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儒家学说?孔子生不逢时,颠沛流离,好似丧家之犬。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周礼,建设和谐有序的社会,与诸侯王的富国强兵,建立霸业的理想不兼容,因而孔子和儒学不被当时的诸侯王所接受,儒学的真正价值不为人知,直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才从此彻底翻身,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的根本目的是教化民众,普及儒家道德,稳定社会秩序。这一方面促进了民众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因此,儒家学说能够受到从皇帝到普罗大众的一致尊崇。这就是儒学能够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主旋律”、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今天如果我们彻底抛弃儒家那又会如何?儒家学说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是关于道德规范和治国安民的学说。儒释道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体,这其中,毫无疑问,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忠义、礼仪、慈孝、诚信、廉洁、爱国、尊师、重教为主题的价值观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里,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一刻也不曾分离。儒家主张积极进取,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立德立功立言。虽生如蝼蚁,却有鸿鹄之志,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人生理想。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一切强大势力最终一定会衰落,表面原因是实力过度透支,实质原因是体制机制僵化,死守祖宗成法,未能顺应时势,与时俱进。世界上没有永不过时的学说、文化、制度、政体、文明,不论之前有多么完善、完美、辉煌,必须与时俱进,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必然要被时代所淘汰,走向衰落。儒家思想有与其相适应的特定时代,时代变化了,儒家思想自然而然变得不相适应了,但是,即使到了今天,儒家学说仍然有其合理成分。如果我们全部抛弃了儒家所倡导的道德理念,就不再是中国人,倒退回野蛮人了,或者全盘西化了,因此,即使在今天,儒家学说也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决不能弃之如敝履。儒家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该全盘否定,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股脑儿倒掉。不能说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伦理道德都是错的,只是需要结合时代的变迁,赋予新的合理的解释,使之与时俱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儒家三本启蒙必读教材。《三字经》和《弟子规》一方面方便儿童学习文字,也介绍很多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道德方面的知识,同时宣扬仁、义、诚、敬、孝、尊师重教的儒家价值观。易中天认为《三字经》、《弟子规》是毒药,他说:“给孩子读《安徒生童话》,绝对不要读《三字经》、《弟子规》,那是毒药,是放了三聚氰胺的奶粉。”我认为,对于这些儒家启蒙教材,不能走极端,不要一脚踩死,也不要捧杀。《三字经》、《弟子规》既不是毒药,不应全盘否定,谁喜欢读就去读好了,不会害死人的,也不再是正规学校的儿童启蒙必读教材,它们只是有些不合时宜了。有些教育机构拿《三字经》、《弟子规》当儿童培训的噱头,那是骗人钱财的手段而已。今天的小孩子读《千字文》有利于快速掌握一千个汉字,谈不上误人子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不论教出的学生有多么优秀,都只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教育部门规定教师不得参加谢师宴。2021年6月17日,在河南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平时与家长关系不错的源汇区许慎小学两位老师,经不住家长们的一再邀请去吃谢师宴,当面相谈甚欢,气氛热烈,转身就被家长告到了区教育局,被通报批评,处以警告处分。从教师方面来说,自己违反了规定,受处分是理所应当,无话可说;从家长方面来说,既然不赞成办谢师宴,何必邀请老师来赴宴?邀请来了却又去告发,这是缺德,是报复,是很阴险卑鄙无耻的,是不符合公序良俗的。当今中国,经济和科技发达了,人民富裕起来了,但缺少了幸福感,出现了信任危机,利己主义大行其道。人们相互毒害,有毒有害产品泛滥成灾,类似毒牛奶、假疫苗事件天天上演,为了金钱,人们变得没有廉耻,把道德修养视为臭鱼烂虾,丢到阴沟里去了,人就成了野兽。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我们丢失了灵魂,这就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危机,即文化危机。和、善、仁、义、礼、信、孝等美好的品行不是儒家的专利,也不应该被人们弃之如敝履。山东琅琊王氏家族,历史上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35个宰相,是中国历史上显赫的家族,家规只有6个字:言宜慢,心宜善。虽然登上了顶峰,也不可忘了来时的路。网上有段话说得很对,“人生三不忘,不能忘恩:养育之恩、栽培之恩、帮扶之恩;不能忘根:炎黄之根、宗族之根、祖先之根;不能忘本:立身之本、处事之本、做人之本。”不要一说传统美德就认为是儒家学说,中华传统美德还包括了其他很多学派的合理成分,也不要一说起去除糟粕就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美好的合理的科学的优秀的人类道德内涵是不会改变的,也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抛弃。在欧美,中国人再优秀,也是打工的,做不到管理层,除非自己创业;白人没啥本事,却高高在上。