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篇文章,有两个前提,一是家庭必有一人主之,二要深信文章所讲。若非如此,文章可不必读。
本文所讲,与现代教育理念多有不合,若夫妻二人不能达成共识,强按本文观点实施,必会引发家庭矛盾、夫妻争吵。
又或者,夫妻虽能达成共识,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其他亲属干涉,亦不可实施。
总之,以家庭和谐为主,以本文所说为次,若能两者兼顾,实为最善。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我们讲一讲为孩子培福问题。
有人感叹:花钱如流水,赚钱似登山,花钱最易,赚钱最难,该如何是好?
有人答曰:一分掰成两半花,节俭持家,能多花一阵子。
花钱如流水,那就把流速放小,赚钱似登山,那就努力攀登,多入少出,自然殷实。
节俭持家,省钱度日,70后60后一代人体会很深,一碗冷粥分成两顿喝,补丁落补丁衣服也穿过,这都是小时候的事情。
小时候吃过苦,知道柴米油盐来之不易,自自然然就不会浪费,不浪费就是惜福。
但,这种不浪费是由穷困造成的,并非出自本心,是被迫惜福,不是主动惜福。
小时候养成的惜福习惯,随着生活富足、物质改善,如今70后60后也不再惜福,常有浪费。
然而,毕竟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70后60后即使浪费,也有限,不至于暴殄天物,滋生奢侈,这得益于儿时所受的勤俭教育。
与70后60后不同,如今的孩子没经苦日子淬炼,从出生到现在,没种过地、没砍过柴,分不清麦苗韭菜,见都没见过,一出生就进入温室,在零食玩具陪伴下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用具由父母提供。
父母经过苦难,知道苦日子难过,又心疼孩子,这样一来,为弥补心灵缺憾,便将好衣、好食、好用具供给孩子,任由孩子享受挥霍。
父母为什么这样做?因为爱孩子!
可如此爱孩子,会产生严重问题。
我们知道,人生来福报固定,福报有定数,享受一分少一分,禄尽则人亡,假如孩子享受太过,一生福报前半生用完,那孩子后半生如何过?
不知福报有定数,就不会惜福,享受太过,会折损福报,而未经苦难,又必然浪费。
如今的孩子,虚荣心很重,同学穿名牌,那我也穿,同学下馆子,那我也下,同学充游戏会员,那我也充,互相攀比吃喝玩乐,比比谁更奢侈,这是现代孩子。
孩子不赚钱,对家庭没有贡献,衣食住行均来自父母供养,而孝道教育缺失,会导致孩子认为,一切都是他该得的,是理所应当的,他不会因此感恩父母,生不起感恩心。
当父母不能满足孩子欲望时,孩子会发脾气,会暴怒,私心认为:你们理当供养我,理当满足我欲望,为何不给我买?
常有新闻,因为一件玩具、一个手机,父母未能满足孩子,孩子跳楼自杀了。
原因就在这里,孩子孝道教育缺失,没学过传统文化,正念不足,邪念必生,生出来的就是自私心、自利心、攀比心、虚荣心、享乐心。
反观古代家训,与现代教育理念正好相反。
古代教育孩童,从胎教开始,妇女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哪怕坐着,都要端正身心,给腹中胎儿培植正念,因为母子一体,母正,子不得不正,这是讲胎教。
孩子几岁,未曾入学,不教孩子文艺,只教孩子洒扫应对,教孩子伦常礼仪。
什么叫洒扫应对?
就是干农活、做家务,《朱子家训》中讲,黎明即起,洒扫应对,天还未亮,孩子已经去打扫院落了。
干苦活,做家务,能消业障,能培植福德,诸位可以想想,去寺院作义工为什么能培福?
大概服务众生之心,才能培福,而孩子勤苦做活,服务家庭,是在贡献,如何不能培福?
又,财布施分两种,一种外财布施,一种内财布施,捐钱捐物属外财,劳身役形为他人服务属内财。
孩子不挣钱,外财布施做不了,仅能内财布施,而干农活、做家务正好属于布施内财,布施不得善果吗?既得善果,不是培福又是什么?
又,孩子做家务、干农活,等于为父母分担,令父母得安乐,是人子应尽孝道,孝养父母能培福,毫无疑问。
实在来讲,若是家庭活计不做,不为父母分担,跑去寺院作义工,反不如在家做活得福多,什么原因?
父母就是两尊佛,专门给孩子培福,但孝父母,可不必跑去烧香。
佛陀住世时曾说,供养如来与供养父母得福对等。
私以为,三界之内,以孝顺父母得福为多,所以古人提出教育孩童先教洒扫应对,让孩童吃苦耐劳,一者消其业障,二者培其福德,三者尽其孝道,三位成一体,可谓用心良苦。
古人讲,有事弟子服其劳,酒食先生馔,把这句话放在家庭中,就是美食美物,父母享用,孩子要去做活,不能享用。
先生,指老师或长辈,简称师长,师长尚要如此对待,何况父母?
五伦之中,只讲父子有亲,未提到师长,什么原因?
只因师长包含在父子一伦之内,即以父母摄受师长,均是一等,享受同等待遇。
我曾客于凉州,当时主人做好饭菜,我未动碗筷,有几个孩子上桌大嚼,引我惊讶。
客人未动,主人未食,孩子先吃?
小时候,春节请客吃饭,客人要三番五次去请,不请客人不来,很少出现一喊就到的客人。这种事情,一般由我来作,因为父母要忙着为客人准备酒食。
若我请不来,父母会亲自去请,说我请人没诚意,所以客人不来。
诸位要知道,请客这个请字,不是随便说说,其中有诚意,其中有仪礼,不像现在,请客就是掏钱买单,掏钱买单何能体现诚意?
