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从“小脚到西服”的涅槃只用了10年,但自我疗伤花了30年

昕昕局 2023-04-01 14:53:08

张幼仪把自己发奋图强的一生划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去德国前,一个是去德国后。她说:“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张幼仪

甚至张幼仪向她的侄孙女张邦梅坦承: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这一切都是实话。可是我始终感觉,还有一些她一直没说出口。不知道是她不想说不愿说不肯说,还是真的从未悟出过?

01 张幼仪“下嫁”徐志摩

为了说明那个存在的却一直没道破的原因。只有把她的婚变重新再梳理一遍,才能说透。

张幼仪能嫁给徐志摩,完全是因为四哥张公权。

徐志摩

张公权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有“金融钜子”的美誉,号称“中国现代银行之父”。早年游学日本学习金融,回国担任诸多要职。参议院秘书长,中国银行总裁,国民党政府铁道部长,交通部长等,后来成为江浙财阀的主要代表人物,长期跻身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央信托局峰层,是蒋介石在财政金融上的得力干将。

有一次作为秘书长的张公权前往一所学校考察,发现了一篇很有梁启超风格的文章。甚是喜欢。经打听,是钱塘人家的独子,尚未婚配。于是主动写信给徐父徐申如。意欲把自己妹妹张幼仪许配给徐志摩。

徐申如虽说是海宁富商,有些钱,但政治上无背景。如此一个大人物托底,哪有不肯之理。于是双方先交换照片。四哥张公权把徐志摩的照片给张幼仪看时,只见照片上是一个有着大大的头、尖尖的下巴,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年轻男子,张幼仪看后只说了一句:我没有意见!

徐志摩在看到张幼仪的照片后,却表现出鄙夷:“厚厚的唇,呆呆的脸,没一点灵气,乡下土包子。”

虽然双方大人做主了,但事先也有过小小的意见征求。说明当时社会上的民主意识已经有一点点了。

这里也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婚前还有一个合八字的细节。据说当时合八字时,两人属相并不配。徐志摩属猴,前程似锦。张幼仪属鼠,猴鼠不相合。但张母私下把女儿生肖改成狗,这一下八字就吻合了。

看来张家很倾心这门亲。竟然还进行了变通。

不过从当时两家势力来说,张幼仪其实是下嫁了徐志摩。

张家是上海有名的盐商。富甲一方。赫赫有名的富贵人家。四哥是权倾一时的银行业领军人物,二哥张君劢则是中国政治家、哲学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近现代学者,跟梁启超等维新派走得密切。

为了女儿嫁人嫁得体面,日后在夫家得到尊重。在张幼仪结婚时,张家不惜花重金陪嫁。

张幼仪是穿着父亲派人远赴欧洲特意订制的白色婚纱裙出阁的。嫁妆也全是欧洲采办的,据说大批的红木、乌木家具,各类瓷器、织品等,无法装火车,改由船只从上海运往海宁硖石。

而且整个婚礼按西式标准进行,有很多要员出席,观众里三层外三层,硖石的老百姓都震惊了。

这还真是一场豪华婚礼。今天的青年男女看了也会心动。

夫妻二人唯一一张合影

这里得提一句,张幼仪是从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退学回来结婚的。婚后,她曾写信给学校,希望把中断的学业补上,但校方认为张幼仪必须重读一年,方可毕业。也就是得多念一年,加上本来没念完的一年,前后需要两年时间,才可以。

张幼仪觉得时间太长,又是刚结婚,好像不太合适,只得忍痛放弃。

如果张幼仪继续学业,不知后来结果是否会改变。

02 婚变

1920年9月24日,这个后来改变两人一生的日子。这一天,徐志摩前往英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徐志摩因成绩优异,被这所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录取了。

到了英国没多久,徐志摩就认识了林徽因,一个集美貌才华于一身的天仙般的女子。本来学经济的徐志摩,诗情大发,开始用诗歌赞美心中的女神。而且改专业,不读经济了,改学诗,学文学。

