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楚然的笔记 2024-12-22 12:52:43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节气

冬至,又称亚岁。既是节日,也是节气。古代民间讲:“冬至大如年”。冬至在过去是一个远胜新年的节日,北方人在这天吃饺子,南方人则是祭祖和宴饮。它也是一年中倒数第三个节气。“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在这一天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此时太阳到达南回归线,再无法南进一步,过了这天之后,太阳北归,日头则逐渐变长。南回归线,不是“行到水穷处”的绝路与终结,而是“坐看云起时”的天地复苏,万物新生。冬至之后,数九寒天,北半球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是,春天也已经不远了。

冬至三候- 传统二十四节气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壹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贰麋角解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叁水泉动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传统文化习俗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1画九

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

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2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中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3吃汤圆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4冬至祭祖

据记载:唐宋时期,冬至便成为了祭天和祭祀祖先的日子。

在冬至这天,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也会在这一天向父母长辈祭拜,因此,冬至也称之为“祭冬”或“拜冬”。而该习俗也一直沿袭至今。

冬至节气养生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唐代诗人杜甫《小至》曰:“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是转折,是起点,是阳的新生,春的开始。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冬至最让人感慨到永恒的时间交替和人事更新。

1起居调养:保暖藏精

冬至之后,天气愈加寒冷,人体的阳气也处于最脆弱的阶段。中医讲究“冬藏”,冬至时节的养生关键在于保暖、藏精。

起居上应保持温暖,尤其是头、颈、腰腹和足部,这些部位更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

常言道:“寒从脚起,病从寒生”,因此保持足部温暖尤为重要。建议每天晚上用温水泡脚,水温以40℃左右为宜,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这样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阳气升发。

同时,冬季应避免熬夜,养成早睡晚起的习惯,以便充分顺应阳气的收藏,保持体内的精气。

古人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是为了减少寒冷对阳气的损耗。

此外,冬季也可以多晒太阳,特别是背部,能够有效补充阳气,增强免疫力。

2饮食调养:温补养肾

《黄帝内经》有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至是进补的好时节,尤其是温补肾阳的最佳时期。

冬季在五行中属水,与肾相应,肾主藏精,是人体元气之根。

冬至时节应以温补为主,可以适当多吃羊肉、鸡肉等温热食物,配以核桃、栗子、黑豆等,既可以温补肾阳,也能增强抵御寒冷的能力。

饮食方面应遵循“少咸增苦”的原则。

咸味入肾,但过多的咸味可能导致肾气不足,影响其他脏腑的健康,因此要少食过咸之物。苦味则有助于心气的调节,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

3运动调养:动静结合

冬季的运动养生应以“动静结合”为原则,不宜剧烈运动,以免出汗过多,损耗阳气。

建议选择一些轻柔的有氧运动,例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能舒缓压力,增强体质。同时,户外运动应选择在阳光明媚、天气较为温暖的时段进行,避免寒冷刺激对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

登高远眺也是冬至养生的好选择,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增强肺功能,又能舒展心情,消除冬日的沉闷感。

4情志调养:宁心安神

冬至时节,万物蛰伏,人们的情绪也容易受到阴冷天气的影响,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因此,情志的调养也非常重要。冬至时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悲伤和紧张情绪。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的互动,或者欣赏美好的自然景色来调节情绪,增强对寒冬的适应能力。

此外,冬至也是团圆的时刻,传统上有吃饺子的习俗,象征着温暖和团聚。因此,可以与家人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温暖补充,也是心灵上的滋养,让冬天不再寒冷。

冬至是阴阳转换的重要时节,是藏精养气、保暖补肾的关键时期。通过合理的起居、饮食、运动和情志调养,可以帮助我们顺应自然变化,增强体质,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冬至,让我们在温暖的养生之道中,迎接阳气的回归,度过一个健康而充实的冬季。

数九寒天,安人间事

我们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冬季天气寒冷,白昼较短,是万物敛藏的季节。

冬至的物候之一是“蚯蚓结”,就是蚯蚓此时在地下安安稳稳地蛰伏过冬。

人们也一般选择居家休息,不再劳作。

《礼记》里讲:土事毋作,慎勿发盖,毋发室屋及起大众,以固而闭。

土地、盖房、劳役都统统停止。

官衙休息,商铺歇业,人们选择在家里炕头上,喝喝茶、聊聊天。

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

天地万物都是秉持阳气而生,在阴气较重的冬季,最应该注意藏养,所以此刻要安身静心,不要折腾,莫要劳心费神。

远方的游子,不要为事业而拼搏不休了,回家看看家人,安安心心地休息休息。

一家人围在餐桌旁边,吃顿饺子、汤圆,聊聊家常,就是人间最幸福的事。

一阳来复,见天地心

冬至在《易经》里属于剥卦。

此时太阳的高度角达到最低,阳能剥尽。

剥极必复,复则见天地心。

物极必反,阴气到了极致,阳气自然开始出现。

所以冬至是最灰暗的终点,也是最具希望的起点。

冬至是一个转折,一个由冬到春,由冷到暖的转折。

麋鹿的角属阴,此时感受到阳气生发出来所以开始脱落。

岩层深处的泉水,感受到阳气复归,也开始涌动,并有温热的感觉。

民谚讲: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之后,历经九九八十一天,寒风远去,春临大地。人的身体也随之相应,阳气开始萌生。

所以饮食当以进补为主,温养体内的阳气。鸡汤、红枣、山药,都是不错的选择。

古人还会通过艾灸神阙穴,益气补阳,调和气血。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讲:“气始于冬至”。

冬至时节是养生的大好时节,懂得温养阳气,才能在来年春天,百病不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在古代农业社会,冬天是一个很难熬的季节。

天地闭塞,万物凋敝,食物匮乏,保暖也是个大问题。

所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冬天结束。

冬至是一个节点,一个可以观察到的节点。

这天以后,日照时间不断增长,人们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一阳生百福。

阳气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万物复苏,人心也重新有了期盼。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身处绝境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

春夏秋冬,轮转不息;阴阳变幻,福祸相生。

灾难与福气彼此对立,彼此转化。

顺境要懂得居安思危,谦逊低调,务必戒骄戒躁;逆境也不必灰心丧气,昂扬向上,必然峰回路转。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天道如此,人生亦然。

认清了这一点,无论何种境遇,都能不卑不亢,保持一份平和与淡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一种通达的智慧,也是一种难得的心境。

0 阅读:0

楚然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