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茶饮行业发生了两件小事。
第一件,从这天起,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陆续有消费者发现喜茶有产品售价下调了,例如芝芝芒芒由32元降至29元、纯绿妍由13元降至9元、芝士降低1元。
第二件,茶颜悦色在1月5日宣布,从1月7日起,大部分奶茶产品价格上调1元,产品“栀晓”涨价2元(产品“悠哉悠哉”“浮生半日””筝筝纸鸢”暂不涨价)。
△图自餐宝典一个降价,一个涨价,两者都是知名的茶饮品牌,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呢?
要知道,在眼下这种环境,涨价似乎是理所应当的,降价反倒是有些不合常理。茶颜悦色就表示,此次涨价是由于通胀压力,市场上原材料和其他成本逐年走高,此前积累的品牌和采购红利已扛不住一系列的叠加成本。
事实上,2022年开年涨价的不止茶颜悦色。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1点点最近进行了全线产品的价格调整,“普涨1元”;Tim咖啡“出于市场运营情况的考量”,已经在元旦后完成涨价,调整幅度为1~2元;而就在1月5日茶颜宣布涨价的头天晚上,香飘飘也宣布涨价,主要产品提价幅度为2%~8%不等,2月1日起执行。
可见由于原材料等成本持续上涨,消费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已经不可避免,区别只在于每家企业选择什么时候涨、涨多少。更何况,餐饮企业还要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客流减少甚至关门歇业。
△图自餐宝典然而,对于餐饮企业来说,涨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太可能说涨就涨。比如2020年三四月间,海底捞因为疫情压力涨价,结果被全网声讨,不得不公开道歉“检讨”,并恢复原价。——对餐饮企业而言,涨价是有风险的,可能会失去一部分客户不说,一个不小心还会被全网喷,负面形象瞬间高大了起来。
不涨价,压力山大;涨价,风险太大。那该怎么办?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吧?
这种情况下,有三种做法和两种态度。先说两种态度:一种是不动声色,一种是坦诚相告。再说三种做法:一种是不涨价,但产品“缩水”或者质量打折扣;一种是产品保质保量,涨价;一种是产品缩水同时还涨价。
理论上,这些态度和做法可以组成六种选择,但实际上是五种,因为不可能有商家在产品缩水的同时涨价而且还昭告天下的。那么,在剩下的五种选择中,哪一种是上上之选呢?
△图自网络对,就是茶颜悦色选择的那一种,在保证产品和服务一如既往的同时,开诚布公地告诉消费者“我们要涨价了”。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后半句,即商家要跟自己的消费者坦诚相待,而不是玩套路、耍花活,毕竟这个世道没有谁比谁更聪明。
所以,茶颜悦色这次涨价尽管上了热搜,遭遇了一些差评,也有人把这和前不久的“内讧事件”联系起来,但从整体风评来看,它的做法还是给企业形象加分的,很多人给它点赞。
而且茶颜作为头部茶饮企业公开宣布涨价,也让很多茶饮店老板都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猛然发现大家有着同样的压力,“环球同此凉热”。
那么喜茶呢?它就不觉得凉?
△图自餐宝典在针对降价的公开回应中,喜茶方面表示,“得益于喜茶的品牌势能、规模优势,以及在供应链上的不断积累和在上游的深耕,喜茶有能力在产品配方、用料和品质都不改变的前提下对部分产品的售价进行调整”。
这个回应虽然比较含蓄、点到为止,不过也基本上说清楚了喜茶为什么能够“逆势”降价。——注意回应中的“有能力”三个字,有评论也把这解读为“秀肌肉”。
但有能力不代表有意愿,喜茶之所以愿意降价,官方给出的原因是:“不管是在更多城市开出更多门店,率先研发上线‘喜茶GO’微信小程序,还是此次调整部分产品的价格,都是为了让用户能够更加方便、低成本地喝到喜茶。”
△图自餐宝典那为什么早不降晚不降,偏偏在行业涨声一片的时候降呢?
