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原本一家人应该热热闹闹、笑颜常开。可老年父母、中年子女一旦触及到“事关健康”的灵魂话题,就可能陷入深深的沉默当中。
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城里的子女意识到:老家的父母忙活了一辈子,也没什么家底,抗大病的能力极低。而老家的父母也发现:在外的子女看上去有车有房,但房贷、车贷已经让他们疲于奔命,抗大病的能力同样不咋地。
人生到了下半场,首先比拼的不是谁职位高、谁赚得多,而是谁活得长久、活得健康——而活得长久和健康的前提是,你别得大病。
好消息是,在很多领域,中国的医疗水平都处于全球领先。但坏消息是,所有的大病治疗,哪怕是在医保报销后,都可能需要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的花费……
为了让儿孙多个可靠保障,一些老年父母给家庭成员买保险,却被子女认为是智商税,强迫他们退保。
还有一些中年子女瞒着父母偷偷给他们投保,年复一年地缴费。保单背后,无非是图个安心:万一我爸妈得了大病,不能没有救命钱。
同样,也有网友在异地就医时,面对复杂的病症、陌生的医院、多科室的问诊,特别渴望有个懂行的人帮帮自己。
但,保险到底该不该买,又该怎么买?怎么获赔,又该怎么运用?——这些问题,往往困扰着希望投保和已经投保的人们。大浪淘沙中,帮用户找出最适合的保险产品,不仅考验着保险公司,也考验着保险中介平台。
商业保险,买还是不买?“如果提前了解了未来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这是电影《无问西东》在片尾时刻,提出的问题。
那保险呢?当你无法预测一场大病,是否会忽然而至。对于保险,你的态度是to buy or not to buy?
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小故事。
60岁的陈阿姨,在丈夫、儿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一家三口买了重疾险,保额加起来76万,并且已连续缴纳了四年保费。陈阿姨原本觉得,这份默默缴纳的保费,是“亲情的伟大”。但儿子知道后,却觉得这是陈阿姨“老人的糊涂”,坚持要求陈阿姨退保,并退还之前的保费。
在一番激烈的争执后,陈阿姨最终不得不选择妥协,并在损失了70%的保费后,停止了继续投保。
但不想一年后,陈阿姨的丈夫却突患重病,两个星期花出了几十万医疗费,儿子追悔莫及,但还是嘴硬地说了一句:“买了也不一定能赔”。
有多少老人想买保险,子女不同意;就有多少老人不想买保险,而子女在偷偷买。买商业保险,成了两代人的“猫鼠游戏”。
网友小西表示:“一直说给爸妈买保险,但每次他们都反对,说这是浪费钱。但爸妈不仅没存款,还有外债,将来生病肯定得指望我。我特别怕到时候连给他们的救命钱,都拿不出来。”
于是小西瞒着父母,给他俩买了百万医疗险,并且已连续投保六年。她说:“我们老家的那些老人,因为没钱看病,回村‘躺平’的太多了,我不能让爸妈走到那一步。”
有些家庭,因为对保险的态度有分歧,选择了退保;也有些家庭,明明对保险很认可,但也不得不退保。
网友岳先生说:“我买了个商业重疾险,每年保费六千多,已经连续交了三年。但最近因为收入情况不好,家庭开销又大。和家人讨论后,觉得保险支出压力不小,去年选择了退保。”
而那些坚持投保,并获得理赔的用户,其实也没把手中的保险用到极致——在看病过程中,他们迷失在异地陌生的医院中,却不知很多保险当中还有一项权益,叫“陪诊服务”。
网友阿木表示:“都说北京的医疗资源好,一张火车票就到了北京,结果当天挂不上号,只好先住下等几天。挂号成功后预约检查,排队居然又要几天。后面做手术还要等待,一周时间就过去了。”
对于漫长的看病流程,阿木吐槽道:“我们作为外地人,在北京简直是两眼一抹黑,要是有人能提前帮我们挂号、带着我们看病,能省不少时间和精力。”
