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京景物略 | 刘侗、于亦正撰.明崇祯本.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帝京景物略》,明刘侗、于奕正撰,周损编辑成书,记述了明北京地区的山川园林、庵庙寺观、桥台泉潭及岁时风俗,崇祯八年(1635)初版刊行。
古来介绍北京的书不少:《日下旧闻考》、《长安客话》、《析津日记》、《民齐笔记》、《冷然志》、《隩志》等浩如烟海,而其中我最喜欢《帝京景物略》的文笔。
奕正,燕人也,好游,而游详于燕。刘子,楚客也,好游,而燕中游者五年。是编,奕正摭事,疑者罔滥,信者罔遗;刘子属辞,怪匪撰空,夸匪溢实。
于奕正负责收集材料,刘侗则撰写文字,篇后的诗文是刘侗的同学周损采选而入。
本来他们还曾打算合撰《南京景物略》,但两人先后辞世,书未完成,残稿今亦不传。
说到历代的志书,他俩有褒有贬:翼《顺天府志》而传者,《燕史》(戚伯坚)、《宛署杂记》(沈榜)、《长安客话》(蒋仲舒)、《长安可游记》(宋启明)等,或杂失伦,或讹,或漏,或漫,或俚……志山水古欤,得《水经注》焉。志梵刹古欤,得《洛阳伽蓝记》焉。

帝京景物略 | 刘侗、于亦正撰.明崇祯本.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长安,都秦称也,都燕,非所称也。战国曰“燕”,金曰“燕京”,元曰“大都”,我明而袭古称,奚可哉!我明曰“顺天”,迄八府而一称之;曰“北京”,对南京而二称之。今约略古甸服内也,称曰“帝京”。
《帝京景物略》集史地、文化和文学著作三者于一体。首先它详细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其次,它对当时北京的园林文化、民俗、外国宗教在中国京城的传播等,都有较为具体的描述;再次,它是竟陵派幽雅隽洁文风在地理游记著作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可把它作为小品文的典范来阅读、欣赏。这本书的特色详细地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风景名胜及风俗民情,具有相当历史尺牍的考证,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第一版在崇祯八年(1635年)刻印刊行的时候,由经筵日讲官方逢年在《帝京景物略》写了一段叙文,第一句话说出“燕不可无书,而难为书”,说出本书编纂不易。
清兵入关后,《帝京景物略》已非本来面目,乾隆年间纪昀将方逢年的叙撤换成自己的叙,这也是纪晓岚窜改前朝书籍的恶劣之风的开端。
明末著名的小品作家有袁宏道、刘侗、王思任、祁彪佳、张岱、徐宏祖、汤显祖、冯梦龙等。几人各具特色,如,袁宏道的山水游记,重写意而轻摹形,文字中透露着浓浓的主观情趣和兴味;王思任则以“好以诙谐为文”著称;而张岱则“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也是我最喜欢的明代小品文作者。
往期相关:
排比句祖师张岱:陶庵梦忆
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张岱的《陶庵梦忆》

帝京景物略 | 刘侗、于亦正撰.明崇祯本.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帝京景物略》善以不寻常来写寻常,删繁就简,别开生面,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
《帝京景物略》重在记录明朝时北京的名胜景物,它将北京划分为“城北内外”、“城东内外”、“城南内外”、“西城内”、“西城外”、“西山上”、“西山下”、“畿辅”八个区域。这八个区域内的山川园林、寺庙祠堂、亭台楼观、名胜古迹、风俗民情、花鸟虫鱼等,书中都有详尽的记录。在每处景物之后附有文士们所咏风物之诗,总计千余首。卢沟桥、潭柘寺、卧佛寺、戒坛、什刹海、海淀、西山……这些人们所熟知的名胜古迹都可以在这部书中找到它们的渊源。
刘侗在序言中说:“所未经过者,分往而必实之,出门各向,归相报也。”他们想要记录的地方,如果没有去过,就分别去看,回来之后各自报告自己的所见所闻。于奕正在“略例”中说:“成斯编也良苦。景一未详,裹粮宿春;事一未详,发箧细括;语一未详,逢襟捉问;字一未详,动色执争。历春狙冬,铢铢緉緉而帙成。”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著述的辛苦,经过实地访察、反复推敲,最终成书的。
序言中说:“事有不典不经,侗不敢笔;辞有不达,奕正未尝辄许也。”
刘侗、于奕正在晚明文学流派中,属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晚明“竟陵派”处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主张文学的时代性和个人性,反对明朝“前后七子”的复古拟古之风。而篇后附诗里却有不少“七子”的诗文,如临清谢榛和太仓王世贞。

谢榛《碧云寺》 | 帝京景物略.刘侗、于亦正撰.谈虎斋藏书

王世贞《碧云寺》 | 帝京景物略.刘侗、于亦正撰.谈虎斋藏书

谢榛《香山寺》 | 帝京景物略.刘侗、于亦正撰.谈虎斋藏书

王世贞《香山》 | 帝京景物略.刘侗、于亦正撰.谈虎斋藏书
纪昀在《帝京景物略》删节本序中批评竟陵派“诡俊纤巧之词”,鄙之为伪体,但同时又说《帝京景物略》“其胚胎,则《世说新语》、《水经注》;其门径,则出入竟陵、公安;其序致冷隽,亦时复可观。盖竟陵、公安之文,虽无当于古作者,而小品点缀,则其所宜;寸有所长,不容没也”。
如写白石庄的柳:
庄所取韵皆柳,柳色时变,闲者惊之;声亦时变也,静者省之。春,黄浅而芽,绿浅而眉、深而眼;春老,絮而白。夏,丝迢迢以风,阴隆隆以日。秋,叶黄而落,而坠条当当,而霜柯鸣于树。
作者用短短几十字便形象地描写出了柳色、柳形、柳韵,以及看柳树的人因柳树的四季变化而引起的内心变动。

帝京景物略 | 刘侗、于亦正撰.明崇祯本.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