餐宝典分析师认为,这固然可能收获很多关注和讨论(以及好评),但更多的可能只是个巧合。因为对于一家有着800多家直营店的企业来说,降价一定不会是拍脑袋临时决定的,中间必然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思考和权衡。而最终做出降价这样的决定,正体现了喜茶的新动向,即:有意把价格下探,以此覆盖更多用户。
关于这一点,喜茶在2020年推出客单价不到15元的喜小茶,可以看作一个例证。不过喜小茶到现在仅29家店(据窄门餐眼),而且全部都在珠三角,要想靠它来触达全国消费者,并非易事,至少不如喜茶自身降价来得快。
那么,不到20元的喜茶,会让那些刚刚因为茶颜悦色而松了口气的茶饮同行们心里发慌吗?
NCBD(餐宝典)的《2020—2021中式新茶饮行业发展报告》把主流茶饮品牌分成了4个梯队,其中客单价在16—25元之间的,就有茶颜悦色等品牌。于是,有评论就认为喜茶降价是对茶颜们的“降维打击”。
这种观点乍一听有道理,实际上却是值得商榷的。这倒不是因为两家曾经有过一段“阿喜长沙会茶颜”的佳话,而是单从商业角度看,这个论断也不成立。原因有三:
其一,喜茶降价也是要考虑成本的。换言之,喜茶降价也是有限度的,哪些产品降价、降多少,都是需要考量的。餐宝典简单统计了一下喜茶小程序上的菜单情况,发现在47款现制茶饮产品中,以25元为界,上半区(售价高于25元的)有24款,下半区(在25元及以下的)有23款,二者数量大体相当。不过,喜茶的经典产品却几乎都落在了上半区间,比如多肉葡萄(29元)、芝芝莓莓(29元)等。而且真正低于20元的只有11款。
可以看出,喜茶主流产品的价格依然属于第一梯队,并没有什么变化。而这也就决定了它对中腰部同行的影响会比较有限。
其二,和中腰部的同行比,喜茶在门店数量上并不占优。相应地,它所能触达的客户数量也就不占优势。这也决定了它对同行们的影响会比较有限。
△图自餐宝典其三,喜茶降价也要考虑对品牌调性的影响。大众对喜茶“高端茶饮”的认知并非一日之功,从第一点则不难发现,喜茶并没有想要去改变这种认知。既然这样,它又能“降维”到哪里去呢?
众所周知,“高端”品牌“自降身价”变“低端”很容易,“低端”要想升价变“高端”则比较难。想当年,小米旗舰手机的价格长期稳定在2000元以内,不光自己主打高性价比、“年轻人的第一部手机”,消费者对它的认知也都是“千元机”。尽管对于3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小米其实也有想法,但直到2018年成立8周年时,旗舰机小米8的顶配版才将将突破了3000元。此后两年由于华为的缺位,小米才开始在高端市场站住脚,继而终于在上个月喊出了“正式对标苹果”的口号。
设想一下,小米要变高端尚且如此困难,喜茶如果从高端降到低端再想升回高端,有什么理由认为这很容易呢?当然,这只是我们的设想,喜茶并没有这样想,而且喜茶之前可能已经想过这件事了,于是推出了单独的品牌“喜小茶”来服务中低端市场(效果怎样另说),就像小米有“红米”一样。
所以,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喜茶这次降价不会带来什么“降维打击”。再者,如果喜茶降价就被说成是“降维打击”,那么茶颜悦色涨价,岂不是可以被理解成“升维打击”?
△图自喜茶微博总的来说,茶颜悦色和喜茶,一个涨价、一个降价,都是企业根据自身状况所做出的正常的策略调整。这样的调整值得关注,可也没必要过度解读。而不管怎么调整,相信它们的目标没变,正如喜茶在公开回应中说的那样:“持续打磨和推出优质产品,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更高品质的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