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肾脏有问题时,身体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肾脏是一种“沉默的器官”,即使功能受到损害,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肾脏疾病通常是隐匿发展的,不少患者在常规体检中才发现肾功能已经下降。
一、尿液泡沫多且久久不散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泡沫会很快消散。如果发现尿液中泡沫较多且长时间不消失,可能是肾脏出现问题的信号。这种现象通常与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有关,医学上称为“蛋白尿”。蛋白尿是肾脏滤过功能受损的表现,肾小球无法正常阻挡蛋白质进入尿液,导致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精气不足时,肾脏的固摄功能下降,精微物质容易外泄,表现为尿液异常。而西医则指出,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疾病的早期症状,尤其是糖尿病、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的患者,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长期不加以重视,肾功能会逐渐恶化,甚至发展为肾衰竭。
二、尿液颜色异常
正常的尿液颜色为淡黄色,颜色的深浅与饮水量息息相关,饮水量越多,尿液颜色越淡。而当肾脏功能出现问题时,尿液颜色可能发生异常变化。最常见的异常是尿液呈现红色、酱油色或浑浊不清,这可能提示泌尿系统存在炎症、感染或肾脏损伤。
中医认为,肾脏与膀胱相表里,如果肾气不足,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尿液的颜色和性质都会发生改变。
西医则指出,红色尿液可能是肾脏或泌尿道的出血点,如肾结石、肾肿瘤、尿路感染等都会引起血尿。酱油色尿液则可能是急性溶血或横纹肌溶解的征兆,也可能与肾小管损伤有关。不论是哪种情况,发现尿液颜色异常时,建议尽早就医。
三、尿频、尿急、尿不尽
尿频、尿急、尿不尽等排尿异常现象,虽然常见于膀胱或前列腺疾病,但也可能与肾脏功能下降有关。特别是夜尿增多的现象,可能提示肾脏无法有效浓缩尿液,导致夜间尿液增多。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夜尿次数不应超过1次,如果频繁起夜排尿,可能意味着肾脏的调节功能已经受损。
中医认为,肾气虚衰会导致水液代谢紊乱,出现小便频多或不利的症状。西医则指出,慢性肾脏病患者容易出现夜尿增多,这是由于肾脏滤过功能下降,导致水分不能有效排出,只能通过多次排尿来代偿。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可能是慢性肾病的早期信号,亟需引起重视。
四、尿量减少或突然无尿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的尿量应维持在1500毫升左右。如果发现自己尿量明显减少,甚至出现无尿的现象,可能提示肾脏的排泄功能已经严重受损。肾脏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尿液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一旦肾功能下降,这些废物和水分就无法被正常排出,导致尿量减少。
中医理论中,肾为“水脏”,主水液代谢,肾气亏虚时,水液的排泄功能下降,表现为尿少甚至无尿。
西医认为,尿量减少或无尿通常是急性肾损伤或肾衰竭的表现,可能由药物毒性、严重感染、肾结石阻塞等原因引起。这种情况十分危急,需要立即进行医学检查和干预,否则可能会危及生命。
肾病的中西医结合分析与预防
肾脏疾病的病因复杂,既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生活习惯的影响。中医认为,肾虚是肾脏疾病的主要病机,分为肾阴虚、肾阳虚两种类型。
肾阴虚的患者常表现为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肾阳虚的患者则多见畏寒肢冷、精神疲惫、夜尿频多。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肾脏的功能下降,影响水液代谢和精气的储藏。
西医的研究则表明,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以及尿路感染等。慢性肾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肾功能的逐渐下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肾脏疾病的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等到病情加重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定期检查肾功能,关注尿液的变化,是预防肾病的重要措施。
个人观点:重视肾脏健康,早发现早治疗
肾脏健康关系到身体的整体功能,许多慢性病都会影响肾脏的健康。无论是中医的“肾为先天之本”,还是西医的肾脏滤过功能,都强调了肾脏在维持身体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日常生活中,除了关注上厕所的这些信号外,还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疲劳、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不良习惯。
在预防肾脏疾病方面,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需定期监测。同时,保持适度的运动、控制盐分摄入、适量饮水,都有助于维持肾脏的正常功能。
肾脏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能够有效延缓病情的进展,避免肾功能不可逆的丧失。不要等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才去检查,日常的健康管理和对细微症状的关注,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