诗人的爱是癫狂的。无遮无拦的。放浪不羁的。他的眼里心里,除了女神什么也没有。

张幼仪二哥当时在德国,对于徐志摩的一切已有耳闻。于是写信加以劝说,并且要求妹妹一起来英国陪读。在二哥的敦促下,张幼仪终于来到英国。

两年没见的夫妻,不但没有相像中的小别胜新婚,反而互相嘲讽。在坐飞机时,张幼仪晕机,徐志摩嘲讽说她是土包子。没过多久,徐志摩自己也晕机呕吐起来,张幼仪反驳他: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

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人在康桥大学的沙士顿小镇住下后,没多久张幼仪再次怀孕。正在狂热追求灵魂伴侣的徐志摩却说:把孩子打掉!

张幼仪不无担忧地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然后徐志摩永远被世人病诟的那句话就出来了:

"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徐大诗人此时已经走火入魔。十八头犟驴也拉不回来了。真的是越陷越深。

后来的事情更加出格。不但提出离婚,而且还留下孕妻不管不顾,一走了之,干脆不回家了。

张幼仪不得已,向远在德国的二哥张君劢求助。二哥回信说:“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在怀孕8个月快要临盆时,张幼仪被弟弟张景秋接走前往德国。幸好是有自己的娘家兄弟托衬一把,否则都很难想象,身处异乡他国,孤身一人,还挺着个行动不变的大肚子,该如何是好。

1922年2月24日,张幼仪在生下二儿子彼得不久,徐志摩的离婚书信就到了。在张幼仪的一再坚持下,夫妻俩见了面。在场的还有金岳霖、吴经熊等同学。徐志摩拒绝张幼仪先征求父母意见再谈离婚之事,徐志摩说:“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现在非离婚不可。”

诗人根本不隐瞒,这么着急是想向林徽因表白自己已经恢复单身了。诗人的这个举动,可能后来多多少少影响了林徽因的选择。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冒失鬼,今天能这样对付自己的结发妻子,很难说哪一天不用到别人头上。婚姻毕竟是跟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花前月下之后,生活一定是平淡的,哪能天天香花锦簇?

林徽因在最后关头还是理智站了上风,非常明智地选择理工男学者型的梁思诚,而没跟多血质的诗人徐志摩。

用今天世俗的观点看,徐志摩只适合于恋爱,对于家庭还是偏弱的。但没想到,他后来竟还娶了一个比他还不识人间烟火的陆小曼。逼得大诗人,终于有一天不得不像菜场大妈一样,为日常生活发愁了,而且毫无诗意地把日常零花都记录出来,不能不令人大跌眼镜。他在给陆小曼的信中说:

“钱的问题,我是焦急得睡不着。现在第一盼望节前发薪,但即节前有,寄到上海,定在节后。而260元转眼即到,家用开出支票,连2个月房前亦在300以上,节还不算。我不知如何弥补得来?借钱又无处开口。我这里也有些书钱、车钱、赏钱,少不了100元。真的踌躇极了。”

真叫一物降一物吧。大诗人看不惯柴米油盐的张幼仪,最后自己变成了操心的大妈老爹。

张幼仪终于把离婚的字签了。在临走时,徐志摩总算想起什么似的,想看一看那个他要求打掉的二儿子彼得。此时,彼得正躺在医院育婴房里。徐志摩透过玻璃看了看,但没有一句关于孩子今后如何养的话。

徐志摩

这一眼,是他们父子的最后一眼,也是第一眼。因为三年后,这个多灾多难的孩子就夭折了。也不知道襁褓中的彼得,当时是否睁开眼看过这个父亲。

现在,在嘉兴海宁的硖石,徐志摩和他的二儿子彼得总算在一起了。但愿地下的他,来世上一遭后,应该学会爱自己的骨肉了吧。

03 凤凰涅槃

当一件事,已经坏到不能最坏的地步,就开始转方向了。张幼仪的人生就此开始逆袭。

在徐申如公婆每月300大洋的支持下,张幼仪雇用了一个维也纳保姆多拉照顾彼得,住租一套房子,进入斐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圆了刚结婚时的梦。

没想到,那个给她带来安慰的儿子彼得,因为得了腹膜炎,在1925年3月19日,刚刚3岁1个月的时候死了。

张幼仪天崩地塌。相依为命的,给她精神支柱的,出生前后经历过非人磨难的儿子,一个小小的肉乎乎的小身子,竟然离她而去!