商业保险,到底能守卫什么?就算很多人在自己的领域,是三头六臂的专家,但当他们迈进陌生医院的那一刻,仍会感到不知所措。 因此,在异地就医的过程中,用户如果能呼叫陪诊支援,求医之路就有机会从陌生无助变得踏实从容。
用户小张说:“一个人来北京看病,用了保险中的陪诊服务。本来还对服务质量有些打鼓。结果陪诊的人非常专业,一见面就询问我的病情,还帮我把要用的东西都准备好。进入医院后,陪诊员把挂号、候诊、检查,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我根本不用操心去哪、干啥,跟着她走就行。看病的时候,医生说的话她也都记下来,不明白的还能给我解释。排队、拿药、做检查时,一直都是陪诊员忙前忙后。渴了给我递水,累了给我找地方歇着,还时不时安慰、鼓励我几句。”
异地看病时有个陪诊员,争取的可仅不是时间和精力,而是更快获得最好治疗的机会。同样,对于坚持购买保险的人而言,他们要的,也是一份和大病掰手腕的底气。
网友小范说:“我爸妈都有职工医疗保险,但我怕遇上大病,报销的覆盖面不够,于是又给他俩补充了医疗险和重疾险。”
“交了三年保险费,我爸忽然因为心梗导致心衰,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没有纳入医保,自费需要30多万元。我爸一开始因为心疼钱,拒绝手术。于是我告诉他,我给他买了商业险,保险公司能报销。他这才同意接受手术,后续也确实获得了理赔。”
前文提到的网友小西,瞒着农村的父母投保六年。去年父亲不幸得了癌症。但值得庆幸的是,之前买的医疗险理赔了,其中特效药理赔90%,帮小西分担了不少费用。
经过这件事后,小西表示:“不敢想象,要是没给他们买商业保险,现在得多绝望……”
另一位网友小静表示:“35岁的老公得了肺癌,因为是早期所以很快康复了。我之前给他买了高端医疗和重疾险,一共理赔了140多万元。”
《2024大病网络众筹用户调研报告》显示,在平均筹款目标22万元的情况下,即使多次筹款后,能筹集到全部金额的人不足一成,有40%的患者仅能筹到目标金额的一到三成。
无论是媒体报道里带癌上班的年轻人,还是潘哥身边的朋友们,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一场大病,到底有多烧钱。想预防大病风险,真的要自己提前筹谋好。
商业保险,不再是高深“学问”!虽然各种商业保险,能为我们的人生兜底。 但不少人听闻“保险”二字,还是会无从下手。 原因,大概有三:
首先是看不懂,不敢买;其次是种类多,不会选;最后是对能否理赔,心里打鼓。
面对以上种种难题,有些用户苦学保险知识,用武装过的脑子,筛选行业中的精品;还有用户组成“买保险联盟”,交流各自的亲身经历,对保险产品进行严选。
一些互联网保险平台,也看到了用户们的痛点,依靠大数据、AI大模型等工具,对保险产品择优录取、对症下药,想要治好用户的选择困难症。
比如蚂蚁保依托支付宝平台,汇聚了90家保险公司、1264款保险产品,吸引了6亿用户。其中约80%的用户,为1980年之后出生。其《2024保险服务年度观察》显示:2024年前11个月,蚂蚁保平台上的健康险理赔人次,达到了645.5万。其中重疾险平均理赔金额7.7万元,住院医疗险平均理赔金额6623元。
另一家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元保,也在借助AI大模型,通过OCR、知识图谱、机器人审核等技术,联合各家保险公司,推出“直赔、闪赔、快赔”的快速理赔方案,解决用户赔付慢和医疗垫付的痛点。
《2024元保健康险理赔年报》显示:平台医疗险万元以下理赔,1日结案占比72%;多次赔付用户最快结案时间0.9秒;住院押金垫付最快到账时间1.2小时;AI客服助老专线累计服务2.7万人次。
可见,在技术的加持下,保险行业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努力让保险不再难买、难赔。或许到那时,父母与子女,都不用为了买保险,再玩起“猫鼠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