这是种族歧视,也与我们在长期的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民族性也有一定的关系。最迷茫的是不知道该教孩子什么。讲道德,出门就吃亏。忠臣死谏,枉死多少;刚正不阿,领导讨厌;不讲道德,人生也走不远。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备受批判,实际上,儒家推崇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不是孔子单方面想怎样就怎样的,儒家学说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孔子只不过是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满足了历史发展进程的需要。没有孔子倡导儒家学说,也会有陈子、李子、张子来创立儒家学说的。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由于生产力低下,一家一户搞农业生产,难以生存,难以抵挡自然灾害,人口难以繁衍,怎么办呢?势必需要家人团结一心,抱团取暖,组成一个大家庭,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共同消费,共同抚育孩子,全家人合力培养一个读书人,希望能够做官发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此改变家族命运。这个大家庭必须要有一位既德高望重又强势的大家长来管理大家庭的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以此类推,族有族长,村有村长,各级官府的官员就是父母官,国有国君,朝廷有天子,代替天来管理子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势必需要一种学说来配合这种社会结构,既要明确规定等级,又要在各等级之内维持和谐,从而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担当这个重任的学说非儒家不可。儒家所倡导的集权制有两大特点,一是提倡族群内部的团结协作,二是维护阶层之间的等级制。无论是说儒家思想对也好错也罢,还是说儒家思想先进也好落后也罢,不管人们怎样去评价它,儒家思想的最大作用就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可以说,它就是治国的法宝、维稳的神器。适销对路,只有对路的才能适销。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道德标准,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儒家学说深合统治阶级的胃口,民众也乐于接受,已经深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难舍难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儒家思想洗脑洗得温和洗得温暖洗得温馨,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成为了儒家的忠实信徒,其渗透力之大之强之久,是其他任何学说所无法比拟的。从清朝中晚期开始,中国明显落伍了,封闭又保守的儒家思想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到了它的生命周期的晚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它的统治地位才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但其优秀、合理的部分仍然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阶段,儒家学说有其必然性、进步性和合理性,也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历史发展到了今天,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儒家学说不能完美地满足新的时代的需要了,但是,依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独特的价值。正确的态度不是弃之如敝履,一脚踢进垃圾堆,而是需要扬弃,摒弃其糟粕,传承其精华,与时俱进。当今中国已经不是原来的纯粹的自给自足农业文明社会了,在短短四十年间,就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超大规模的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城市化必然导致个人主义社会取代乡村宗族亲缘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演变,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体系、所推崇的治国之道,渐渐地不能满足客观现实的需要。“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是中国古代最普遍最重要的两条家训,也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中国的需要了。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社会必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颖的道德体系和治国之道。这就是新思想和新核心价值观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终极之问:儒家学说该不该彻底抛弃?我的看法是不应该。儒家价值观正是中国人区别于外国人的最显著特征。儒家对培养个人道德修养、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具有其他任何学说所无法取代的独特价值。如果彻底抛弃了儒家,等于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等于基本抛弃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基本消亡了,中国人也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了。因此,儒家必然需要与时俱进,进行现代化改造和提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产生新儒家,而新儒家一定会是中国未来文化的底色,仍然会是中华民族须臾不曾分离也不可分离的精神家园。未来的中国人迟早会认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