不幸之中,再次不幸。张幼仪的世界差点坍塌。还有什么比得上这份悲哀,还有什么比得上丧子之痛!!张幼仪疯了。如果说离婚时还能流泪,此时的张幼仪连泪也流不出来了!天地为之恸哭!

好在很久很久之后,张幼仪终于还是正面现实,重新站了起来。此后,她把所有的重心全部放在学习上。她边打工边学习,不但习得一口流利的德语,还把隐藏在自己身体内的精明、干练、勇敢逐渐显露。这就有了后来我们所认识的凤凰涅槃后的张幼仪。

回国后,张幼仪不但担任了中国的第一个女银行银长,被写进历史。而且还创立了上海第一家云裳时装公司。张幼仪迎来了人生真正的春天。

张幼仪回国后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德语老师。受聘于东吴大学。后来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因为接连亏损,于是找到张幼仪,因为张幼仪的四哥张公权当时是中国银行总裁。所以女子银行希望借助她的人脉帮助银行扭亏为盈,走出困境。

张幼仪还真的成功了。因了哥哥的支持,加上她自己的勤勉操持,很快女子商业银行就以新面目新姿态重新崛起。

中年张幼仪

创办云裳制衣公司,则由感从国外回来的人,都想赶制适合的衣着,但当时只能把裁缝请进门做,不太方便。于是张幼仪一盘算,就开了这家集成品衣和订制于一体的时装公司。把当时欧美流行的样式引进过来,加以改良,因为制作考究,样式新颖,时尚大气,一时间引得上海的大家闺秀、名媛,争相效仿,都以穿云裳的服装为荣,生意特别兴隆。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张幼仪应邀管理该党的财务,一时威风八面,很有派头。抗战爆发后,她通过囤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非凡的经营能力令人相看。

04 30年时间自我疗伤

按说此时的张幼仪已经脱胎换骨,不是10年前的张幼仪了。无论从才华、学识、经济、社会地位方面,都高出当年很多。

连徐志摩自己都对她刮目相看,他在写给陆小曼的信中,破天荒地表达了敬重之情:

“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诗人就是诗人,真有他真性情的一面。张幼仪“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看吧”,这个你们最应该的是你徐志摩啊!

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接下去,年轻貌美经济实力雄厚的张幼仪应该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了吧。

可是这个中间经历了漫长的30年。人生多个10年已经很了不起了,怎么还要等30年,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年华,哪里等得起30年光阴的磨损。

晚年张幼仪

前面铺垫完了。后面才是张幼仪欲说而未说的深层次原因。今天我代她呈现。仅代表我的一家之见,欢迎大家讨论指正。

在这个30年的空巢期,不凡有追求她的男子。都被推掉了。其中有名姓的是一位叫卢家仁(音译)的男子,在《小脚与西服》一书中,这样记录:

“柏林所有的中国人当中,有个人待我特别好,他叫卢家仁,有一双好大的手,手上面毛茸茸的像只熊。他每个星期都来看我好几回,不是和我坐坐,就是陪彼得玩玩。以前我从没有和男人坐得这么近过,可是我当他是来看彼得的。当时多拉和我租了一个住宅的三个房间,卢家仁来的时候,彼得就和我们一起待在起居室,其他客人来的时候,我就叫彼得到别的房间和多拉玩。有一天我们坐着喝茶,彼得在铺在地板上的一块毯子上玩耍时,卢家仁问我:‘你打不打算再结婚?’虽然我当时还很年轻,……说我不想结婚……