客人来至主家,先按尊卑长幼排序,不排序没人贸然落座,尤其是晚辈,没人敢坐,长辈尚未落座,哪里有晚辈位置?
这种排序看似麻烦,实则体现尊老,尊老是德行,是孝道的一种体现。
待宾客落座后,就客人而言,长辈先动,晚辈后动,主人不上桌。至于小孩,要站在旁边侍候,端菜、倒酒、倒茶,陪客人唠嗑。
客人会邀请主家就座一起食用,体现尊主之意,但一般主家会推辞,不肯就座。若就座,必是一家之主,负责酬应宾客,相当于陪客,妇女或小孩在旁边侍候。
这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年年如此。
今去凉州,主客未动,孩子先食,是尊孩子而轻客轻主。
本应尊老,如今尊幼,以幼为尊,孝道就没了。孝道已失,能不遗弃父母吗?
如今孩子不知孝养父母为何物,推究根源,实则是父母之过,因为父母未曾教过孩子孝道,未曾讲过伦常,孩子失去教养,自损福德不说,父母也跟着受罪。
孩子叛逆期,这个词儿诸位听过吗?
未受伦常教育,不知父母恩德,时时处处受影视、网络、媒体及社会邪念影响,他怎能不叛逆?每日受的都是叛逆教育,他怎能不叛逆?
孩子难管,只因父母不曾教他孝道、伦常、因果,故而印祖提倡,孩子幼时,父母先教其伦常因果,培养孩童正心正念,待正念深植,方不受社会邪思污染。
数天前,我刷到一则视频,很有教育意义,给诸位说一说。
某夫妻育有一子,孩子入幼儿园,被学校退回,退回原因未知,或因调皮,或因迟钝,总之是个问题孩童。
母亲见儿子被学校劝退,彷徨无措,转念一想,既然学校不收,那就在家教吧,可如何教呢?
此时,母亲想到了传统文化,用古法教孩子,看看能把孩子教成啥样。
说干就干,为避免干扰,母亲租了一户毛坯房,家住十七楼,遂实施。
母亲不让孩子坐电梯,上下楼必须走楼梯,黎明起床后,先下楼跑三公里,然后到菜市场捡菜贩扔掉的菜叶或烂菜,捡回来摘菜,把坏掉的部分切除,尚好的部分留下炒菜。
孩子要和面烙饼,要烧菜煮饭,要刷锅洗碗,饭菜熟后,先喂给母亲吃,母亲坐在那里只等张嘴,其他不干。
晚上要烧水给母亲洗脚,侍候母亲安寝。
打扫房间、三餐饭菜、家庭杂活全都是孩子来做,空暇之余,母亲带着孩子学习经典,礼拜圣贤,如此教学有一年半。
为让孩子修苦行,母亲夏天不开空调,冬天关闭暖气,诸位想想,夏日高温闷在毛坯房中没有空调,寒冬腊月冻在土坯房中没有暖气,是一种什么滋味。
这种苦行,母亲跟着孩子一起受,母亲倡导,孩子随后,一切听母亲主张。
据这位母亲讲,若孩子不听话,要挨打挨罚,三伏天要去太阳底下站着,后来有邻居看不惯,母亲就让孩子去阳台罚站,阳台太阳光最强最热,邻居看不到。
如此教学一年半,效果如何?
我给诸位讲,这个孩子刚满五岁,五岁孩子体质非同一般,身体之强健超出同龄人太多,甚至大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到,长得太结实。
一年半以来,他没生过病,烧菜做饭样样都会,以指读法背诵经典,《感应篇》《阴骘文》《弟子规》《三字经》《觉世文》《了凡四训》等,十几本经典背诵如流。
要知道,他是以指读法背诵,即一字一指,字字过心,本本经典诵读百遍以上,就是他使用的指读法。
不仅如此,这个孩子会用正体字默写经典,如《弟子规》,字字用正体,他能默写,能解读。
还不算完,目前这个孩子志向远大,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天下苍生一担挑,颇有范文正公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意味。
诸位可以看看,这是一个被幼儿园劝退的孩子,经过一年半载古法教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论体魄,从任何一所幼儿园去挑,恐怕没有哪个孩童能与其比肩;论文艺,十几本经典背诵如流,毛笔正体字书写,恐怕难有孩童望其项背;论能力,煮饭烧菜、家务修理一应杂活,有哪个同龄孩童能超越他?
这就是古法教出来的孩子,时间不长,就一年半时间,你可以作比较,是目前幼儿园的孩童更强,还是他较胜,相信诸位心里都有数。
有人说,这位母亲难得,是不是她学历高深、背景深厚?
非也!据这位母亲讲,她和丈夫都是初中文凭,学历有限,传统文化怎么说,她就怎么教,完全按照古法来,用古圣先贤所教的道理为孩子消业培福,仅此而已。
本篇文章,既有传统教育理念,也有案例事实佐证,但要指出三点:
一是文章开头所讲前提,即家庭有一人做主且能深信传统教学,若不如此,不能施行,因为亲人意见相悖,必引发矛盾,当以家庭和谐为主,以文章理念为次。
二是若施行,应有次第,因为娇生惯养、温室培植的孩子,经不起风霜,不能贸然置于吃苦耐劳中,那样孩子会生病,须循序渐进。
比如,见案例中的孩童在太阳底下罚站暴晒,轻易模仿,孩子会中暑,因为他体制很差,经不起苦行,要循序,有次第,才能像案例中的孩童一般。
三是父母以身作则,言教不如身教,就像案例中的母亲,孩子黎明即起,她要先起,孩子受酷暑冒风寒,她得先受,母亲吃苦习劳,孩子模仿母亲,自然成就。
不能像现代很多妇女一样,要求孩子放下手机,自己却以手机为乐,如此教学,无有是处。