。15岁特招入伍成为文艺兵,19岁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25岁已是国家级文工团台柱子。2006年出演电影《北京人》时,她因角色需要研读《礼记》,意外找到毕生追求:“老祖宗的雅乐里,藏着治愈人心的力量。”
巅峰期她却突陷迷茫——奢侈品堆满300平豪宅,50顶欧洲礼帽占据整面墙。直到29岁收到健身教练赠送的《圣经》,才惊觉“满屋名牌填不满心里那个穿补丁棉鞋的小女孩”。她将百万藏品尽数捐赠,素衣布鞋创办“新雅乐”,带着《关雎》《子衿》登上联合国舞台,成为首位被印上外国邮票的中国歌唱家。
比哈辉年长8岁的杨柳,人生同样经历蜕变。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即主持《新闻联播》,少年得志却难逃情感漩涡:首任妻子是大学同学,因聚少离多分手;第二段婚姻止步于价值观差异。
舆论给他贴上“情场浪子”标签,直到遇见“洗尽铅华”的哈辉。2011年初遇时,哈辉正处人生最朴素的阶段:每月2000元生活费,80%收入捐给山区儿童。杨柳至今记得她手腕上的檀木念珠:“那晚她低头整理书卷,月光照在素麻衣襟上,像从古画里走出来的人。”
他们的约会颠覆娱乐圈惯例:在国子监抄写《论语》,去京郊农田插秧,带着馒头咸菜探访自闭症儿童。求婚仪式是在福利院进行的——杨柳用三个月工资买了398本国学经典,单膝跪地时孩子们围成心形。
面对“接盘侠”等恶意评论,哈辉在博客写道:“婚姻如饮水,甘苦自知。我嫁的是当下这个虔诚求道的他,何须为过往买单?”每逢结婚纪念日,杨柳总会晒出手写《道德经》,第十一周年他抄的是“上善若水”篇,哈辉转发配文:“善利万物而不争,共勉。”
如今哈辉带着学生复原唐代雅乐,杨柳转型文化节目制片人。北京胡同的四合院里,常见夫妻俩教儿女抚琴诵诗的画面。曾质疑他们的网友渐渐发现:杨柳微博除了工作全是妻儿照片;哈辉音乐会谢幕词永远是“感谢我的先生”。
这对总被唱衰的夫妻,用十一年光阴践行着哈辉原创的《良人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唯羡鸳鸯字,墨香染眉梢。”或许正如哈辉所说:“真正的爱情,是能让两个人都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