据了解,卢家仁毕业于清华大学,曾英美都留学过,是一个高材生。当张幼仪一口回绝后,卢家仁再没来找过张幼仪。

从此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后面的隐意,张幼仪不是不想嫁,而是要为娘家张家守节,同样也要为婆家徐家守节。

婚前,张母再三告诫女儿:第一,凡事绝对只有一个“是”的答案。第二,无论夫妻关系如何,她都得持续以同样尊敬的方式对待公婆。

张幼仪无论婚前婚后都做到了。

张家二哥,在他们两人婚姻里,虽然帮助了妹妹,但是情感始终在徐志摩这一边。他给张幼仪的回信中,第一句就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

天啦,这得是多大的痛啊。考妣是指父母。这个张二哥只是少了一个妹婿,怎么能同“丧考妣”呢,这顶大盖帽一戴,只有20出头的妹妹如何面对。整个过程他都知道的,但是这个满腹才华,喝过洋墨水的张二哥,把责任全丢在了妹妹头上。真是可怜可悲。他可是堂堂一个哲学家,社会学家,还是改良派新派人物噢。

张家四哥也不甘落后。就是当初他主动跟徐家联亲的。在妹妹伤心不已被人扔掉之际,张四哥嘱咐妹妹:

“四哥写信告诉我,为了留住张家的颜面,我在未来五年内,都不能让别人看到我和某一个男子同进同出,要不然别人会以为徐志摩和我离婚是因为我不守妇道……”

更奇葩地是,在徐志摩陆小曼的婚礼上,张的亲八弟张禹九,喜滋滋地着盛装去参加了二人的婚礼。晚年,张禹九在得知自己的孙女张邦梅要写一部关于张幼仪与徐志摩的传记时,也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小脚与西服》这本书时,这个八弟怕孙女偏信姐姐一家之言,一再叮嘱她,下笔时要对徐志摩“仁慈一点”。

徐家只是把张幼仪当作“义女”,也没有像张家这样,处处暗示,处处设坎,把本就如土拨鼠般躲在自掘洞中的妹妹再逼上没有情爱的人生。

更有甚者,在徐家二老早已过世,在徐大诗人也早已死了之后,也就是30年之后了,那时的张幼仪已经移民香港。她的邻居苏纪之医生向她求婚。她自己心里早就认同了这位苏医生,但是,张幼仪还是写信向两个哥哥征求意见。此时的她已经53岁了。风月早已不再。

据说张二哥,就是那个说少了一个妹婿如伤考妣的张君劢,态度一直摇摆不定。张四哥呢始终不发声,不回上下。如果不是后来,儿子阿欢给母亲撑起这面大旗,可能张幼仪心里再爱那个苏医生,也不会有后来20多年的陪伴和厮守。

张幼仪给远美国的儿子写信说:母拟出嫁,儿意云何。

这个识大体的儿子,知道母亲这一辈子太不容易了,当即回信赞成: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育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苦尽甘来的张幼仪,终于得到自己儿子的首肯。1953年,53岁的她,迎来了人生久违的爱情和婚姻。和苏医生,执子之手,相伴到老。

儿孙满堂的张幼仪

从始至终,张家人都没有对徐志摩表示过任何不满。话里话外,都是自己妹妹不够好。在情感的输出上,总是把张幼仪架于道德至高点上,不考虑妹妹的一辈子幸福,而要求妹妹做道德的殉葬者。

如果放在普通人家,思想不开明,封建迷信,那也情有可原,但是放在那样一个大家庭,都是有官有位有文化,深受先进思想影响,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人,思想根处痼疾,实在是迂腐得可以。

因此,与其说徐志摩伤害了张幼仪,还不如说,张家兄弟才是伤害自己妹妹的凶手。

感谢那个明事理的儿子,张幼仪的人生,才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